《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大国时速 百年唐车

  1881年,在激进与保守、封闭与开放、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和交锋中,唐车的前身胥各庄修车厂 ,在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的起点附近应运而生。1886年,清政府成立官督商办的开平铁路公司,用10万两白银收购唐胥铁路和唐山修车厂 。从此,唐车脱离开平矿务局,成为了中国第一家独立的铁路企业。在中国人选择现代化道路的破冰岁月里,在中国近代工业的萌芽中,唐车肩负着实业兴邦的使命,在一条追赶世界的道路上坎坷前行。

  唐车成立127年后,在距离中国铁路诞生地不到200公里的北京,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诞生了。2008年6月24日,京津城际铁路上,唐车制造的首列国产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CRH3动车组创下了394.3公里的“中国铁路第一时速”。一年后,两列CRH3动车组又在武广高铁创造了时速394.2公里的“世界铁路重联运营最高速”。2011年1月9日,CRH380BL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创下了时速487.3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唐车和唐车人的血液里流淌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余卫平

  唐车时速的“火车头”

  2013年的春天,向来低调的余卫平出镜率一路飙升。

  3月,河北官方第一媒体《河北日报》详细描述余卫平作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时用了以下文字:在石家庄开往北京的火车上,代表们意气风发、热情高涨。“京广线上,每天都有我们河北制造的80多对高铁列车运行,它们的快速平稳彰显着河北智慧。”此时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唐车公司)董事长余卫平难掩自豪,“高铁速度靠什么打造?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创新。”抓科技、促创新是余卫平此次参会特别关注的话题。

  余卫平谈科技创新的话题有令人瞩目的“资本”。

  就在两个月前,唐车公司参与建设并提供全部高速动车组—CRH3型动车组的“京津城际铁路工程”,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作为唐车公司这列代表着“中国速度”列车的“火车头”,余卫平是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当国务院设立的这项中国科学技术领域最高奖花落唐车,人们才注意到这位年过不惑、体态微憨的中年汉子。

  1985年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车辆专业的余卫平在行业内应该算作“科班”出身,他从学校毕业后,进入长春客车厂,一路从助工、工程师、总装车间主任助理做起,13年之后,他成为长春客车厂生产部部长。

  这是一段像履历般简单的人生,简单到离开业务岗位,我们再无从寻觅到关于他的蛛丝马迹。

  2006年底,已经就任长春客车股份公司副总经理的余卫平,入主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董事长、党委副书记,成为了这家同在“中国北车”旗下有百年制造历史名企的“火车头”。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

  2006年11月改制重组的唐车公司,恰逢中国铁路客运高速化的历史机遇,作为“火车头”,余卫平提出要把公司努力打造成国际一流创新型企业的目标。

  1995年到2005年这10年,是唐车公司的前身—唐山机车车辆厂发展最为艰难的10年。虽然是百年老企,但唐车的市场份额从17%下滑到9%,员工流失非常严重,多名技术骨干相继离开,很多员工对唐车的发展都失去信心。面对余卫平的豪言壮语,数千名职工心存疑惑,急于探究余卫平会将这列百年老车带往何处。

  答案在5年之后揭晓。

  我们通过2012年铁路十大风云人物评委会的评选意见或许能窥一斑而见全豹:

  仅仅在5年前,唐车公司还是一家只能设计制造时速160公里等级列车的铁路客运装备企业。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最终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唐车4年走完了国外企业20年的路。凭借企业领袖过人的魄力胆识和出色智慧,余卫平在此起彼伏的狂澜之中劈波斩浪,风生水起,闯出了一片广阔无垠的蓝海。

  这不算过誉。

  作为“火车头”,余卫平有自己厚实的动力。

  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接掌唐车时余卫平已经拥有了吉林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和吉林大学数量经济学专业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把PDCA循环管理方法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提出独到的闭环管理理念,倡导日事日毕的工作作风,使员工素养、企业素质与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使生产诸要素的组合与运行达到合理优化的状态,充分发挥出乘数效应,使管理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流员工素质决定着企业命运,是公司的软实力。

