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风采

杨绵绵谁第一个变谁就是创新者

杨绵绵总裁

杨绵绵总裁


        2010年3月,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向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提交了六条议案和建议。
        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家电下乡工作的建议”中,杨绵绵提出,随着家电下乡的进一步深入,暴露出一系列不和谐的问题,比如有些生产厂家无序补卡、经销商胡乱卖卡骗补贴、产品质量以次充好等等,希望国家对家电下乡企业进行严格规范。
        2009年2月,国家在全国实施了家电下乡政策,不仅促进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大规模启动,更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民生。据商务部相关数据显示,海尔在家电下乡中的整体市场份额占到32%,稳居第一位。2010年2月4日,商务部、财政部公布了国家家电下乡第五轮中标结果,海尔参与竞标的12类产品、408个型号全部中标;产品种类、型号数量在同行业中均居首位。
        杨绵绵的建议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代表们和与会中外记者的关注。这也是杨绵绵连续五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会议,共商国是,说明海尔多年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除了被光荣地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杨绵绵还获得过许许多多的荣誉—中国“十大女杰”、“中国优秀女企业家”、“全球最值得关注的50位商界女性”、“全球最有影响力女性”等等,但无论获得到什么荣誉,杨绵绵总是将其看作是海尔的荣誉、海尔人的荣誉。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将杨绵绵的精神总结为两点:一是她宽广的胸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风亮节与志向;二是创业以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 
        因为,杨绵绵认为,谁第一个变,谁就是创新者。

        创业之“变”:追求无形的品牌

        1941年,杨绵绵出生在江苏无锡。
        1984年,青岛电冰箱总厂一直亏损,它的上级主管部门—青岛家电总公司派来了几届厂长,可工厂业绩还是不见有起色。1984年12月,当时任青岛家电总公司副经理的张瑞敏来到青岛电冰箱总厂担任厂长,开始了海尔的创业之路。而杨绵绵当时是青岛市家电总公司引进项目办公室主任,也来到了青岛电冰箱总厂担任副厂长。
        那一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市场需求迅速上升,“用纸糊一个冰箱都能卖出去”。这时候,快速扩产增量,确实是难以抵挡的“诱惑”,很多工厂都在努力上规模,但生产的都是三星级以下档次的冰箱。
        海尔一起步,就第一个转变观念:追求的不是有形的产量,而是无形的品牌,并制定了海尔发展战略:名牌战略。
        于是,海尔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开始生产亚洲一流的四星级冰箱。但是,工厂却没有与之匹配的一流的工人。作为副厂长的杨绵绵对冰箱的生产也知之甚少。怎么办?那时杨绵绵已经步入中年,但她明白,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实现企业的名牌战略。于是,不懂冰箱制造,她就去请教国内的制冷专家;不懂车间管理,她就去别的冰箱厂参观学习;不懂德国设备,她就直接去德国利勃海尔接受培训……
        杨绵绵带着学到的知识回到了工厂,面对刚刚开始学习的工人,她唯一的办法就是:反复教,反复练。白天,教白班工人操作工艺;夜班的工人来了,她接着上夜班……
        尽管市场供不应求,海尔却敏锐地意识到,这时市场的稀缺资源是“质量”。1985年,张瑞敏发现仓库里有76台不合格冰箱,毫不犹豫地决定全部砸掉,许多老工人当场就落泪了!杨绵绵也亲手砸掉了一台,为了让所有员工都改变落后的质量观念,张瑞敏和她带头扣除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这一砸,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从此,“质量”成为海尔不可动摇的生存信条。
        很快,市场给了海尔肯定。1991年,创业仅六年的海尔就获得了全国首批“十大驰名商标”称号,海尔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家。
        美国海尔工厂生产线,照片里的这款冰箱已经成为美国市场的主流型号          家电下乡,农民纷纷购买海尔产品

        多元化之“变”: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海尔意式三门冰箱在米兰T型台上“秀时尚”

海尔意式三门冰箱在米兰T型台上“秀时尚”


