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学论

关于农林院校学科建设的战略思考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学科强,则大学强;学科弱,则大学弱。”学科建设的水平已经成为评价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经过多年的办学探索和实践积累,农林院校大多形成了以农林相关学科为主,兼具特色的学科体系。随着“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如何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调整学科组织、规训学科制度、营造学科文化,如何通过学科建设带动学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提升办学内涵质量,成为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重要战略任务。
  本文通过对学科建设内涵的进一步认知,分析制约农林院校学科发展的实际因素,探寻农林院校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水平学科体系的动力机制,并就现今农林院校学科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深入理解学科建设的本质内涵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推动大学科学发展,需要结合时代要求,充分把握学科建设的趋势走向,不断提升对学科建设内涵的科学认识。现代高等教育理论认为,学科建设已经从对单一科学领域或者知识分支的强化,发展成为一项综合性、长期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学科建设不仅包含学科方向、队伍组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内容,还与基地平台建设、配套设施保障密切相关,各方面自成体系又互有交叉。对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而言,学科方向是引领、队伍组织是关键、人才培养是目的、科学研究是载体、基地平台是依托,需要各方面各司其职、统一运转,形成有机的整体。对于学科建设的本质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是学科建设内生于对未知领域的不懈追求。在我国,学科建设已经为众多高等学校所重视,“985”、“211”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无一例外地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然而,在以各种量化数据为主要表象的学科建设模式背后,却少有对学科建设的动因缘何产生的研究。学科是一个民族在漫长而独特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知识分类体系[1],学科的出现、分化、甚至消亡,都应源于知识体系内的冲突和演变,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无尽探索。学科建设应该遵循知识认知的客观规律,学科发展的过程应该反映人类知识的不断进步,而非行政权力对教育的主观干预。归结起来,学科建设的内在驱动力来自于不懈追求真理的学术信念。
  二是学科建设是构筑高水平大学的坚实根基。从11世纪博洛尼亚大学的出现,到文、法、医、神四个学科的形成;从1810年柏林大学开启传统大学迈向现代大学的转型,到现代“多元巨型大学”和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壮大,“从学科到大学”这一建设路径已经被诸如牛津、剑桥、哈佛和耶鲁等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轨迹所证实。就大学的本质而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根本上的表征形式是以多学科为基础的学术共同体,学科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大学追求真理、探索知识、培养人才的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同样的,大学为学科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储备、雄厚的科研实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先进的管理制度,学科建设又使大学在“从大学到学科”这一维度上充分体现出反哺学科的重要作用。学科建设和构筑大学之间相互缠绕又互动相生的特质,注定了学科建设应置于高水平大学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三是学科建设的水平由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来体现。纵观高等教育的历史,世界一流大学的集中地往往是文化经济中心,社会为大学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资源,也为学科的不断追求卓越提供了实践的土壤,世界诸多知名大学都将学科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定位在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包括为社会所用的高质量人才、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科研成果。现代科学研究如果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就不会得到资源上的资助,也失去了检验成果的平台。因此,学科建设不仅要围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两项目标展开,更要重视在社会服务中发挥支撑作用。

  二、农林院校学科建设的不足

  农林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院校类群,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农林领域相关学科为特色、依托农林行业需求、服务国家和地方农林建设的鲜明特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很多农林院校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科和专业的数量显著增加,涉及范围逐步拓展,但始终保持着办学特点。这些特点直接体现在优势学科的建设上,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的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工程学;北京林业大学的林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这类学科在科研教学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具有优良的传统,在社会上具有很强的品牌效应与识别效应。
  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为农林院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农林院校与农业和林业部门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失去了垄断行业的保护和长期依赖的资源;另一方面,在与其他高等学校的竞争中,农林行业的相对狭窄和弱势限制了农林院校的学科建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多数农林院校缺乏对学科进行有层次、长时间、动态化的发展规划,学科视野相对狭窄,局限于单一学科的自身建设,很少关注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以及从学校层面的整体规划。二是农林行业优势逐步削弱。随着固有的农林行业壁垒被打破,传统的农林领域的院校面临来自综合性大学的竞争,综合性院校凭借其整体突出的学科基础,发展势头强劲,相比而言,农林院校特色学科的增长点不多,获取资源的途径和模式有限。三是学科发展的支撑条件薄弱。农林院校普遍存在高端人才特别是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不足、国际一流的学术大师缺乏的现象,对照一流学科建设的需求,在重点实验室、实验场站、图书馆、教学设施等方面,支撑条件比较薄弱。四是学科特色不够明显。农林院校的行业面向相同,优势学科相近,学科内部研究方向趋同,同质化现象严重。五是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足。部分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脱节,“看着高,实则虚”,存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效率低下、不能有效支持社会发展等问题。

