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学论

创新驱动 振兴亳州

  亳州市科技工作以自主创新为主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落实措施、强化服务,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持续探索科技创新思路,致力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了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立足于科技引领,夯实创新基础

  2013年,亳州市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宣传培训取得新成效、专利和科研成果丰硕、科技奖励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日益完善。
  召开奖励大会,指引创新方向。市召开科技创新奖励大会,隆重表彰奖励一批科技成果和优秀科研人员。科技奖励注重向农业项目、民生项目、社会发展项目和科研一线人员倾斜,强调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强调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获奖项目整体水平较高,经济、社会效益好,对地方带动作用强。市委书记杨敬农向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市长沈强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沈市长要求要紧紧围绕“四化”同步抓科技创新,结合特色产业、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强力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结合“活力亳州、美丽亳州、幸福亳州”建设,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强力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粮丰工程建设,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强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结合数字亳州、文化亳州和效率亳州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力推动信息化进程。此次会议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强化专利申请,保护创新成果。亳州市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工作措施,对县区实行专利申请量目标量化考核、邀请专利代理机构上门服务、开展企业专利联络员培训活动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清零工作,推动专利申请工作取得新进展。1~6月份,全市共申请专利709件,其中发明专利276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增幅居全省第4名;获授权专利595件,其中发明专利35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居全省第6名。
  抓好考核工作,检阅创新成效。两年一度的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由国家科技部组织实施,是评测各地两年来科技进步状况,激发县(市)科技工作活力,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市政府高度重视考核工作,沈强市长要求,要把反映科技进步的主要指标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范围,把科技创新的实效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标准,强化跟踪问效,严格兑现奖惩。科技局积极协调市财政、国税、地税、统计等部门紧密配合,及时做好数据和证明材料的收集、填报、整理、汇总、审核工作,力争市及三县一区顺利通过考核并争创先进。
  搞好宣传培训,营造创新氛围。一是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全市以科技活动周为载体,围绕“科技创新•美好生活”主题,积极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巡展、科技宣传咨询等一系列活动。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巡展积极与青少年学生互动,效果良好;科技宣传咨询活动大量发放资料、各类图书,接待群众咨询。二是注重加强科技培训。科技部门先后开展了科技副乡镇长培训活动,召开了高企认定管理培训会、科技项目与政策管理培训会和创新基金工作会议,举办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与政策”专题讲座和专利联络员培训班, 培训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县区科技局、科技型中小企业负责人近千人次。三是加大宣传报道力度。通过市民论坛、在线访谈、《亳州晚报》、亳州科技工作网等宣传平台和《亳州科技动态》,宣传报道科技亮点,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地宣传我市科技方针政策。

  二、致力于创新驱动,巩固主体地位

  亳州市注重突出企业主体,不断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重点围绕生物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汽车与零部件、节能照明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帮助企业申报科技攻关项目,攻克产业关键技术,开发自主创新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化程度高的“三自三高”新产品。全市集中优选推荐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2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8项、技术创新试点省专项资金项目5项、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2项、“科技小巨人”创新能力提升计划3项,提前、超额完成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项的年度目标任务。目前,已获批2012年科技攻关计划第四批项目1项;2013年度省级重点新产品项目2项、软科学研究1项、孵化器绩效考核补助1项、创新型企业奖专项1项。
  引进高端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建立院士工作站。今年以来,本市济人药业与天津药业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安徽亚珠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进行会商并签订合作协议,近期将分别在亳州建立院士工作站。二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今年5月份,浙江大学(亳州)技术转移中心在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揭牌。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将大力推动亳州现代中药产业的优化升级;积极参与院士工作站、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高重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时发布学校最新科技成果,积极收集亳州市企业技术难题,落实“点对点”产学研对接活动和常态化的科技人员培训机制;加大科技成果在亳州的转化力度。三是小微企业孵化初见成效。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积极为入孵的24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培训、管理和服务,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目前科创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已经启动,建设与“孵化器”相匹配的“加速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借助于典型经验,完善体制机制

