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志

机动突击火控事业的不倦追求者

  10月30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星光闪耀,秦继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与其他45位科技专家一起,分享了2013年度何梁何利奖的荣耀。
荣耀背后,是数十年筚路蓝缕的创新征程—
  作为一名军工领域的研究者,秦继荣深知:国防现代化买不来。对于攸关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技术封锁就像一条严密的“火线”。要打破封锁、突出重围,唯有迎难而上,自主创新。
  而一项技术的突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批人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熬得住艰辛,持之以恒地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心无旁骛地进行技术积累,百折不挠地坚持创新。秦继荣就是这样一个人。
  1978年,秦继荣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怀揣着他的国防梦到了一家军工研究所工作。35年来,他凭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热爱,不懈追求陆用机动平台火力控制技术的进步,为我国陆战机动突击自动化火力指挥与控制系统跨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新一代武器装备的滚滚铁流中,谱写着他人生的光荣与梦想。

秦继荣获得2013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志存高远:挑战上反稳像
火控技术新高度

  “打中打不中,完全靠火控。”可以说“先敌打击,首发命中”是考核火力控制系统关键指标,是决定战场生存能力及装备战斗力的核心要素。也正因此,先进的火控技术特别是快速机动突击武器火力控制技术一直是发达国家严密封锁的技术。而开发一套复杂的地面机动条件下的高精度火力控制系统又谈何容易?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地面机动突击平台火力控制技术相对落后,火力控制系统仅具有静止间射击固定目标的功能,不具备行进间精准射击运动目标的能力。
  国家立项研制某型坦克中,在选择火控系统技术路线时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是机电式简易稳定式火控系统,还是由秦继荣团队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提出的上反射镜稳定的指挥仪式火控系统?
  后者无疑技术更超前,但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攻关项目多,研制难度大。
  当时,从解决有无的角度,只好将先进的方案列为第二位。这就意味着这一方案受重视程度较低,经费投入艰难……但秦继荣毫不气馁,从技术发展的未来考虑,舍弃其他项目高待遇、高奖金的诱惑,毅然选择了向挑战进发。
  上反稳像指挥仪式坦克火力控制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目标发现、跟踪控制、信息融合、弹道计算、伺服稳定、惯性导航、平滑滤波等技术集成综合。众所周知,当坦克以20千米/小时速度在颠簸不平的路面行进中,要跟踪瞄准、精确命中2000米远处的静止或运动目标是相当困难的!
  秦继荣鼓励团队成员说:“要坚定信心,中国只要发展坦克火控,肯定要选择走上反稳像火控的路子,那我们就先走一步吧!”
  5年艰苦攻关,无数个不眠之夜,1994年5月,他们独立自主研发出了我国第一个瞄准线、射击线双向独立稳定的指挥仪式坦克火控系统。在包头试验场,终于实现了行进间对运动目标的3发3中的成功射击。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随后,他又带领十多名青年技术骨干全身心投入到了“进寒区百日大会战”中。由于试验环境条件有限,再加上采用了全新技术,状态不稳定,大大延缓了调试进度。为了珍惜寒区摸底机会,加快试验进度,项目组经常是白天调试发现问题,晚上加班加点研究解决办法。
  试验期间,他每天盯在现场,亲自当炮手体验系统操作平稳性和快速性,优化控制算法。为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强壮性、稳定性),他吃饭在想,走路在想,经常是迎面的人打招呼,他都没有反应。在他的带动下全体参研人员也都拼了命,在进寒区的前一周,几乎每天工作长达16个小时!
  试验期间,秦继荣不幸患上了肾结石,疼痛发作时痛苦万分。同志们都劝他多休息,他却说:“现在已经进入到项目关键阶段,大家都在加班加点,我怎么能休息呢?”他一边积极配合中医治疗,一边坚守岗位指挥调试。在长达100多天的时间里,他仅服中药就达76服之多!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该项目中,他首创了“智能自适应射击门”控制率,创造性解决了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解决了坦克以20千米/小时的速度在中等起伏路面行进间精确命中射击运动目标的难题,实现了瞄准线高精度稳定,火炮射击线高精度电同步伺服跟随,可在远距离行进间对运动目标实现精确射击,开创了新的技术体系,还奠定了坦克火控技术发展的路线,使我国坦克火控技术跃升至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技术还成功移植到多个新型车载火控系统中,研发成果在现装备坦克改造中成功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且使装备战斗力发生跃升,特别是显著提升了我军数字化机步师机动突击平台火力控制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两栖铁甲海上出击演练