  三、农林院校学科建设的潜力因素与动力机制

  学科建设的影响因素源于学术拓展的内在逻辑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外在要求两个方面,准确把握学科建设的潜力因素与动力机制,对于农林院校做好学科建设大有裨益。
  (一)知识结构的发展是学科建设的内生动力
  学科最原始和最基本的功能是认知知识,只有不断地探索创新,学科才能不断地延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发展史,都是从单一或较少的学科门类开始,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需要逐步增设新的学科,哈佛大学在建校之初是一所培养神职人员的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初创时也仅仅是一所建筑机械方面的技术学院。相比而言,国内农林院校的学科体系大多产生于与农林行业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北京林业大学的前身北京林学院,就是由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而成。发展至今,农林院校大多从单一的农业或林业学科,逐步拓展出文、理、工、管等学科门类,由于农林院校的主干学科或专业多是依据行业生产及运行的需要而设置,并未对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进行科学、严密的规划,这类带有浓重行业色彩的学科在农林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势必受到知识积累和演进需要的冲击,并且按照科学化的原则不断修正和调整。伴随着知识内容的丰富和结构的优化,学科也必然一步步从初创走向成熟。
  (二)社会和行业的需求是学科建设的外部驱动
  农林院校因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学科建设也打上了浓重的行业烙印,农林院校在设立之初,就与社会和行业形成了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联系,为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培养专门人才,完成国家和行业赋予的任务都是农林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基于此目标的学科建设也自然要围绕社会发展和农林行业的需要而建构。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为农林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丰厚的资源支持。延续和深化行业优势,围绕行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以行业应用目标培养人才,强化学科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的密切合作成为了学科发展的不二选择。
  (三)体制和制度变革对学科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对农林院校产生了巨大影响,行业隶属关系的改变为农林院校的调整带来了新的契机,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模式都必然随之调整。农林院校必须适应原有农林行业垄断模式的改变,寻求新的、更加具有活力的发展路径,学科也必须重新进行规划和布局,其中一个直观体现,就是学科数量得到了显著增加。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博士点和硕士点分别从2002年的14个和22个增加到2013年的39个和116个。在制度变革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政策方略、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异质文化全面渗透和作用于农林院校之中,使得农林院校在学术研究、学者引进、信息共享、物质基础建设等学科建设的各方面从封闭走向开放,为学科建设构筑了全新的起点并将影响到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四、强化农林院校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农林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强化学科建设水平,对农林院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要紧紧抓住国家和行业的需要,顺应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律,优化内部结构,争取外部资源,不断提升学科建设质量。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遵循学科建设的学术本质,重视创新本源认识
  农林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学科设置主要侧重实践需求而忽视学术本质的内在逻辑,容易出现知识逻辑的断层。多数农林院校在自然基础学科方面的短板就是明显的例证。因此,要主动占领学科建设的制高点,依据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组织各类资源协同科学的推进学科建设。
  (二)强化社会服务的导向作用,推动特色学科发展
  农林院校与农林行业部门在多年共生共荣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林院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大多围绕着农林领域展开,这是农林院校能够长足发展的动力源泉。要继续强化为社会和行业服务的导向作用,同行业部门建立起长期的人才培养、资源共享、联合攻关的机制,继续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共同打造国家级的高水平学科创新体系。
  (三)借鉴国际化先进经验,提升学科建设的国际视野
  相比于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在知识理解和学科建设上存在较大差距。在树立埋头苦干、迎头赶上信念的同时,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有打造百年老店、营造千年佳酿的准备。要努力培养学科建设的国际视野,将农林院校的学科建设放在世界范围的大系统、大格局内进行谋划,对照国外学科建设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发展模式。
  (四)打造面向未来的学科体系,构建优势学科群
  实践证明,单一的学科组成或同质化科研团队的知识结构无法承担综合性越来越强的课题及项目。建立跨学科领域的综合科研团队,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农林院校要以农林领域的优势学科为中心,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构筑良性发展的学科群和学科体系,从而产生强劲的学术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经纬.中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任重道远[J].南京大学报,2013,4(1094).
  [2]李玲玲.大学章程:高校治理的制度保障—哈佛宪章透视[J].大学(学术版),2010(11). 
                                                     责编/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