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学·论

王效道心理健康可致心身康泰

  当今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和转型时期,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然而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精神需要,温饱和富足不过是人类为获得这一需要的一种前提。温饱以后的人们应当更关注精神家园的构建,更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心理健康的构建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王效道,1928年出生,山西寿阳人,1952年毕业于辅仁大学教育系,后先后在北师大、北京医学院任教。于1979年在北京医学院协同精神病学家伍正谊教授创办高校首家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并积极推动该学科在全国的发展,是医学心理学学科教学体系的奠基人之一。就社会转型期如何构建科学的幸福观和健康的心理,本刊特地采访了王效道教授。


  王效道对于健康和心理健康这样认识,他说: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健康的定义是“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行为、社会等因素去分析,不仅看其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还在看其是否有主观不适应感和社会公认的不健康现象。据杜文东教授的定义,心理健康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衡的、规范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自身内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和调控功能。
  健康心理学的任务是按照个体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家庭、社会的良好影响来培养和维护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社会活动能力,使人在学习、工作、生活、创造活动中保持心身健康,处于完满康宁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包含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和道德愉快等方面。需要说明的是,有一部分社会化程度很低或具有反社会人格的成员,其行为严重背离社会道德规范,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没有良知,没有内疚,不知反省,没有道德痛苦,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尽管他们本身的心理仍处平衡,但不能认为其心理是健康的。
  王效道原来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改革开放之初,医学教育系统要增设医学心理学,因为他读教育系学过心理学,就被派去从事医学心理学。进入这个领域,随之爱上了它。王效道说:“人活着就要做点事。心理问题很重要,研究怎样维护心理健康,现在是客观需要。社会目前对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的需求很大,所以我想这个工作是很值得做的。”
  王效道已经84岁高龄,从教60年了,目前除了对于医学心理学的兴趣之外,还涉足社会心理、性心理、管理心理和心身医学。近年来,协同中医精神病学家李浩教授进一步完善“中华精神健康保障工程联合会”活动,任联合会常务副主席;组建“浩道悟践心身整体健康研究所”,任研究员;与郭宏主任医师、隋嫚秋博士合作办“悟践心身健康”工作坊,编著《悟践心身整体健康观》一书,并开展健康人生讲座。
  现在正处于社会大变革转型期,我们应该如何营造一个更有益于心身健康的大环境和小环境?王效道说,要按照人类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的统一法则,遵循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和谐互动、动态平衡的和善相处规范,则可康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