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院士天地

王正国信念 使命 追求

  

  王正国,野战外科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70年开始冲击伤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较系统阐明冲击波致伤机制和防治措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上世纪70年代末,开展创伤弹道学研究,提出高速投射物致伤机制及防治原则,具有重大军事意义,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上世纪80年代率先开展交通事故伤研究,主持建立了国际先进的大型撞击伤实验室,为推动我国交通医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首批军内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7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医学科学技术奖,1998年获美国联合保健勤务大学Michael DeBakey(迪贝克)国际军医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至今获此殊荣的唯一亚洲人。1999年3月,江泽民主席亲自签发通令为他授记一等功,同年,由其组织全国近10家单位申报的“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与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课题被科技部确立为第二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从而成为973项目军队第一位首席科学家。2000年获陈嘉庚医学科学奖和国际交通医学重大成就奖。2001年被评选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03年当选国际交通医学学会副主席、西亚地区主席,同年,他担任实验室主任的第三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成为全军第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获“十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并当选亚洲创伤学会主席。2007年被重庆市政府评为直辖十周年建设功臣,获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2009年获吴阶平医学奖,2010年当选国际交通医学学会候任主席。已先后编著、主编专著34部,参编10余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60余篇,培养博士生50余名,博士后12名,还为部队师以上医院培训了800余名战创伤医务人员。

  作为开拓我国冲击伤学、创伤弹道学和交通医学研究,引领创伤医学发展,创造了诸多中国和世界“第一”的老一辈科学家,王正国始终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是的,几十年来,他以其睿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地跟进世界军事医学的最新发展,使我国的冲击伤研究、创伤弹道学以及交通事故伤研究接连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泱泱中华,这么大一支军队,在冲击伤研究领域怎能留下空白
  