  为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提高我市科技管理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皖北崛起。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市科技局领导班子带领工作骨干,赴合肥、芜湖两市考察学习。考察组实地调研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创新平台、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和科大讯飞公司,参观体验了全省自主创新成果展;考察了芜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浦农业科技园和中小企业孵化器建设、运营、管理情况。考察组成员与两市科技局领导、对口科室就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利管理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做法进行了充分探讨交流。考察后形成的《考察学习找差距 见贤思齐谋发展—市科技局赴合肥、芜湖两市学习考察报告》,通过对两市科技创新先进经验的总结、科技创新主要指标的比较,分析我市存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政府引导激励不够、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不强等问题,对提高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水平、完善创新体制机制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建立后补助机制。下发《亳州市进一步激励科技创新的奖励办法(试行)》,调整财政科技资金的支持方向,改进专项资金管理方式,对符合科技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企业创新成果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对新建或新获批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研发平台、高新技术开发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型园区等,分别给予奖励。
  落实专利资助政策。加大专利资助力度,上半年共发放2012年度省级发明专利资助款12.5万元,市级专利资助款12.44万元,县区专利资助款190.54万元,比去年提高56.5%。
  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反腐倡廉的有效措施。实施科技项目公开征集制、科技项目论证制、公示制等一系列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阳光作业”工程,规范操作,全程留痕,保障了科技计划立项公开、公平、公正,科技专项资金使用合理、合规、合法。同时,进一步完善管理监督机制,每年定期抽查部分项目,对于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截留、挪用、占用科技经费的行为,根据情况予以停止拨款、终止项目、取消申报资格等处理。

  四、依托于执法监督,提升服务水平

  市科技局自觉地接受人大执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上级领导监督,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服务水平。一是人大审议科技报告。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关于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经过测评,对科技工作成效比较满意、十分关心、寄予厚望。二是政协提案关注科技。市科技局对承办的《关于大力提升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力的建议》和《关于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2件政协提案高度重视,把办理提案作为了解社情民意、改进工作作风、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抓手。目前,市科技局已经按照规定时限要求,将答复内容及时报送相关单位,得到了提案委员的肯定。三是领导调研科技工作。省科技厅领导周宏和周晓刚分别带队来我市调研技术创新试点省项目申报实施情况和院士工作站筹备情况;市人大副主任李伟和市政协副主席齐建华也分别带队调研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省厅和市人大政协领导对我市近年来的科技创新工作均给予高度评价。
  在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极大提振了科技部门做好工作的责任心和信心。市局领导班子带队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活动,排查制约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宣传科技法律法规,从强化科技服务职能入手,抓管理、强服务、促发展,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一是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及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1个专题推进工作组,其中市科技局负责牵头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2个发展战略研究推进组工作,协同做好现代服务业、能源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等6个战略研究推进组工作。科技局成立机构,抽调专人负责进行调查研究,设计工作方案,并与省内外知名研究和咨询机构联系,依托专业团队,全力以赴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二是助力科技金融结合。积极宣传《亳州市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及时解决了公司的资金困境。三是服务美好乡村建设。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项目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培育和争创农业科技型企业活动为载体,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围绕美好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技术需求凝炼项目,推进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打造特色产业,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五、着眼于争先进位,再创工作佳绩

  当前,全市科技工作态势较好,进展顺利,但在招商引资、专利申请、县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孵化器建设方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压力较大。全市科技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市科技创新奖励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四化同步”抓好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快平台建设、打造人才高地,服务活力亳州、美丽亳州、幸福亳州建设。
  (一)加大产学研用合作力度。一是做好刘昌孝院士工作站和卢秉恒院士工作站挂牌工作;二是做好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服务工作,帮助推进成果产业化进程;三是组织好药博会期间中医药科技论坛活动。
  (二)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一是重点做好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管理工作,启动二期工程建设,争取创建为省级科技孵化器。二是借助先进地区经验,督促、帮助涡阳、蒙城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利辛、谯城建立孵化器,为科技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抓手。三是继续推进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培育申报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四是推进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在亳州经济开发区现代中药园的基础上培育以中药产业为特色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一是启动并培育20家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二是加大专利申请力度,确保完成全年专利申请22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00件的任务;三是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清零”工作。
  (四)突出科技企业培育。一是开展市级创新型企业认定工作,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二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推荐5家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组织1~2家企业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加大农业科技型企业培育,通过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推动科技型农产品的涌现;四是完成民营科技企业年检工作。
  (五)强化科技项目攻关。一是设立全市科技专项。根据全市产业发展特点明确扶持重点,并对科技项目进行重点跟踪和服务,落实创新激励政策;二是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及推进工作,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三是鼓励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项目, 为企业争取上级经费做好服务,同时做好项目监督管理工作。
  (六)推进农业科技发展。一是强化科技在城乡统筹中的作用,重点在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予以支持;二是加强科技示范推广,争取新增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5家、建设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村10个,培育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6个;三是实施科技惠民计划,通过科技下乡、科普宣传等形式,向群众普及科技知识。
  (七)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一是完成全国科技进步县(市)考核工作;二是对照年终科技工作考核目标,做好各项任务的查漏补缺工作;三是做好科技政策宣传和科技专题培训,在全市范围内营造重视科技和发展科技的良好氛围。
  (八)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以新兴产业为主线,以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为目标,着力引进高科技含量项目、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科技机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科技服务业,确保完成年度招商引资任务。         

                                     责编/齐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