  每天早晨,唐车各个生产车间里,员工们以班组为单位整齐列队,“现场点名、布置工作、一口清抽查、激情喊话、齐唱班歌”,精神抖擞的风气,俨然一支支特种部队。员工以规范的管理、严格的纪律、严谨的作风、一流的素质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一天工作的开始。

  余卫平引导唐车这个大团队,围绕高速动车组项目研制,以提高技术、技能素质为核心,以满足产品创一流为目标,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2008年唐车在培训方面的投入达到4500多万元,先后有近500人到德国培训,有近千人次到兄弟企业培训。

  在唐车公司CRH380BL高速动车组生产前,铝合金焊工的培训是所有培训工作中的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项目,总淘汰率近四成。但唐车公司却拥有孙斌斌和马永志这两位我国仅有的“国际焊接教师”,当年雕琢毛泽东头像的孙凤山的孙女孙斌斌还是全球唯一一位女性国际焊接大师。

  作为唐车公司送德国培训的第一批女焊工之一,孙斌斌不但用自己的聪明与巧手赢得德国专家的赞赏,还被推荐通过了国际焊接教师资格考试,受邀在西门子公司临时培训德国学员。

  回到唐车,孙斌斌和马永志通过努力已经培养了500多名具有国际先进操作水平和国际认证资质的高级铝焊工,完全满足动车组对特种焊接的严格要求和批量生产的需要,焊出了质量一流的CRH3、CRH380BL动车组铝合金车体。

  “孙斌斌仅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余卫平说,如今,唐车公司培养了北车级的首席专家和设计大师4名、资深专家20多名、专家200多名、技术人员将近1000名。这些人才的软实力,奠定了唐车在世界轨道上疾驰的最大动力。

  作为“火车头”,余卫平有自己的果敢与决断。

  早在2005年底,当时的唐山机车车辆厂就在铁道部的统一部署下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签订技术引进合同。但是,余卫平深知高速动车组项目是一个国家级项目,承担着党和国家领导的嘱托。“掌握高速动车组核心技术,构建起高速动车组技术制造平台,我们才能不负国家的重托。”余卫平的话,代表着唐车员工的心声。

  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这条路上,中国的机车制造企业走得并不平坦,经历了很多曲折,往往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

  这一次,余卫平对技术引进的常规复制式制造踩了“刹车”。

  立足CRH3动车组项目,余卫平带领唐车人开始了一轮“脱胎换骨”的企业再造。首先是“思想再造”,立足于“找差距”,全员解放思想;其次是“流程再造”,引入国际领先的SAP平台,实现工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而人们感受最明显的是“工业再造”,他们引进国际最高端的大型数控焊接、加工设备和精密检测手段,使唐车的加工、组装、检测、调试工艺先进完备,动车组生产线的技术和规模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最终,唐车搭建起了“人机料法环测”融于一体的高速动车组产品技术平台,直接将企业水平提升到国际一流标准。唐车“以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制造为契机的企业管理平台建设”管理创新成果,荣获第十五届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一等奖。“唐车完全掌握了高速动车组关键制造技术,4年走完了国外企业20年的路,成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余卫平说。

  紧接着,唐车公司依托京沪高速铁路项目,依托科技部与铁道部共同签署的《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的强有力支撑,开展了CRH380B系列高速动车组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工作,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构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检测校准实验室、国内领先的数值模拟和仿真试验平台,组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流动工作站等,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时速350公里以上、国际竞争力强的中国高速列车标准体系、技术体系和产品研发制造平台,形成高端、高效、高度集成的产品研发模式。

  2008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列国产时速350公里“和谐号”CRH3型动车组在唐车下线,运营速度、节能环保、载客量、安全可靠性和舒适性等方面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2012年8月7日,唐车公司为德国西门子集团制造的首批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大部件在天津港顺利装船,开启了中国造高铁关键技术产品首次进入欧洲发达国家的新航程。