        从1984年到1991年的名牌战略阶段,海尔专心致志做冰箱,在管理、技术、人才、资金、企业文化方面有了可以移植的模式。1991年12月,海尔合并了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总厂,成立海尔集团,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
        企业规模扩大了,海尔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就是:在将一个产品做成品牌之后,怎样将多个产品都做成品牌?张瑞敏立即转变观念:从“产品创新”层面上升到“管理创新”高度。
        1995年7月,海尔将面临破产边缘的青岛红星电器有限公司整体接收,这种硬件良好、管理不善的企业,海尔人称之为“休克鱼”。张瑞敏确定了一个思路:用海尔的无形资产去盘活有形资产,用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杨绵绵深刻领悟了张瑞敏的新观念,在划归的第二天,就带领海尔企业文化、资产管理、规划发展、资金调度和咨询认证五大中心的人员,来到红星电器公司,开始贯彻和实施“企业文化先行”的战略,快速把海尔精神植入红星电器的肌体。经过短短的3个月,这个企业就扭亏为盈;第5个月盈利150万元;第二年通过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荣获中国洗衣机“十佳品牌”。
        就这样,海尔以“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资本运营观念,先后兼并了国内18家亏损企业。每兼并一家,杨绵绵必定去现场传播海尔文化,对海尔的管理体系进行移植。
        海尔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的这一管理创新,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1998年,张瑞敏应邀前往哈佛大学讲课,“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成为哈佛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材。
        回想起这一段历程,杨绵绵体会很深:企业只有及时转变观念,制定正确的战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创出真正的品牌!

        走出去之“变”:国门之内无名牌

美国当地电视台等媒体对海尔“无尾电视”产生浓厚兴趣,纷纷来到海尔展台前了解这一创新,并做重点报道

美国当地电视台等媒体对海尔“无尾电视”产生浓厚兴趣,
纷纷来到海尔展台前了解这一创新,并做重点报道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海尔结合创全球化品牌的实际,提出并实施了海外“三步走”战略:走出去—出国创牌;走进去—成为本土化企业;走上去—成为当地的世界名牌。
        早在创业初期,海尔就提出了“国门之内无名牌”的观念,并且把海外的第一个工业园选在了美国。
        1999年4月30日,是杨绵绵终生难忘的一个日子!这一天,美国海尔工业园正式奠基,中国国旗升起在美国南卡州的上空!当时的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先生也高兴地出席了开工仪式。之后,当地州政府还无偿把一条路命名为“海尔路”。
        海尔在美国建厂的事已经过去11年,但直到今天,杨绵绵仍然觉得这是她生命中最激动的一个时刻!因为在世界经济最强大的美国,建立的是中国人的工厂,生产的是海尔品牌的产品!
        这就是海尔开拓国际市场的独到观念—“先难后易”,即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出品牌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目前,海尔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球化战略布局,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在美国、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市场上,海尔已经实现了当地化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
        不仅如此,海尔文化也进行了“本土化”。在美国海尔的工厂,中国工厂“笑脸”、“哭脸”的评价方法换成了易于被美国人接受的形式—“小熊”、“小猪”;在巴基斯坦、泰国等地,海尔文化融入到了当地人的信仰、习俗中……海尔文化成为全球海尔人共同的基因。
        据世界著名消费市场研究机构欧洲透视(Euromonitor)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海尔在世界白色家电品牌中排名第一;同时,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全球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均排名第一。
        在海尔走出国门创品牌的过程中,每到一个国家,每遇到一个用户,都让杨绵绵强烈地意识到:中国需要自己的世界名牌!中华民族需要自己的世界名牌!

        海尔之“变”:大铁锤砸掉旧观念

        杨绵绵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很喜欢去迎接挑战。在海尔再造的过程中,她不断地学习信息化知识,学习管理信息化企业,总之,学习一切新的东西!观念的创新让杨绵绵一直焕发着活力和青春。
        不仅自已转变观念,在杨绵绵的影响下,海尔整个组织也在进行观念的变革。信息化时代,用户需求不断在变,海尔正在进行的创新就是商业模式转型和企业转型,即从传统经济下的商业模式转型到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从制造业转型到服务业。
        最近,美国著名战略和创新专家罗恩•吉布森说:“海尔每次变革时,使用的工具都不是高科技工具—一把大铁锤,砸掉76台不合格冰箱。大铁锤砸掉的是陈旧的观念,在海尔随后20多年的创业中,每一步变革都是从破除陈旧观念开始的。”
        杨绵绵所希望的就是,通过不断颠覆旧观念,树立新观念,做第一个变化者,在变化中创新,在创新中为用户创造价值!

责编/宋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