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特别报道

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湖北省科协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中国科协指示精神,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按照省科协全委会工作部署,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成功承办“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促进了学术繁荣和人才成长;大力实施“科技支撑服务行动”,用科技引领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科协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科协工作创新发展的方向,使科协大团体建设和科协机关自身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为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要求落实到科协工作之中,进一步凝聚了促进科协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动力

        各级科协及时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干部职工传达会议、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学会工作会议等,认真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定》精神上来。通过努力加强科协党的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依法依章民主办会的制度建设、服务中心和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设、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素质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形成了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钻研业务的风气;进一步树立了相互尊重的正气、培养了与人为善的心态、营造了相互关爱的环境,力求在工作规划上新一点、工作思路上深一点、工作针对性强一点、工作措施实一点;进一步形成了风气正、人心齐、作风实、状态好的工作氛围;进一步完善了干部考评机制,提高了干部职工的能力和素质。为了全面推动四中全会精神在全省科协系统贯彻落实,省科协于2009年11月8日至12月8日,集中整整一个月时间,由党组领导带队,分赴全省17个市州和有关全省学会、基层科协组织,对科协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召开了调研成果汇报会,达到了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总结成绩、谋划工作的良好效果,受到了基层科协干部职工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好评。

        二、成功承办“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取得了为中部地区和我省科学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服务的新成效

        由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省科协具体承办的“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于2009年11月3日至5日在武昌隆重举行。论坛活动得到了中国科协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我国中部地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的科技盛会。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邓楠同志,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鸿忠同志,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同志,省委常委张昌尔同志,省政府副省长郭生练同志等8位省部级领导、多位院士专家以及来自我国中部六省的1500多名科技工作者出席论坛。7位省领导分别参加了7个分论坛的活动,并对分论坛的成功举办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论坛期间,院士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围绕“科技支撑、科学发展”论坛主题,秉承“服务经济、多方合作”论坛宗旨,通过“政府+学会”、“院校+学会”论坛组织形式,按照“开幕式及主题报告会、专题论坛及分会场活动、荆门市循环经济发展分论坛”三大板块的格局,共组织学术交流和召开专家咨询座谈会16场次,举行专题报告30多场次,交流学术论文460多篇,院士、专家为各级党政领导提决策建议60多条,形成了《论坛报告文集》、《论坛学术论文集》和《院士专家建议报告文集》等重要成果,专报中国科协、中部六省政府和有关部门作决策参考,对我省和中部地区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做好“四个储备”、凸显板块效应、抢占发展先机、推动科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此,省科协被中国科协评为“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优秀组织单位”。
        论坛的成功举行,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学术繁荣和发展,带动了各级学会和高校科协、企业科协学术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一年来,各全省学会共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70多场次,有3万多人参加,交流学术论文8000多篇。组织各类国际学术交流考察团18个,接待境外考察团10个,接受“晨光计划”申报项目48项,扶持和培育了青年学术人才。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邀请22位海外科学家来鄂作学术报告和科技讲座。省科协组织专家围绕武汉“花山新城”建设进行规划论证,参与世界湖泊大会,推荐院士专家和省委特聘决策咨询顾问参与引进海外智力为国服务“百人计划”,邀请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湖北籍专家张德红博士来鄂作专题报告和进行座谈咨询,为我省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成功承办“2009年第四届海峡两岸管理科学论坛”,邀请260多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发掘中华民族管理文化遗产等热点问题,为促进两岸更广泛的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受中国科协委托,武汉市科协成立“湖北武汉院士活动中心”,受市政府委托,承办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咸宁市科协围绕核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市政府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的“市院合作”,并创办“核产业信息”专送市委、市政府作决策参考;神农架林区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专题调研课题,为成立林区种质资源考察研究所提供决策咨询服务;黄石市、荆州市、黄冈市、十堰市建立健全学会工作考评体系,实施重点学术项目资助计划,以市政府名义表彰全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都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繁荣和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三、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实施“科技支撑服务行动”,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省科协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指示精神,围绕省委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作用,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以“四围绕、五行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支撑服务行动”,得到了全省科协系统的积极响应。各级科协围绕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强化产学研结合的主要路径、强化区域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强化激发创新人才成长的主要任务、强化培育创新文化的主要目标,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实施“金桥工程”、“厂会协作”、“讲理想、比贡献”三项活动为抓手,认真组织开展“百家企业振兴服务行动”;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行动计划”和各具特色的科普支农行动为手段,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服务行动”;以实施农村、社区、学校“三大科普创建”工作为主线,积极开展“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服务行动”;以打造各种“民生科普大讲坛”活动为切入点,积极开展“民生科普惠民服务行动”;以举办各种科技论坛、学术交流和决策咨询活动为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促进服务行动”。
        在全面启动和开展“科技支撑服务行动”的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推进工作的重点突破,各级科协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力优势,积极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当好参谋。省科协组织所属学会围绕推动产学研结合开展学术研讨活动,举办“3G产业链与湖北经济发展报告会”;召开湖北省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预测研讨会,编撰“白皮书”;召开湖北省投资环境研讨会,编撰“蓝皮书”,并在每年省“两会”期间发给所有代表和委员,受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泛关注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一致好评。武汉市科协积极推动中国工程院与湖北省人民政府“院省合作”机制的形成,成功召开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黄冈市科协成功承办第四届武汉城市圈发展论坛;咸宁市科协举办“公路发展战略报告会”,都为推动我省产学研结合作出了积极贡献。
        各级科协充分发挥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作用,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进一步加强“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行动计划”项目的绩效考评和管理工作。实施三年来,共覆盖农户14万多户,受益人口56万多人,项目实施村比未实施项目村农民人均年增收高出20%;围绕项目的实施,共举办各类培训讲座1400多次,培训人员21万多人,专家开展现场指导咨询2900多次,推广示范新品种51项、新技术98项、新模式22种。2009年,又有60个项目在全省60个行政村开始实施。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省科协启动了“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科学理念,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贡献。一年来,共培训新型农民110万人次,示范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30项,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4万人,培养“科技示范户”等农村致富带头人1.2万名。
        各级科协充分发挥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的作用,积极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以成果转化为重点,深入企业开展决策咨询、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活动,完成“金桥工程”项目350项。组织动员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推动了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发展。省科协积极发展湖北省科技咨询业协会事业,大力开展决策咨询、工程咨询、技术咨询和项目咨询活动,积极参与协办第五届中国•湖北产学研合作暨创业投资项目洽谈会,独立承办全省“金桥工程”座谈会,努力为推动形成全省产业联盟服务。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科协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科协干部的创新意识和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培养。
        2010年是我省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一年,也是本届科协创新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科协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将团结带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科协工作和事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新的贡献!                                               
                                                           
        责编/潘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