  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技术曾经是中国高铁引进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历经几年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不仅完全掌握了这项技术,而且作为战略供应商首次实现了高铁关键技术产品出口欧洲。

  短短几年间,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唐车完全掌握了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完成了由传统客车制造企业到高速动车制造商这一华丽转身。

  作为“火车头”,余卫平有自己清晰的方向。

  2012年12月26日,在武广高铁开通3周年之际,世界运营里程最长的京广高速铁路全线贯通运营,曾经创造和保持“世界铁路运营列车试验最高速”—时速487.3公里的唐车公司CRH380BL型高速动车组担当主力承运任务,承运的京广直达列车从广州到北京仅用7小时59分,比普速列车缩短12小时30分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唐车公司CRH380BL高速动车组同时担当广州南—太原—北京西全长2740公里世界最长高铁运营交路,连续运营12小时59分。

  2006年到2010年,唐车年销售收入从不足14亿元一举突破了102亿元,国内普通碳钢客车市场占有率从17%增长到40%以上,同时坐拥95%以上的国内特种车产品市场。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的唐车,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速动车组标准体系,具备了月造8列高速动车组、检修8列高速动车组,年制造城际列车、城轨地铁车、普通铁路客车1200辆,检修铁路客车600辆的生产能力。

  随着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落实,以及地方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大批地铁项目开工建设。对于唐车和其“火车头”余卫平来讲,他们却不仅仅满足于国内不断扩大的城轨机车制造发展空间。

  经过几年的发展,唐车已经被余卫平的管理团队牵引至属于自己的发展轨道,由原来仅能造修低档、低附加普通铁路客车、检修内燃机车等产品,成为以“铝”和“钢”两条生产线为主导的,以高速动车组、中低速普通客车、城轨车、特种车构成的“两线四系”产品体系,系统掌握了世界一流的高速动车组、城轨地铁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跨越,满足世界多元化市场需求。

  自2006年开始企业销售收入逐步翻番,2009年,唐车首次出口加纳内燃动车组,中国动车组第一次走出国门;2011年,唐车出口安哥拉120辆客车、出口孟加拉20列动车组。

  2012年,唐车公司与土耳其萨姆松市签署100%低地板轻轨车辆采购合同,为萨姆松市提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00%低地板轻轨车辆,这也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100%低地板轻轨车首获出口订单,合同总额达人民币6000多万元。

  余卫平最引以为自豪的,是自己的产品不仅正在改变中国百姓的生活,还在世界多元的竞争市场让更多的人接触并享受“中国制造”。

  现在,唐车携手铁科院、北京交大、同济大学、西南交大、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等研究机构,注册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将形成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维护方面的整合能力,把唐车打造成为世界级水准的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交通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技术引进之初,唐车公司是大学生;在京津城际时,唐车是硕士生;在武广铁路时,唐车是‘博士生’;下一步,唐车要做‘导师’。”作为“火车头”,余卫平要打造一列世界的唐车。

  科技创新

  百年唐车的速度之钥

  距离唐山向西和西南方向各约150公里,是人们熟知的两座城市,北京,天津。

  30年前,一场天灾的悲情让世人铭记了那座城市;30年后,因为北京和天津之间的一条通道,人们认知了属于那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研发制造能力,并为之刮目相视。

  2008年8月1日,我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开通运营。地处唐山的中国北车唐车公司研制的CRH3型高速动车组承担了京津城际的全部运营。

  唐山、北京、天津,成为创造中国速度的金三角。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上,唐车制造的首列国产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CRH3动车组创下了394.3公里的“中国铁路第一时速”。一年后,两列CRH3动车组又在武广高铁创造了时速394.2公里的“世界铁路重联运营最高速”。2011年1月9日,CRH380BL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创下了时速487.3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三个第一速度记录,标志着中国制造高速动车组各项指标最优、系统匹配最优,充分验证了唐车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和产品制造技术平台的实力。历经艰难与曲折,百年来追赶世界的唐车第一次完成了超越之举,实现着实业兴邦的理想。

