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志

用“心”体验生命之晨曦

  海归,这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鲜名词,意指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留学归国人员。他们带回高新技术、先进理念以及新思想,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欧阳晨曦就是其中的一员。与千千万万学有所成回国效力的海归一样,他曾经在国外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时机一到即起程回国,为祖国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欧阳晨曦


  欧阳晨曦,1996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七年制),之后便在武汉协和医院任心胸外科医生。2000年获得德国艾伯特奖学金资助,远赴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师从曾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国际著名心血管外科教授Prof Haverich,学习心血管外科疾病的治疗和研究。当时出国留学的欧阳晨曦有很多国家可以选择,比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等,而他之所以选择德国,是因为去德国可以参与临床治疗工作,而不仅仅是进行理论研究。如其所愿,留学德国的3年中,他参与了各种复杂的心脏和大血管手术500余台,包括心脏搭桥、心脏移植、肺移植、胸膜主动脉瘤置换、颈动脉内膜剥落、肺动脉内膜剥落等国际上最尖端的手术,特别是在胸腹主动脉瘤以及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有颇高造诣。2003年,带着丰富的经验、更加成熟的技术,他回国于武汉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担任技术骨干,继续他救死扶伤的医者生涯,在此期间,他还帮助医院新增了多个治疗项目,为更多的疾病患者提供接受治疗的机会。

专心  成就创新

  在欧阳晨曦教授的临床工作中,经常会用到人工血管。人工血管已不是新鲜事物,是用涤纶、尼龙、聚四氟乙烯等合成材料人工制造的血管,能够替代患者的病变血管,早在20世纪初就已出现相关研究。玻璃、金属、硅橡胶、聚乙烯等都曾被作为人工血管的材料,但因存在诸多缺点而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涤纶人工血管,这种血管柔顺性好、易于操作,被广泛用于医疗实践。
  目前商品化的人造血管主要是涤纶人工血管和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这两种。但这类材料只适合制作大口径血管,小口径人工血管由于对生物相容性和抗凝血的要求非常高,以上材料如果用来制造小口径(小于6mm)血管,就容易出现血栓、内膜增厚而导致血管堵塞,因此,在小口径血管的研究和使用方面,效果一直不理想,很长时间都没有让人欣喜的突破。一面是小口径血管的研发遭遇瓶颈的问题,另一面却是全世界对于小口径血管的需求不断上升的现实。每年全球有上百万的冠心病患者需要接受心脏搭桥手术,正是因为市面上没有符合要求的小口径人工血管,因此只能在每位患者的腿上划开长长的口子,将其重要的大隐静脉完整剥离下来。这样做,会给患者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并带来巨大的痛苦。这样的治疗手段不能作为长久之策,总要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治愈疾病,又不会给患者带来太大的肉体痛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欧阳教授。因此,他密切关注该领域研究动态,希望早日研发出合适材料,为相关手术提供优质小口径人工血管。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了希望的光亮。通过网络他得知,武汉纺织大学(原武汉科技学院)的徐卫林教授研制出的蚕丝生物粉体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经过认真的了解和研究之后,欧阳教授欣喜地发现,这种材料或许能够作为制造优质小口径血管的材料。他马上与徐卫林教授取得联系,在小口径人工血管研发方面联手进行研究。

在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工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花了几年时间,做了无数次试验,他们的合作研究终于取得了重要成果,研发出基于蚕丝粉体的高仿生小口径人工血管。这种小口径人工血管以聚氨酯和蚕丝粉体为基本材料,模仿人体血管的三层结构,制备出与人体血管结构相同、功能相近的仿生结构小口径人工血管。这种血管前期的各项生物力学指标以及生物相容性、血管栓塞检测都基本符合临床要求。动物试验证明,这种血管使用3个月后仍旧畅通,没有发现血管狭窄,并无血栓形成。一直以来,我国人工血管的研究水平在国际上比较落后,该研究成果完成了一次重要突破。2008年,该技术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凭借此成果,欧阳晨曦教授在第三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技术创业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欧阳晨曦(右二)在汉诺威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上


