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学术交流

陈欢提高低碳发展意识 促进低碳发展行动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原因在于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国际社会需要构建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保障和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这次会议不仅带来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问题知识普及,而且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公众对低碳发展的关注。

        一、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

        认清气候变化问题实质,方能真正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曾精辟地指出:“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解决。”这一讲话科学地论证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内在辩证关系,鲜明地指出了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加深了我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发展本质的认识。
我们知道,当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从人类活动原因上看,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强了大气温室效应造成的。显而易见,为减缓气候变化,必须从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建立和实施解决方案。低碳发展作为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解决方案,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为世界各国所认同,成为世界发展潮流。我们应主动提高低碳发展意识,在各层面积极促进低碳发展行动。

        二、国际发展环境和低碳发展

        无论是1997年应对东亚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至今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对我国的发展满怀期待,我国也体现了一个屹立东方的发展中大国应发挥的作用。今年1月召开的达沃斯“世界经济发展论坛”对我国的全球经济地位和作用给予了进一步肯定。但这只是我国所处国际发展环境的一个方面。
        气候变化问题展示了我国所处国际发展环境的另一个方面。去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及此前的一系列气候变化国际磋商,我国作为一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还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耐人寻味的是,施压者特别是发达国家,并没有在意他们在今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发展论坛”上,表达对中国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希望。同时,“世界经济发展论坛”也存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议题。
        综合这两个貌似矛盾的方面,我们应深入思考国际社会为我国发展提供的国际环境,找到契合点,以争取继续营造对我国发展有利的国际环境。这个契合点就是走低碳发展之路。

        三、“低碳经济”概念和低碳发展

        我们所说的低碳发展,参考了“低碳经济”概念。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社会》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目的是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问题。随后,英国政府于2006年和2007年继续发布了《能源回顾—能源挑战》、《能源白皮书—迎接能源挑战》等政府文件。这些文件提出以能源环境为首要目标,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初步构想。英国以“低碳经济”概念为引导的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推动了欧盟成员国政策的制定,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低碳导向考虑。我国对于低碳发展也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并很快在政府发展政策中予以体现。2008年,联合国将世界环境日的口号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显示了全球对于低碳发展的高度关注。在此过程中,“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碳足迹”等一系列新名词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并无明确的概念认定,各国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能效已达世界最高水平的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强调提高社会公众意识。在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提出发展“清洁能源经济”,虽没有直接使用“低碳”字样但有异曲同工之效。“低碳经济”也不是当前的经济形态,即使是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英国,也把建成“低碳经济”的目标定在2050年。
        如果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表现为碳生产力(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所产出的GDP)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那么,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就是低碳发展,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强调的是发展模式,要求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基于这样的理解,可以认为,低碳经济可以作为长期发展的追求目标,但现实存在的是作为发展过程的低碳发展。因此,低碳发展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概念,可以与不同的国情、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我国应从国情出发,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低碳发展之路。

        四、我国发展阶段和低碳发展

        我国走低碳发展之路,不是国际社会左右的结果,而是一个重大的自主选择。维护国家发展权和发展主权的各种国际努力,是为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保证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国际环境。但无论是怎样的国际环境,我们一直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国家根本利益所在,在新的起点上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和采取与之相符合的发展方式是我们的永恒任务。低碳发展既是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标志,也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练习内功的需要,更是追求更高发展目标的必然。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腾飞,在很多方面缩小了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先进发展水平的差距。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使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火车头”。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发展要求上,历经了快速发展、又快又好发展的阶段,并以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号召为标志,步入又好又快发展阶段。
        我国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起点,一个重要标志是我国正处在高耗能的重化工发展阶段,并在这个必经的发展阶段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更高发展目标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作为“世界工厂”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推动,我们面临着巨大的能源问题压力,以及与之伴随的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挑战。
        不仅仅是我国,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过程,这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规律,关键是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来破解发展难题和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缩短和优化这个过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事实证明,追求单纯发展,必将危害全球气候,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因此,要全面理解发展涵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尽快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追求发展的全局优化和系统优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低碳发展是符合发展规律的选择,内涵非常丰富,但核心是为适应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为此体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结构调整。调整发展结构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认识,但都会触及三点:
        第一,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受资源禀赋的制约,我国能源结构具有以煤为主的特征,同时,为满足不断增加的能源消耗,能源进口不断增加,能源供给的国际依存度已直接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为此,我们首先要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在此基础上,一要根据能源禀赋特征发展清洁煤技术和应用,二要发展替代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促进低碳能源使用。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1990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为26.9:41.3:31.8,2005年为12.6:47.5:39.9。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第二产业比例增加但内部结构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第二产业比例高既有内需原因,也有作为“世界工厂”的外向原因,还有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应保证产业齐全的国家安全需要。但是,为实现低碳发展,逐步降低过高的第二产业比例是我国需要迎接的巨大挑战,
        第三,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调整。根据经济学的市场理论,消费需求拉动供给。所以,要使低碳发展以人为本,就必须在“本”上强调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此强调引导社会公众建立低碳意识,例如乘坐公共交通、接受包含环境因素的商品价格、节约粮食等等。有了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才能够建立以低碳生产为基础的供给和服务。我国拥有13亿人口以上的巨大人口规模和巨大市场规模,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调整对低碳发展的作用将也是巨大的。