  京津城际被誉为展现中国交通发展的“国家名片”,百年唐车,也当之无愧成为世界高速列车制造技术的“国家名片”。

  京津城际铁路连接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全长120公里,行程30分钟。但就是为了这30分钟的时间,唐车为之奋斗了整整130年。

  没有多少人熟悉唐车的历史,当然,他们之中不包括那些曾经为之奋斗和正在为之奋斗的人们。

  唐车不缺第一,即便是在100年前的大清帝国。

  1910年到1932年,唐车陆续创造了京张铁路客车、中国第一辆铁路邮政车、第一辆钢质外皮餐车、第一台“米卡度式”大型机车、第一台“太平洋式”先进干线机车等主打产品,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曾感叹“各机厂中,除修理外尚能从事机车改造和制造者,首推唐山机车厂 。”

  新中国,唐车更不缺第一。

  1953年,唐车人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辆机械式轨道检查车横空出世,突破西方技术封锁。紧接着,中国第一辆特种行李车、第一台空心动轴蒸汽机车、第一批高级公务车、第一辆轻快稳餐车、第一辆米轨30型客车先后问世。1998年,唐车还首创了中国第一列双层内燃动车组,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动车组。

  但这仅仅是在中国,这仅仅是属于中国的唐车速度。

  2011年,当CRH380BL高速动车组的时速仪表显示487.3公里这个数字时,世界铁路运营列车试验最高速的记录在中国的京沪高铁上诞生。

  130年,从慢跑者成为今天高速动车组的领跑者,今天,“唐车制造”已经成为世界铁路最高速度的代名词。

  唐车的第一,从中国成功跨越到世界。

  从中国到世界,技术是唐车速度的驱动力。

  高速动车组是由几十个学科、上百个子系统、数万个零部件相互耦合的高技术、高精密、高可靠性的系统集成产品,被誉为“大国技术”,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能够掌握。

  “能制造这个350公里高速动车的三维流线型司机室的,全世界只有空客、西门子和我们唐车三家。”唐车公司技术人员说。

  创造了世界第一速度的唐车,说出了越来越多“该项技术只有我们拥有”等自信的话。

  从2006年开始,唐车公司投入近20亿元进行工业化改造。其中包括扩建生产场地134530平方米,新增设备901台套。

  总装车间像是一个手术台,从某种程度上说,动车组的“线缆”相当于人的血管和神经,一旦“内科医生”搭错了神经,出现手术失误,后果将不堪设想。CRH3型动车组已经达到了每秒近百米的运行速度,近似于“陆地飞行”状态,如此高速对产品质量提出了苛刻的要求。生产中每一个细小的操作失误,都将对动车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产品质量必须要有极为可靠的保证,小到一根线缆的连接,大到车体焊接。为人们树立信心的是唐车每一位员工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

  唐车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速动车组标准体系,具备高速动车组系统集成、铝合金车体、转向架、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随后的3年中,唐车共组织90个团组参加动车组项目出国培训。同时,唐车还建立回国人员当教员的接力培训制度,仅2008年,就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767期、13578人次,人均2.1次,培训人数近6000人。

  付出后的回报出乎预料。

  经过3年的消化、吸收后,唐车掌握了动车组列车的总成、转向架、牵引电机等九大关键技术和十项主要配套技术。“一系列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创新成果开始接二连三地出炉。”唐车的掌门人余卫平表示,现在动车组的国产化程度已达到85%以上,诸多方面的技术代表了世界高速铁路移动装备制造技术的先进水平。

  100多年前的唐车接轨世界多少有些被动和无奈,今天的唐车已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不仅要接轨世界,更要引领未来。