  赤诚担当:求索综合集成火控系统创新路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正式启动了高新工程某履带式步兵战车和两栖装甲突击车项目的研制。由秦继荣出任战车副总设计师、火力控系统总设计师,同时主持两个重点型号火控系统的研制。
   两维运动的武器在四维扰动条件下的火力控制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两栖武器站重量受限、刚性差,既要满足地面快速机动对运动目标及武装直升机高精度射击,又要满足在三级海况环境下运动中对海上或对地面目标的首发命中,高精度稳定系统带宽与机构刚度的矛盾突出,解决机械谐振和频率耦合成为技术瓶颈。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文献资料少、研发设备落后、实验条件差,困难重重。在压力面前,秦继荣没有退缩,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之路。
  理论指导实践是秦继荣的一贯作风。他常说:“我们搞工程研究,要首先从理论上搞清楚。”为了不断对系统建模和仿真,优化系统控制方案,减少画+打+跑,他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会亮到深夜。只要出差进城,他必然去书店买书,到情报所查阅最新资料,向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请教……广博的学识和对国外最新技术成果的掌握,使他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技术方面的挑战。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杜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为了使我国两栖战车武器火力控制系统性能得到大幅提升,秦继荣和他的设计团队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智慧,实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研发成果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我国两栖突击装备在海上浮渡中或行进间实现高精度射击的空白,开创了步战车和突击车火力控制系统使用制导与非制导弹药在浮渡中实施精确射击科目的全军先河,一举成功跨越了国外陆军机动突击装备发展的两个阶段(由一代跨越至三代),两种装备(新型步兵战车、两栖突击车)已批量列装我海军陆战队和数字化机步师以及集团军,形成了海军陆战骨干装备,其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防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秦继荣也被总装备、国防科工委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奖章”。
  目前这两种装备仍在批量装备,已成为我陆军及海军陆战队第三代骨干装备,在联合演习中充分展现了我军陆战机动快速火力打击控制的强大力量!
  200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阅兵仪式上,威武雄壮的某履带式步兵战车和两栖装甲突击车融入装甲装备的滚滚铁流,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成功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
  作为这两个“高新工程”项目大系统项目的负责人之一,看到这一幕,秦继荣眼睛湿润了……

新型战车在严酷寒区试验

  顺应时代:倾情指挥与控制学科创建新使命

  “我无限热爱兵器事业,无限崇尚控制科学技术,希望指挥与控制科学技术在信息时代的飞速进步中绽放耀眼的光芒!”
  这是秦继荣在《指挥与控制概论》一书后记中的内心独白。或许正是这种“热爱”与“崇尚”,使得他将毕生精力全部身心都投注到指挥与控制科学中去,追逐着这“耀眼的光芒”。而这光芒,也因为有了他的加入,而愈加璀璨夺目。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演进发展,各武器装备系统日益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多武器平台联合作战又组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巨系统。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火控技术研究的专家和首批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秦继荣深刻认识到,推动火控事业创新发展,迫切需要有相应的基础学科作支撑,从而充分整合国内学术资源,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服务于国防现代化建设。但长期以来,指挥与控制只是零散地分布隐藏在其他学科当中,并没有独立出来。于是,他便萌发了创立“指挥与控制学科”的思想。
  想到就做!从2004年开始,他即着手主持开展了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的课题研究。
  在随后的8年的时间里,虽然科研任务十分繁重,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创建成立指挥与控制学科这一重大使命。由他在国内率先牵头发起、组织,主持完成的《关于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研究报告》和《指挥与控制技术丛书》,直接促成了“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学科纳入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从而确立了我国“指挥与控制”的学科地位,大大加速了指挥与控制学科的发展。
  从事科研之余,他还笔耕不辍,先后撰写出版《现代直流伺服控制技术及其系统设计》《火力控制系统总论》《坦克技术》《指挥与控制概论》等专著,多为相关技术领域的奠基之作。
  倾情培育,终见硕果累累。
  2012年9月,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正式成立,秦继荣当选秘书长。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是中国科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的一级学会。学会秉持“繁荣指挥与控制科学技术,促进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理念,以“服务国防信息化事业发展、服务全民系统科学素质提升、服务广大指挥与控制科技工作者”为宗旨,坚持“开放协同、激情创新”方针,积极面向国际国内,开展学术交流、决策咨询、科技评价、人才培养、技术推广和科技普及等活动,已成为推动我国指挥与控制科技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该学会的成立,对当今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管理、军事转型、公共安全及赛博对抗的国家战略研究和协同创新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其作用正在日益显现!
  秦继荣曾说:“建设强大的国防,我们责无旁贷!”目前,为了适应未来信息化、无人化作战要求,他仍奋战在科研一线,带领他的团队对网络化分布式火力指挥控制系统与无人化火力控制技术前沿进行探索与研究,为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火控技术方面的差距殚精竭虑,忘我地奉献着。

  秦继荣,1955年9月出生于山西临县。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秘书长、总装备部仿真技术专业组成员;长期致力于我国陆用机动火力指挥控制技术及系统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曾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30余篇,编写专著5部,研究课题20多项,培养研究生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