        五、企业生产和低碳发展

        我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低碳发展应与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是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的主体和基本单元,将为低碳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企业可以通过节能、提高能效实现低碳生产过程,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参与低碳能源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其次,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低碳产品,引导社会公众的低碳消费和转变生活方式。例如,通过能效标准和能效标识的社会公众认知,我国的节能冰箱和空调已被广泛接受。现在,扩大内需是一项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企业应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哥本哈根会议形成的气候变化问题知识普及和低碳发展知识普及的客观有利条件,促进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以及开拓建立新的市场。再次,企业应在低碳发展的参与中,加强体现社会责任。
        企业还应注意到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对产品出口的影响。美欧有关“碳关税”的声音不断,未来有可能对我国企业出口造成现实威胁。一方面,我们要坚决反对“碳关税”,保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获得的发展利益。另一方面,也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可能到来的不利影响。例如,主动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引导企业减少低附加值的高碳产品出口和增加高附加值的低碳产品生产与出口。又如,主动进行技术和产品升级,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能效标准和能效标识等方面达到和超过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再如,逐步降低价格因素在我国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优势中的比重,避免以反倾销为名义出现的隐形环境壁垒。我国在这些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的实践个例,应进行系统总结,提供给企业。

        六、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和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不仅意味着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而且意味着发展方式创新。在发展方式创新中,最重要的是根据我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进行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为此需要进行探索。这样的探索我国已经开始。例如,2006年8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其管理中心;2007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联合启动了基金及其管理中心的运行。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是政策性与开发性兼顾的社会性基金。基金的宗旨是支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因此是一个应对气候变化基金。基金单独核算、独立运营。基金审核理事会和基金管理中心是基金的管理机构。基金审核理事会是关于基金事务的部际议事机构,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外交部、科学技术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和中国气象局的代表组成。基金管理中心是基金的日常管理机构,开展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的业务活动,负责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建立基金是中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开展的一项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开创性工作。基金将发展成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创新资金机制和行动机制,同时作为一个未有先例的创造,对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建立基金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对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行业和产业发展的支持。
        使用好基金资金,是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为支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实施,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将采取赠款、有偿使用等方式,通过组织开展项目,积极配合国家主渠道,促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和提高公众意识,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并以创新思维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新资源、新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基金将参与和加强更广泛的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
        为了更好地支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基金将充分发挥其作为资助源、资金合作平台、行动合作平台和信息收集与交流平台的作用。第一,作为资助源,基金将使用好自己的资金,支持国家、行业、地方等不同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第二,作为资金合作平台,基金将积极发展与各方面的资金合作,积极促动政府投入、国际援助资金合作和私人资金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参与和协同,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动员、组织多来源、多渠道资金。第三,作为行动合作平台,基金将积极发展同各种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量的合作,促进各方面行动力量的参与和协同。第四,利用以上工作基础,基金将广泛和系统地收集国内和国际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信息,并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这样,基金“已经筹集的资金”就可以发挥杠杆作用,动员、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包括吸引和推动私营部门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将积极参与到低碳发展中,并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编/刘 亮

陈欢


        陈  欢
        
        财政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财政金融国际合作工作,先后任职财政部世行司和国际司,其间曾在世界银行中国执行董事办公室工作。1999~2000年担任世行中国执董办顾问;2000~2002年任世行中国执董办副执董;2003~2007年任亚行处处长等职;2007年7月起任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