  2011年6月30日,唐车自主创新研制的26列新一代“和谐号”CRH380BL动车组投入京沪高铁运营,海豚型车头、梭鱼外形,全车绿色环保的LED照明,运行噪音比说话声还小,可躺下的商务车座椅,时速350公里运行时桌上香烟屹立不倒,4个多小时就从上海“飞”抵北京,这是乘客们能够真真切切感觉到的先进技术,也是实实在在推动唐车前进的驱动力。

  从中国到世界,创新是唐车速度的牵引力。

  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高速动车组先进技术,到研制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再到成功创新开发出新一代时速380公里动车组。5年时间,唐车完成了惊人的“三级跳”。

  在这跃升的过程中,唐车获得的不仅仅是技术。

  “我们能制造CRH3,也能制造380BL,我们的列车时速可以达到350公里、380公里和更高,但我们关注的不是这些。”唐车公司总工程师孙帮成意气风发,“我们看重的是把创新理念和方法吸收消化。”

  圆润的“海豚型车头”,外形流畅优美,能够有效减小高速运行时的空气阻力,优化后的车头气动阻力降低了近10%;车顶空调外罩“梭鱼”般的曲线,使车体外形更加光滑,橡胶风挡横贯两节车厢之间,尽量缩小每一节车厢之间的缝隙,使列车在曲线运行时灵活自如……

  所有的改进创新只为着一个目标,让CRH380B系列动车组以更快的速度在京沪高铁上飞驰。

  凭借着转向架、牵引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弓网、智能化、气密强度与气密性、减震、降噪、舒适性以及空气动力方面等诸多重大技术创新,唐车公司在CRH380B系列高速动车组研制中,实现了零部件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信息化。

  CRH3动车组共20多万个零部件,4万多根配线,8万多个接线点,哪怕出现一根线接错,就会造成整列动车组不能安全、正常地运行。

  在总装配车间,一个接线工作就要过“五关”—正确完成分线、接线、自检、巡检、专检这五个关口,最后还要通过系统调试确认后才算合格。

  唐车在普通员工中间,组织开展了工艺标准“一口清”活动,通过“疯狂英语”式的学习培训,帮助员工对本岗位工作标准、工作流程进行强化记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成为唐车保证产品质量的一大法宝。“一口清”已经成为唐车特色文化之一,总装配一厂在车电接线和插头制作工序,立足“一口清”,打造了“万根接线无差错”的接线质量标准。

  “现在我们的接线合格率超过西门子,达到了99.999%的水平,应当说,我们的接线工序创造了同行业的世界之最。”车间工人徐师傅自豪地说。

  创新就这样体现在了细节中。

  唐车人在核心技术上创新发展,突破了低阻力流线头型、高气密强度和气密性车体、强动力绿色牵引系统、主动控制低气流扰动双弓受流技术、控制诊断监视智能化等世界难题,成为自主品牌高速动车成功的奥秘。CRH380BL动车组在运营速度、安全可靠性、舒适性、节能环保等技术指标,以及全寿命周期成本等经济指标方面世界领先!

  打破以往生产一个类型的车就搭建一套设备的模式,让设备通用化、工装柔性化、模具专业化,这是唐车人最值得骄傲的创新。

  在公司生产的每一个现场,都摆放着现场操作指示板。上面不但标示着技术转让方提供的产品工艺流程,也标示着根据国产动车组运营需要所做的工艺调整方案和以操作工人名字命名的创新操作法。

  “每项创新我们都会以标准和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唐车公司总工程师孙帮成说,工人们在实际生产中最终会习惯化。

  唐车公司技术部门编制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达10万余项,100%覆盖各作业工序,使CRH3动车组质量达到“零缺陷”,无返工。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说过,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唐车的“新结合”造就了“精良”的产品。少为人知的是,他们在京沪高铁客运专线上跑出世界第一速度的动车组,车体整体精度竟然保持在1毫米范围内。余卫平期待,拥有技术平台和创新系统优势的唐车,最终成为世界级的高速列车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