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技术创新促发展

  我国钢铁行业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逐步进入成熟期,钢铁市场已经从“短缺”变为“过剩”,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资源和环境对钢铁业的“硬束缚”越发明显。转型升级就成为钢铁企业突破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2年以来,产能过剩的噩梦一直环绕着钢铁行业,钢铁行业出现了历史性亏损。“高成本、高产能,低增长、低效益”,是钢铁行业所面临的窘境。一边是经营愈加困难,一边却是产能过剩的加剧。
  无论钢铁业内对于产能过剩的判断标准存在何种争议,但供大于求导致行业陷入困境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国家也更加重视产能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因此淘汰落后产能、解决产能过剩成了化解钢铁行业困境的重要途径。2013年4月11日,工信部在官网上发布消息称,钢铁业今年计划淘汰落后产能1044万吨,其中炼铁需要淘汰263万吨,炼钢淘汰781万吨。
  在去年举行的中国钢铁工业科技大会上,国内多位钢企负责人曾预测,钢铁市场的“严冬”还需要至少3~5年,这要求钢铁企业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寻求钢铁工业新的发展模式。

唐钢车间


  转型升级  绿色发展

  当今时代,资源、环境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特别是钢铁企业发展的突出矛盾,绿色转型发展成为钢铁企业的必然选择。河北钢铁集团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于勇曾表示,“实现绿色转型是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必定要有相当数额的成本付出,但是必须履行好这个社会责任,传统的重效益轻社会责任的做法要彻底改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宁可牺牲产量也不能牺牲环境,宁可牺牲短期效益也不能牺牲环境;像珍惜自己的荣誉一样珍惜环境。这在唐钢已经成为共识。
  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唐钢决定把危机当成机遇,实现逆势发展。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企业生存发展的高度,破除发展思想阻碍,颠覆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按照科学发展示范企业布局,谋划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实现企业与社会、生产与环境良性互动,走出了一条都市型钢铁企业转型发展的创新之路。
  作为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唐钢通过转变生产组织模式降本增效、提升产品创效能力提质增效、瞄准高端占领海外市场、大力发展非钢产业等多元战略谋求产业价值链的提升,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早在2008年8月,唐钢比照国家产业政策提前两年拆除3座450立方米高炉。以此为标志,高起点、高站位、高标准建设“绿色唐钢、生态唐钢”。短短8个月时间,将“灰头土脸”的老厂区改造成花园式工厂,厂区环境实现翻天覆地的巨变。
  唐钢共拆除有碍新规划及影响观瞻的建筑楼体18栋,规划外建筑房517间、清除驻厂小施工队157家,拆除70余处小食堂、小浴室、小车棚。拆除总建筑物面积33万㎡,腾出空地50万㎡,占唐钢厂区总面积的1/5。唐钢决定,拆除区域不建新项目,全部用来绿化,厂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了近50%。结合规划治理,唐钢完成了生产工艺、物流运输、动力能源介质等环节的流程再造。以车辆运输为例,唐钢每天运输车辆只相当于改造前的1/4。
  “钢铁企业的竞争已经体现为成本控制力的竞争,成本控制力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竞争力,谁的成本控制力强,谁的竞争力就强。”于勇认为,以转变生产组织模式的方式降低成本,就是将过去只关注局部成本和表观成本,过渡到全成本控制,并最大限度地注重降低结构成本。


