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温浩 用执着打造梦想王国


   在美丽的西部边城乌鲁木齐,坐落着一所医学殿堂—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一附院),这里云集着众多医学精英,可谓卧虎藏龙、人才济济。历经岁月砥砺,一附院用54年的时间,写就了自己浓墨重彩的辉煌历史,而对院长温浩来说,一附院则是他的梦想王国,他在这里筑梦、逐梦,成就梦想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温浩


        2011年1月14日,这是温浩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日子。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温浩主持的“提高我国包虫病诊疗水平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颗温浩用26年(1985~2011)悉心呵护的种子,终于开成了一朵璀璨夺目的西域奇葩。
        说温浩是一个很擅长“做”梦的人,一点也不夸张。回国之初,他就在心里埋下了三颗梦想的种子:将包虫病研究事业做成国际一流;创建新疆肝胆包虫外科,探索国内外先进的肝脏外科和移植事业,使其在新疆,尤其在包虫病根治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吸引一批拥有留学经历、特别是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研究经历的人投入到新疆医科大学的学科建设,培养一支以研究生、中青年为主的人才梯队和创新群体。从这之后,温浩开始了漫长的逐梦之旅。



一病房楼


        为了梦想,温浩始终将目光瞄准医学前沿,不断探索创新,仅三年时间就在新医大和一附院的支持下先后创建了5个实验室,搭建起了集包虫研究、诊断和治疗及高科技产品于一体的综合体系,从而使新疆成为世界包虫病“防、诊、治”三位一体的研究中心之一,他的“三个梦想”如今也都逐一开花结果。本期,我们将带您走进温浩和他的梦想王国。

        梦之旅:游学他国 终归故里

        “梦想可以激发你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使你充满激情。当你因梦想而工作时就会焕发出不竭的动力,最终尝到梦圆的酣畅与快乐。”这是温浩最常说的一段话。爱“做”梦的温浩,用26年的时间,为我国实现了一个防诊治包虫病的梦想。
        温浩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在农牧区下过乡、当过工人,曾经亲眼见到过因为缺医少药,群众备受病痛折磨的情景,中学时代的温浩早早的就在心里埋下了一个做外科医生的梦想。谈起为何走上包虫病研究的道路,温浩回忆起了这样一段往事……
        1978年,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原新疆医学院)的温浩留院,开始了在普外科的工作,这期间他经手了两三个包虫病特殊病例,其中一个从昌吉来求医的小男孩给温浩留下了深刻印象。该男孩从三四岁开始,几乎每年都要做一两次手术,到温浩接手时,小男孩已经做了13次手术。看着被病魔折磨得皮包骨头的小男孩,温浩就在心里想:能不能有一些系统的办法让这个病不再复发?如果手术不能解决能否用其他方法解决?
        据了解,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尤其是泡型包虫病素有“虫癌”之称。包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尤为常见,对人畜健康的危害极大。新疆作为我国第二大牧区,是世界上包虫病最严重的高发地区之一,农牧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事例不胜枚举。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面前,自然引起了温浩的关注。
        1985年,温浩考取了医学硕士,选择的专业方向就是包虫病的诊断与药物治疗,并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定位在肝胆外科,全身心地投入到包虫病的研究之中。三年中,他师从姚秉礼教授,在导师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深深影响下,温浩完成了四个系列课题的研究,具备了从免疫诊断到药物治疗包虫病研究的基本条件。
        1988年,温浩迎来了包虫病研究的一个转机。当时,欧共体正好有一个关于包虫病在新疆等地防控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由于与研究方向对接,温浩有幸参与其中,借此走出国门,开始了长达6年的英法留学之旅。正是这样的机会,为温浩开启了一扇了解世界的视窗,使他在专业技术和科研思维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与国外包虫病的专家交流与合作


        1990年,一篇关于包虫病药物治疗评价的学术文章在国内权威杂志《中华医学》上发表,在包虫病研究领域引起了一定反响,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温浩。1995年,温浩受聘为德国乌尔梅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1998年又被聘为英国萨尔福德大学客座教授,同时承担了两项英国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项目。通过不懈努力,温浩不仅顺利完成从博士到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在包虫病免疫诊断和药物治疗、肝脏外科和肝移植等方面取也得了诸多创新性的突破。他的论文和论著曾先后登上英国重要期刊和国际包虫病学术大会论文集,他个人荣获第17届包虫病国际大会杰出青年奖,被任命为世界卫生组织包虫病专家组成员亚洲协调代表。而他所进行的包虫病联合化疗、抗包虫病药物新剂型研究、包虫病快速诊断方法的研究以及外科、药物及肝移植治疗包虫病的研究在国内、国际已经达到先进水平。
        温浩的科研成就和勤奋好学、执着敬业的精神得到了外国专家和导师们的一致好评,他们多次挽留温浩,希望他能留在英国或法国从事包虫病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北京、广州、宁波等地的多家医院也纷纷向温浩抛出了橄榄枝,可他最终选择回到新疆,回到新疆医科大学。他说:“作为地方特高发疾病,新疆有着包虫病研究的资源,能为我的专业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温浩认为,是新疆医科大学培养了自己,缺医少药的边疆、饱受包虫病折磨的农牧民群众更加需要自己,开拓我国包虫病国际合作更需要自己。
        带着三颗梦想的种子,温浩谢绝各方挽留,毅然踏上了回国的旅程,而他的归来,也得到了新疆自治区、新疆医科大学以及一附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温浩回忆道:“当时在新疆几乎没有包虫病的研究基地,没有稳固的研究实验室,很多临床的标本和资料都丢失了,而新疆医科大学的包虫病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学科,同国外合作的过程中,常常扮演‘打工者’的角色。”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温浩始终没有气馁,反而更加斗志昂扬。
        如今,十几年过去,温浩在包虫病上投入的心血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建立了一个从包虫病应用基础研究—临床诊断—药物治疗—肝胆包虫外科—肝移植,一直到包虫病宏观控制的完整体系,启动了包虫病基础研究室,先后支撑新疆包虫病临床医学研究所和器官移植研究所,而由包虫病基础研究室发展起来的包虫病重点实验室成为首批十一个新疆重点实验室之一,这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凤毛麟角。2005年,第三届包虫病诊断与治疗国际高峰论坛在一附院举办,一附院包虫病的研究治疗水平得到了与会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而国际包虫病联合会主席安东尼•达塞尔瓦和WHO包虫病专家工作委员会总协调人菲利普•克瑞格教授更高度称赞:“新疆包虫病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都是排在世界前列的,一附院已经成为国际包虫病研究中心之一。作为这个研究基地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推动者,温浩先生功不可没!”

