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特别报道

岳湘安提高石油采收率领域不懈的探索者



        “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量不断增长,但我国的石油储量却相对不足。在这样的形势下,采用先进的技术将探明的原油储量更多地开采出来——提高石油采收率,成为缓解石油供求矛盾、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石油采收率已经成为我国石油科技重要的前沿领域。”油气田开发专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岳湘安简洁地向本刊记者介绍了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及其重要性。
        “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和实施的对象一般是历经长期注水开采后的油藏,与其原始状态相比,水驱后的油藏已是‘百孔千疮、面目皆非’。在这样的油藏中开采‘剩余油’的难度更大,对新技术的要求更加迫切。有志从事提高石油采收率理论与技术研究的人,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也将拥有更多的开拓创新、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机遇。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需要有创新的勇气和智慧,更要有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虽然无法精确统计岳湘安教授的这些话曾激起了多少学生投身提高石油采收率事业的渴望,但我们却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一个石油人对事业追求的激情。
        岳湘安为人低调,却执着于对事业的追求;心态平和,内心却充满着科学创新的激情。当我们循着岳湘安不懈探索的足迹走来,对他这番话才有了更深的理解。近20年来,岳湘安用自己对提高石油采收率理论与技术不懈的探索,诠释着一个学者真正的人生价值。

        耕耘 厚积

        岳湘安,祖籍湖南,自幼随父母迁居北大荒。作为黑土地养育的第二代北大荒人,父辈们不畏艰难的献身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垦荒精神已溶入他的血液中,成为他在科学领域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的动力。
        1982年,岳湘安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现东北石油大学)机械专业,后考取该校石油开发硕士研究生,并系统学习了石油炼制系硕士生的主要课程,获工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几年后,又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流体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机械、石油开发、石油炼制、流体力学,在我们惊叹岳湘安这跳跃性极强的专业转换时,他笑着说:“我的‘历史’很复杂。”也正是这复杂的“历史”,构筑了他在提高石油采收率这一综合性技术领域内的特殊优势,使他能够在研究中形成许多创新性思路。
        “20世纪70年代,石油开采的前辈们根据我国油田的主要特点,确定了以化学驱作为提高采收率的主导方向。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化学驱理论与技术发展已居世界领先水平,尤其是聚合物驱技术,无论是理论研究的深度、技术的配套,还是应用的规模都是世界之首,为我国石油产量的稳步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岳湘安自豪地介绍,但他随后话锋一转,“但我们不应满足于前辈创造的成绩,更不能只是坐享前辈的成果。面对油田开发中的新问题,面对更加复杂的油藏条件,我们有责任去创造新的‘国际领先’。”
        要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绝不会一蹴而就。“实际上,从研究过程与成果的关系来看,有两种典型的研究工作。”说着,岳湘安绘出了他经常给研究生讲解的“研究与成果关系图”。



研究与成果关系图


        “如果‘成果’仅仅是曲线1所表现的时间和工作量的简单累积,那么你的研究不会取得真正的创新。只有曲线2所示的研究才有可能创造‘世界之首’,但在突破之前有相当长的一段‘沉寂期’—这是为了收获而耕耘、为了薄发而厚积的过程。这里,需要坚韧和奉献,摈弃心浮气燥;这里,需要耐得住寂寞,摈弃急功近利。”
        正是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甘于沉默的刻苦研究精神,支撑着岳湘安的研究工作。不论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没有阻滞他探索的脚步。



岳湘安(中)在Stanford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十多年前,岳湘安来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负责组建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提高石油采收率是实验性很强的研究领域,而创业之初的中心实验条件很差,资金严重不足,他和同事们就将有限的科研经费全部用于实验室建设,甚至借钱购置设备和实验材料。多年来,他和团队成员个人收入少得令人难以置信,但实验室中的设备却一天天地多起来。在实验室,最吸引人的是那些由他们自行研发的仪器设备:从直径几微米的微尺度流动和驱油装置到几十米长的驱油和调剖模拟装置;从各种储层物理模型到特殊的实验检测仪器。这些,凝聚着岳湘安团队的心血和智慧,记录着他们多年的付出与收获,也标志着一个极具特色的提高采收率实验平台的形成。
        “提高石油采收率面临的技术难点很多,对新技术的需求很迫切。但是,只有首先突破理论的瓶颈,才有可能取得技术上的实质突破,这也是大学应该具有的科研特色和优势。”因此,岳湘安始终坚持从基础研究入手,在基础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开展新技术研究。他多年承担的研究项目也印证了这一点。相比之下,这样的科研之路要付出更多的艰辛,甚至要承受失败的风险。但他却笑对这些,带领团队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高水平研究平台的建立、新研究思路的确定、基础研究成果的积淀,为提高采收率理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丰厚的收获耕耘出了一片希望的田野。

        超前 创新

        采访中,我们从岳湘安滔滔不绝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他敏捷的思维、宽广的知识和创新的思路,下面的实例更印证了他对前沿领域发展方向的敏锐洞察力、在研究方向把握上的前瞻性。
        早在聚合物驱技术刚刚进入工业化应用时,岳湘安就提出开展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1999年,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超前技术研究项目,由岳湘安负责的“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探索”正式立项。这是石油开采领域内第一个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研究项目。时至今日,不仅是聚合物驱后,而且包括复合驱在内的化学驱后提高采收率已经成为我国的研究热点。
90年代后期,在多数低渗油藏开发初期,大部分特低渗油藏尚未投入开发时,岳湘安就明确提出并开展了低(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理论和技术的探索。2002年,由他负责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基础理论研究”正式立项。这是国内外石油开采领域第一个以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为题的重大研究项目。自此之后,岳湘安又陆续开展了“低渗非均质砂岩油藏深部封堵与改造关键技术”、“注水开采后期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特低渗储层表征方法及开采技术适应性评价”、“低渗油藏CO2驱深部封窜技术研究”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形成了低(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理论和技术研究的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但岳湘安表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理论和技术问题非常多,研究的难度非常大,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的、充满挑战的研究方向。我们现在所做的、所取得的成果只能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目前,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石油开采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在谈到取得的科研成果时,岳湘安总是说“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成果”。的确,与蕴藏在他心中的目标相比,与孕育中的重大突破相比,现在取得的成果只是一块块基石。但是,我们仍从这些被称之为“初步”的研究成果中,看到了他低调中透出的不凡—他首次提出了特低渗透油藏微尺度流动的研究方向,率先开展了基于微尺度流动的特低渗油藏渗流和驱油机理研究;揭示了微尺度流动与特低渗油藏中渗流的本质关系;发现了制约特低渗油藏中气体渗流和驱油特性的高压微尺度流动效应;建立了特低渗油藏渗流能力的表征方法;在基础研究成果指导下,研发出了低(特低)渗透油藏深部封窜技术,在长庆油田、大庆油田、吉林油田成功应用……
        在他近几年完成的每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中都有这样的创新研究成果。项目验收时,他的汇报经常会赢得专家们情不自禁的掌声。这掌声是对他研究成果的充分认可,是对他多年付出的丰厚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