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特别报道

一生求索 挚爱“连铸”

古老的三秦大地,在历史的沉淀中延续着它千年的厚重神韵,却又散发着现代科技文明的魅力。生活在十三朝古都的他,对连铸事业有着与这片土地一样厚重的情结,他用一生的追寻向我们诠释,有一种热爱,可以堪比生命;有一种执着,可以穿越生命……

 

                   

                                                                                  杨拉道研究员

                    

                                                                                 杨拉道在现场调试

                   

                                                         杨拉道在新日铁君津制铁所学习期间

 

由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改制而成立的我国重型机械行业综合性装备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成套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是这块土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我国连铸技术装备的摇篮。他在这里默默坚守自己的一隅,在我国连铸技术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就是荣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奖的我国著名连铸专家,副总工程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拉道研究员。接下来,我们将带您走进杨拉道和他一生钟爱的连铸事业。

连铸是什么?它是连续铸钢的简称,是一项把钢水直接浇注成形的先进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在杨拉道眼里,连铸技术就像是恋人,他用专注和执着呵护着它,用勤奋、智慧和汗水细心浇注它。几十年来,我国连铸事业终于在杨拉道等一批技术团队的奋斗下,开出了一朵朵娇艳的神奇之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杨拉道以总设计者的身份参加“1900mm大型板坯连铸机的国产化可行性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对外技术谈判。在国外长达15个月的技术培训和联合设计中,总体设计和连铸机本体设备的扇形段区域、机械维修区域设计与图纸转化等总图工作全由杨拉道负责,该项目最后获得包括国家重大装备特等奖在内的4次奖励。

90年代初期,美国SITI Steel钢厂决定对原德国设计的2032mm板坯连铸机进行技术改造,在国际上进行招标。尽管美方的技术要求高、工期短、条件苛刻,但杨拉道作为竞标的总设计师,仍然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带领同事们以先进的技术、合理的方案一举中标,并顺利完成项目改造,使我国板坯连铸机技术与装备首次走出国门。中美双方专家联合检验验收认为:项目设计合理,技术先进,操作运行可靠,浇铸质量超过合同要求。

该项目共申请4项实用新型专利,攻克14个关键技术(包括国际创新技术4项),其中4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直接应用6项当时的国际先进技术。该项技术为我国创汇161万美元,第二年又给该钢厂增加纯利润432万美元,第三年再创纯利润1600万美元。它的完成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分别获得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1997年间,杨拉道担任酒钢1350mm板坯连铸机成套设备总设计师,主持课题工作,完成全部设计。该项目投资3亿多元,立足于国内,涉及机械、自动化、液压等技术,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杨拉道带领同事们精心组织、设计,采用多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将二次冷却水数学模型及软件系统应用于连铸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彻底结束了西北地区无大型板坯连铸设备的历史,为开发大西北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杨拉道还及时将重要信息进行整理,主编了《大型板坯连铸机工艺设备与操作》一书,并被作为职工培训教材。

2002年~2005年间,杨拉道执笔编写了《板坯连铸科研工作报告》,提出了利用业余时间搞一批科研项目的计划。此后他作为攻关小组组长,率领同事们对10个连铸成套设备关键单机中的32项关键设备技术、8项软件技术进行攻关。这些项目的完成使板坯连铸技术设备达到了更新换代的目的,单体设备液压振动装置的实验研究以及工业化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首台国产化液压振动装置在宝钢得以应用,首台工业化液压振动装置在唐钢得以应用,对提升连铸机装备水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次攻关期间,杨拉道不仅完成了实验室试验装置机械部分的草图设计、发现并解决了共振问题以及振幅在频率提高时严重衰减问题,还推动了非正弦振动曲线的更新换代,使振动的加速度变为最小,也推动了板式导向材质及结构的优化,使振动的横向摆动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摆动误差达到最小,并获得包括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内的2项奖励。

目前,杨拉道主持了6项大型科研项目(大型软件项目2项)。其中,板坯连铸设备动态轻压下数模与应用软件研究在完成过程中,总共实现14项创新。例如,系统地、创新性地建立了成套设备设计和生产操作模型;针对具备动态轻压下的连铸机,在国内外首次把连铸机的5种运转模式变为13种,提高了生产操作的控制水平;提出了6种扇形段控制方式以及与连铸机运转模式的关系,使之能更好地满足生产和控制要求;为保证每个浇注周期内所有扇形段辊缝都可以调整到位和简化电气液压控制,提出并实现了压下量包括扇形段动作顺序的思想;针对连铸机辊列和扇形段的客观实际结构,分析了在工业生产中用实际测量辊缝来代替理想辊缝的理论依据,并研究了扇形段夹紧缸位移传感器的位移和辊缝值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些创新点很好地指导了工业生产并引领了连铸技术的发展。

板坯连铸总体设计系统中,项目主要实现了辊列设计计算时,将原先单一钢种变为输入每个钢种参数的多钢种计算;调整了气水雾化重量比;采用回旋曲线设计辊列,代替三方曲线设计辊列;采用新的计算方法确定连铸机机长、切割区长度、炉机匹配;采用二冷水计算、辊列校核对凝固终点进行控制和科学计算等10个创新点,使我国的连铸技术装备在总体设计上再上一个台阶。据悉,仅上述两个软件项目的研究报告就达190万字。

辛勤奋斗几十载,杨拉道执笔完成了我国重型机械行业板坯连铸企业标准制定,并负责、参与、组织领导了几十项科研、工程设计项目以及涉外技术谈判项目,完成542万字的连续铸钢技术研究报告、技术总结、技术方案论证报告、设备技术方案,收集、装订668本技术资料、366本专业书籍,对我国连铸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本人和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10多项,而他也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硕果累累的连铸专家。

杨拉道奋斗30余年的光辉成就,不是几页纸张能够承载完的。从这些数不尽的荣誉中,不难看出他为连铸事业竭尽心血;他就像一位诗人,吟诵出的总是不朽的诗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杨拉道用30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刻苦努力来诠释求索连铸的真谛,用智慧与魄力开创出震古烁今的连铸奇迹。这都要源于他对连铸的执着,而这种执着,贯穿了他的一生。

 

    杨拉道,陕西彬县人,著名连铸专家,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燕山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两次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10次被评为厅局级优秀共产党员,13次被评为单位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1996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陕西省2008年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第一层次人选、西安市劳动模范、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高层次科技专家等称号,2010年12月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荣获国家、部、省、市级科技奖励20余项,发表论文92篇,论著83万字,授权专利1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