重庆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为王院士(右)颁发捐款证书

  100多年前,人类发现了铀。50多年后,它便被用来制造成了原子弹。原子弹爆炸时,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一般会对人体造成烧伤、冲击伤和放射损伤。就杀伤力和杀伤范围来说,由冲击波造成的冲击伤居于第二位。上世纪60年代,全球笼罩在核威胁的阴霾下,防原医学研究逐渐在各国兴起,美国的冲击伤研究在里奇蒙德的领导下,已远远走在了世界前列。而此时的中国才刚刚掌握了原子弹,科学家们对原子弹的杀伤威力和深层的致病机制也仅仅有一个模糊的认识。
  1970年,王正国被安排转向冲击伤的研究。当时,许多好心的同事都善意地劝他不要涉足这个领域。他们认为冲击伤的研究价值不大,重的治不了,轻的不用治。议论这事儿的人很多,王正国自己也在思考。但应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王正国毅然接受了这个安排,同时也认定了一条最简单的道理:世上万物原本一物降一物,既有此伤此病,就一定能找到治疗的办法。
  从一开始,王正国就把目标定在了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肩的水准上。没有像样的仪器,没有足够的资金,可借鉴的资料也很少。面对现实,王正国知难而上,先后八次出没核爆区,收集第一手资料,反复对冲击波的杀伤效应、量效关系、安全标准进行考察和试验。他利用外出学习和考察的机会,观察各种爆炸物的伤害现象。他还在地震的瓦砾废墟中,在燃烧的阵地上,探求冲击伤发生的规律和机制。 在王正国研究之前,对于肺部冲击伤,许多人认为是不能输液的,否则将会因“肺水肿”导致死亡。然而王正国却首次在世界上应用了“监视条件下充分输液”的方法,降低了重症冲击伤病人的死亡率。
  时至1984年,王正国带领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通力合作,经过刻苦攻关,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生物激波管,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和以后又相继研制成功的中小型生物激波管组成了一个生物激波管系列,能模拟不同爆炸物所产生的冲击波,可广泛用于不同条件下的冲击伤研究,世界上仅有两个国家获得了此项成果。而另外一家美国所模拟出来的爆炸波只有正压,没有负压,在一定程度上就失真了。美国人没有做到的,中国人做到了。
  1988年,美国“冲击伤之父”里奇蒙德来到中国。他曾在美国军事教科书中引用的中国冲击伤研究成果中见到过王正国这个名字。当他以专家的眼光审视中国的激波管,在看到王正国1983年就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系统阐述冲击伤致伤机制和防治措施的专著《冲击伤》时,他震惊了。最后美国“冲击伤之父” 里奇蒙德给予他“负压研究,世界先进”的评语。
  十年弹指一挥间,创伤弹道学实现了从“中国尚无这方面研究”到“一跃跻身于世界三强”的历史飞跃
  改革开放初期,封闭的大门打开了,中国军事医学研究这只航船,需要到世界军事医学的浩瀚海洋中去遨游,真正扬起强劲的风帆。然而,1978年国际创伤弹道学会议向中国发出邀请,有关方面礼貌地谢绝了。原因很简单:中国尚无这方面的研究。
  这件事对王正国刺激很大。他深知“创伤弹道学”是研究弹丸和其他投射物击中人体后的运动规律和致伤原理的一门医工结合的交叉学科,是指导火器伤救治的理论基础。王正国深感焦虑,他积极建议,经批准后和刘荫秋、马玉媛教授一道开始了我国创伤弹道学的拓荒研究。
  1981年,王正国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出现在瑞典第四届国际创伤弹道学会议的讲坛上,宣读了自己撰写的两篇论文,充分介绍了中国在创伤弹道研究上的飞速发展和重大成就。在国际权威人士的一片称赞声中,会议一致决定,1988年的第六届国际创伤弹道学会议,就在中国的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召开,就让眼前这个名叫王正国的中国人担任会议的秘书长。在1988年的会议上,大会收到的全部论文中,中国代表的论文就占了70%。1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创伤弹道研究一跃跻身于世界三强。
  战争可以停下,但是科研探索的脚步却不能停下
  20世纪90年代,“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战争阴云逐渐消退,和平的曙光日渐明丽,各国都在高速发展。战争可以停下,但是军事医学科研探索的脚步却不能停下。在项目选题时,王正国一直思考,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改变着人民的生活,但经济的发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交通事故及其伤亡便是其中之一。如何才能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有效提高交通伤的救治率,减轻交通伤的危害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经济需要高速增长以满足国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交通事故也不断增加,死伤人数逐年攀升并由此而带来了沉重的社会负担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反过来又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矛盾已成为各国政府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王正国毅然决定“弃旧从新”,把新的研究方向瞄准了国内几乎无人涉足的交通医学。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了三军医大和总后的支持。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团队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竖式生物撞击机、水平式生物撞击机和便携式生物撞击机。
  有了先进的实验设备,研究步入了快车道。他们建立了各种致伤动物模型,通过大量实验,对撞击伤(交通事故伤)的损伤特点、量效关系、致伤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向国内同行呼吁关注此课题的研究领域,以期在科学界形成较大的合力;同时还发表了研究报告和文献综述,组织召开了两届全国交通事故伤学术会议,在中华创伤学会下组建了交通伤学组;连续10次出席了的国际交通医学会,主持召开了两届国际交通医学会议,介绍中国交通伤研究成果。20年光阴荏苒,中国交通医学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王正国认为,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资料齐全的交通事故及伤亡的数据库,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国人多车多,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不够高,今后要制订全面的交通法规。严格执法,加强宣传教育,同时深入开展跨学科和综合性研究(如汽车设计、事故流行病学、生物力学等),以不断提高和改善交通安全。
  师者如兰,师爱当如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无私奉献只为国家培养人才
  严师、挚友、慈父,是王正国多年来在学生面前扮演的三个角色,相应地他也履行着三种义务。作为严师,他指导学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做人、做学问;作为挚友,他带领学生一起去创新,去攻关,去享受成功的快乐;作为慈父,他关心学生们的生活、家庭。他和夫人朱佩芳长期一贯的态度是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忘年之交的朋友。
  王正国不仅在学术思想、技术方法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而且在治学态度、科技精神、人品人格等方面言传身教。他常对学生说:知识分子必须具有知识和科学的探求精神,如果不具备这些,那就是真正的“无产者”;要想做学问,就要甘于清贫,不怕寂寞,乐于奉献。他时常鼓励学生要有雄心,敢于超过老师。在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王正国总是以鼓励为主,他常对朱佩芳说:“如果年轻人跟我们发生争执,可能他们对的时候多些,要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

2012年3月30日王正国院士(中)为巫山县南峰小学科技图书馆捐款50万元


  多年来,王正国与朱佩芳省吃俭用,把个人生活积蓄和获得的各种奖励、奖金用来帮助山区孩子,发展农村教育事业。2001年,他们捐资50万元为安徽滁州修建希望小学;2007年,他们为重庆开县遭受雷击的兴业小学重建捐资50万元;今年,他们又再次慷慨捐赠50万元为巫山县南峰小学修建科技图书馆。王正国表示,为教育做点实事是他多年的心愿,此举可让更多的孩子走进科学殿堂学习知识。这些年,王正国和夫人朱佩芳捐建希望学校、资助困难群众连同设立的青年科学研究奖励基金,累计达300余万元。
  师者如兰,师爱当如兰。兰花因它的质朴、坚强、公平、无私而备受人们喜爱,为师者也因爱生如兰而备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