  践行绿色制造 打造绿色钢企

  唐钢集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王新东在技术创新•企业发展论坛上表示,唐钢树立并深入践行“环境是企业生命线”的理念,以实现循环经济“四个零”为目标,以建设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的企业典范为抓手,通过完善的能源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技术集成应用,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水平,走出了一条城市型钢铁企业绿色转型之路,被誉为“世界上最清洁的钢厂”。
  据了解,唐钢坚持“环境是企业的生命线”理念,成功地闯出了一条钢铁企业与城市和谐共融的转型发展之路。在生产经营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坚持项目不减、资金不减、管理力度不减的原则,矢志不渝地推进治污减排、清洁生产和环境治理,投资31.8亿元实施了32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高效利用二次能源,在行业内率先关停深井水,厂区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清洁生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绿化覆盖率由原来的21%提高到50%,实现了在全球钢铁企业中吨钢占地面积最小、绿化覆盖率最大,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唐钢厂区空气质量好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跻身行业领先水平。唐钢投资3.26亿元建设的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处理中心,以消纳城市中水作为企业生产的补充水,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工业新水零购入,工业废水“零”排放,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97%以上,位居国内领先。水处理中心投用两年,累计节约新水3500多万m³,相当于一座百万人口城市居民一年的生活用水量,唐钢从此彻底告别了地下深井取水的历史。
  唐钢系统实施“企业能源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并在国内钢铁行业首推“能源成本管理”。能耗指标持续优化,二次能源得到高效利用。目前,唐钢自发电比例达到70%,位居行业之首。在全国79家大中型钢铁企业17项能耗指标对比排序中,唐钢6项进入行业前三,其中负能炼钢等4项指标居行业第一。
  改造后的唐钢厂区,成为了唐山城市东部一道靓丽的风景,环境优美,管理有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唐钢更加意识到转型对企业的重要性,化危机为机遇,将市场最困难时期成为了企业发展最好最快、职工幸福指数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时期,并实现了“世界最清洁钢铁企业”的嬗变,实现了企业由效益型向责任性、幸福型企业转型。绿色唐钢、责任唐钢、幸福唐钢,树立了中国钢铁企业的全新形象。
  “践行‘绿色制造’的理念,首先是钢铁企业自身在经营理念、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向‘绿色’靠拢。同时,还要积极研发绿色产品,并且将‘绿色’贯穿产品开发、生产、包装、运输全流程。”于勇认为。

  创新发展 全面协调

  2013年9月在唐钢举办的“2013冶金企业管理创新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殷瑞钰在专题演讲中曾指出,中国工业正面临着从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来支撑竞争力,转变为主要依靠节约资源、能源来支撑竞争力的关键历史时期。中国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中国经济升级版这一战略目标,其时代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中国经济升级版是速度和质量的紧密结合体;其二,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动力来自创新、内需和改革;其三,中国经济升级版是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殷瑞钰指出,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过程中,钢铁企业面临着功能拓展和绿色化的发展方向,这需要钢铁企业通过推进管理创新来实现。钢铁企业必须从理念创新的源头开始,来决定发展战略的创新,通过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10月11日至13日在唐钢举行的以“打造绿色钢铁 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技术创新•企业发展论坛上,殷瑞钰在报告中指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钢铁业将面临产能过剩、实产过剩的困局,并将面临债务、就业、环境、生态等方面严峻压力。
  首先中国钢铁工业正遭遇两侧受挤的境遇。上游端铁矿石、废钢、焦煤、电力价格以3~6倍之势暴涨,下游端钢材价格波动不振,加之企业产能扩张引起产品销售半径增加,相互交叉,钢材运输的物流费用增加,进一步挤压了企业的盈利空间。虽然吨钢能耗、水耗、渣量等排放物有所改善,但由于生产总量以5倍左右之势发展,资源、环境、生态负荷的约束已到了无法容忍的境地。中国钢铁业在取得技术进步和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正面临经济效益低下的困局。控制产出总量,淘汰不合理的产能、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降低成本、注意价格分析应是当前全行业发展、经营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头等大事。
  钢铁业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构筑集成的、多元的、绿色的产业体系,来促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压缩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品、落后工艺/装备、落后生产线;以绿色化作为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重视资源的可供性和价格的演变趋势;重视能源的充分利用,减排,特别是能量流的网络化高效利用,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能源效率;重视所有钢铁产品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洁净钢生产平台的构建;重视钢铁产品的质量、性能与功能的时代适应性,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钢材(特别是能源、交通、动力、海洋等方面用钢),要提倡冶金过程工程与材料工程相结合的产品研发思路和方法;重视钢厂相关产业链的延伸与合理时-空尺度内循环经济园区(工业生态园区)的构建与经营;重视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德才兼备”,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尤其要重视战略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重视市场容量的演变及其区域变化趋势,防止区域内同业间过度的恶性竞争。
  总之,国际钢铁工业已是成熟的工业部门,中国钢铁工业经过了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改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结构升级的命题,这是一个在复杂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性命题,应该从发展战略层面上综合分析,要以绿色化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企业结构的顶层研究、顶层设计,解决产业层面、企业层面的复杂性命题,获得新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