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创新方法

高校小班教学模式之创新研修课

  又是六月高考时。参加了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的学子们,都在期盼着能够考出一个好成绩,考上一所自己喜欢的大学。然而,大学校园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每所大学课程设置又有哪些特色,恐怕就不是很清楚了。这里要向你介绍的,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近几年设置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高校小班教学模式之创新研修课。

开课设“小灶”

  在大学的校园里,除了必修课以外,林林总总的选修课也许更能让学生们的兴趣找到落脚点。上百人在同一个教室里上“大课”的情景早已司空见惯,而专门为几个学生开设的“小灶”课还不多见。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就有这样一些创新研修课,每门课程的学生最少2人,最多10人,小班授课,相当于是知名教授开的“小灶”。
  据了解,为了使大学校园的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拓宽和增加高水平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渠道和机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从2006年秋季学期开设了以培养本科学生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训练为主要授课宗旨的“创新研修课程”,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等精神,配合学校“十二五”期间人才培养目标,2010年,哈工大又将创新研修课项目列为“985工程”三期建设的配套类项目,给予更大力度的专项支持,使更多的学生有了创新的平台、成长的空间。
  因为是“小灶”,这些创新研修课课程并不是每个学生想上就能上的,需要学生目不转睛守在电脑前“秒杀”才能获得为数不多的上课机会。大学生们为了“抢”上这个课程需要颇费心思。通常,在新一轮创新研修课选课开始后,选课系统刚刚开放几分钟,全部的创新研修课在瞬间就被“抢光”。教务处负责创新研修课相关工作的老师笑言:“每次选课系统刚开放,所有的课程都会被一抢而空,那阵势丝毫不逊于网上的‘秒杀’购物!”
  创新研修课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据了解,当年哈工大开设创新研修课的初衷是希望学校的科研优势能够为教学所用,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创造一个与教授面对面互动学习、激发创造激情的平台。创新研修课采取小班授课形式,核心是探索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由此倡导有科研实力的教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创新研修课。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点拨,让学生在做中学,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升创新能力。在这个课堂上,教授都会把学生们带到实验室去上课,在具体的实验项目中,点拨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这样的理念下,学校于2006年首批开设了41门创新研修课。一开课,就在学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同学对创新研修课的热情激增,学校每学期都会增开一部分课程,目前已增加到200多门,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为鼓励、支持更多的教师开设创新研修课,满足更多同学的学习愿望,不仅对每门课程给予了10000元的建设经费,还对教学效果好、学生喜爱的部分课程追加了10000元经费。

燃起创新火花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务处编写的一本《大学生创新研修导论》教程的最后几页,详细列着全校所有创新研修课的目录及课程内容、考核方式、任课教师的介绍,供学生参考。课程内容涵盖工程类、管理类、应用类等各个学科,有专业性较强的旨在启发学生对某个专业问题纵深探究的,也有可供多个专业学生选择的重在培养和激发科学态度及创新思维的综合性内容。
  比如计算机学院苏小红教授开设的“自然景物模拟与分形技术”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计算机学科课程,在正常的教学大纲中,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能涉及到。而创新研修课的开设,给了爱好计算机编程的同学一个绝好的学习机会。课上,一名学生系统地学习了分形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用于自然景物模拟的常用建模方法,并在课程结束时成功地运用自然景物模拟的建模方法模拟出了海岸线的随机插值模型。
  经管学院的冯玉强教授开设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创新方法”课,每次选课后总有学生遗憾地告诉她,没有抢上这个“小灶”。所以每次开课,冯玉强和很多老师一样,总是希望能让有兴趣的学生都有机会来上课。但鉴于创新研修课的特殊授课方式,冯玉强坦言:“如果学生再多,就无法保证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一对一地进行沟通、指导了。”
  电气工程系本科教研室主任王立欣说,创新研修课就是一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课程。电气学院一共开设了51门创新研修课,占学校的四分之一左右。许多参加过创新研修课的学生都被老师推荐去参加了各种竞赛,后来他惊讶地发现,电气学院的学生在本科毕业时有30%的人都拿到了竞赛的获奖证书。
  电气学院的王淑娟教授已连续上了多个学期的创新研修课,由她讲授的“电子电路及其设备的可靠性设计”这门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这门课理论部分6学时,仿真实验部分3学时,动手制作作品11学时。在理论课部分,王老师除了讲授电子电路及其设备的可靠性分析、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案例外,还会将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她本人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这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在仿真实验和制作作品部分,王老师为学生们设计了混合式直流接触器、LED路灯驱动电源等丰富的题目。学生们可以自主选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电路设计、制作、调试,并最终完成一个实际作品。课堂虽小,创意无限,就在这个小小的课堂上,诞生了许多创新佳作。高孝天在大二时参加制作的混合式直流接触器就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种混合式直流接触器可以用在大电流的地方做控制开关,目前该作品已应用于部分铁路机车中。王淑娟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这门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他们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她亲眼看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个学生原本在学院排名100名左右,可是参加了创新实践活动后,一跃成为学院的第二名。她希望通过这门课让学生们了解做一件创新作品的全过程,掌握做科研的方式、方法,无论学生毕业以后工作还是继续读研,都能保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实,之所以每门创新研修课都严格地限制在10人以内,就是为了保证小班授课、一对一辅导的学习模式。限制人数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在这个课堂上有所收获。哈工大从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体悟到,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责,也是大学实力的集中体现。有着严格工程训练传统的哈工大在新时期的做法是,打造大实验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使得毕业生“上手快、肯实干、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传统优势又增添了科技创新色彩。而创新研修课的小班教学模式正是哈工大新时期创新教学的成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