  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产业化工作,将技术成果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欧阳晨曦教授也在为研发成功的小口径人工血管物色着更好的发展前途。在一次广州的“留交会”上,他见到了武汉市副市长袁善腊,袁市长向他介绍了武汉光谷生物城的一些发展情况以及关于“3551”人才计划的相关政策。袁市长建议,欧阳教授可以将小口径人工血管研究项目落户光谷,进行后期研发和生产活动。天时,地利,人和,欧阳教授觉得是大干一番的时候了。于是,他与几位合伙人一起,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组建了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公司主要开发项目包括小口径人造血管、人造皮肤,以及将要研发的人造角膜、人造神经等等。创业之初即得到各方面大力支持,武汉生物谷为此专门提供了1000平米的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优良制造标准)认证的生产车间,国家人社部重点项目启动资金50万元,湖北省生物发展基金资助30万元,等等。目前,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制已经到最后阶段,对于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发展前景,他非常乐观,相信小口径血管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发展,该研究技术还将延伸到人造肾、人造晶体、人造皮肤等等方面,这会大大提高我国在生物工程以及生物材料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而研发成功后弃医从商的例子也很多,当被问到是不是有这样的打算时,他斩钉截铁地说:“绝对不会!”

仁心  铸就大爱

  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一名优秀的医生,不能只通过专业水平来衡量,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人是否拥有医者仁心。只有在拥有高超的专业技术的同时,又能够尊重患者,才德兼备德技双馨,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欧阳教授无疑就是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的医者。在医疗工作中,他一直将真诚服务患者作为最重要的行事准则,并一直躬身实践。

在导师裘法祖教授家中(左为裘法祖院士,右为汪忠镐院士)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作为湖北省共青团赴灾区医师志愿者,远赴灾区进行抗震救援工作。在恶劣的震区环境中,他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出被围困在大山里的20多名受伤群众,因此入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20强。或许,杰出志愿者、多少强他并不在乎,他只是想要尽自己作为医生的一份职责,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他怀揣着自己的理想主义,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做到最好。
  当今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和患者这两个本该同心协力共战病魔的阵营,却越来越显露出站到对立面的趋势,成为我国医疗事业进步发展的巨大阻力。到底孰是孰非,社会上存在各种观点,莫衷一是。欧阳晨曦教授知道,医患关系陷入僵局调整不好,会严重影响到疾病的治疗以及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和进步,为此,他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并从医生应该坚守的职业道德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的个人网站,他写了一篇名为《医生的“为”与“不为”,哪种是渎职?》的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现状的深切担忧与深入反省。文章中,同样身为医生的他,并没有为医生争辩,反而针对医生对待疾病治疗工作的态度“开刀”,问出了“面对这种局面(医患关系紧张),医生们能够做些什么呢?”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文章最后,他引用了美国医学伦理学家E·D·彼莱格里诺和D·C·托马斯马在《为了病人的利益》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医生所承诺的促进病人利益的义务”,也即被后人称为“后希波拉克底誓言”的誓词。他的答案与态度隐含在了这篇闪耀着真诚与无私之光的誓词中,誓词的前几句应该就是他希望看到他的医者同胞们持有的态度—
  我保证履行由于我的专业我自愿承担的治疗和帮助病人的义务,我的义务是基于病人所处的软弱不利的地位,以及他必然给予我和我的专业能力完全信任。所以,我保证把病人多方面的利益作为我的专业伦理的第一原则。
  医生应该怎样做,他给出了回答,这也是他一直坚守的态度,并且始终都在虔诚履行。
  从回国到现在,他已经完成各类血管外科手术2500余例,其中包括200多例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夹层等大型血管手术。同时,他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水平,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他还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工作,目前在国内外已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两部。并且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国际血管外科协会会员(ISVS)、美国遗传协会会员、美国化学协会会员、中德医学会会员。2010年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2年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
  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发成功,将为欧阳教授的临床工作铺展出更加广阔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他将会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给更多的患者送去希望和力量,让更多的人看到生命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