        梦之果:包虫研究 享誉国际

        历年来,一附院包虫病研究和器官移植研究曾先后获得新疆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和中华预防医学三等奖各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研发高科技诊疗产品2个。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不仅是一附院发展水平与实力的最好佐证,同时也是对温浩最好的褒奖。
        温浩在完成这一获奖项目过程中出版专著3部,发表中文论文200余篇,SCI收录论文36篇,他引693次;其中温浩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通讯13篇,单篇引用最高达74次,SCI他引223次,并先后获得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在内的各类奖项共计11项。温浩带领团队完成的包虫病外科诊疗技术及相关产品在新疆、四川等7省、自治区得到应用与推广。历经26年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结合了8070例肝、肺、脑、骨等包虫病患者多学科临床诊治和长期包虫病普查、宣教与治疗一体化持续改进及推广的包虫病诊疗适宜技术,对包虫病外科治疗、诊断(免疫学和影像学)、药物治疗、专利技术转化及产品推广和应用进行全面研究,使我国包虫病诊疗水平和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高,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
        温浩表示:“这一项目在包虫病防诊疗方面取得了4大成果,标志着我国包虫病诊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大成果具体表现为:首先,提高了肝、肺、脑和骨包虫病外科诊疗技术与临床应用推广的效果,通过摸索和改进外科治疗规范,医院率先提出并实施两型包虫病临床标准化分型和根治性手术,系统比较了根治与传统术式的优劣,提出多学科相关手术适应症与术后并发症的有效诊治方法。在国内最早完成了8000余例肝、肺、脑和骨包虫病的临床诊治,并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包虫病标本库(529例包虫病人、样本总数4500余份),其中首创了根治和准根治性手术,提出对肝、肺、脑多器官复杂包虫病采取手术、介入、药物综合治疗方法,开展了国内首例肝泡型包虫病肝移植和世界首例离体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手术。



温院长(左三)在世卫组织会议发言


        其次,提高了包虫病数字化影像及免疫学诊断技术及临床应用推广的效果。通过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显像技术,率先提出肝泡型包虫病诊断标准及与肝癌的鉴别诊断标准,开展超声引导下肝泡型包虫病介入治疗;率先提出包虫病灶和继发感染CT诊断标准及治疗、随访的应用价值;应用CT血管造影技术(CTC)和磁共振水成像技术(MPCP)提出肝泡型包虫病灶侵润增殖带和侵袭胆管血管的影像学特征,提高了对复杂包虫病的诊断水平,为精准肝外科手术实施和确立根治性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三,在包虫病药物治疗、新剂型研制及推广应用上,一附院在国内最早开展片剂药物治疗肝包虫病(阿苯达唑、吡喹酮等)系统药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近20年的抗包虫病药物新剂型研制过程中,发明了中和法制备难溶性药物脂质体专利技术;发明了一种前体脂质体剂制备专利技术,解决了脂质体保存稳定性难题;发明一种新型前体胶束制备专利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制剂成本,提高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在国家攻关项目支持下研制出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并作为医院制剂应用于临床,明显改善了药物吸收和肝、脾、肺靶向性效用,从而提高了多器官复杂包虫病例临床疗效。
        最后,在基础研究方面,首次阐明了新疆包虫病的基线患病率为1%~3%,局部区域为5.21%,为包虫病有计划的重点防治提供了基线数据;创新性地构建了包虫病“现场流调——属地诊疗一体化”诊疗新策略和新模式;在国际上率先报道IgG亚型可作为包虫病患者手术、化疗和预后监测的评价指标;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肝泡的体内/体外实验模型,为包虫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首次发现泡球蚴感染有利于移植物存活现象及机制,家犬和人体内可以同时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首次发现Eg95抗原基因在新疆株细粒棘球蚴生活史的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证明Eg95基因疫苗对继发性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具有免疫保护和干预作用。这些基础研究成果为包虫病临床诊疗和防控新技术及新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梦之队:科学管理 筑巢引凤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我最想感谢我的团队,没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走不到今天,这个奖是对我和团队的肯定;‘军功章’里饱含了太多汗水和辛酸,是大家多年的努力和奉献,才赢得了今天的荣誉。”温浩在获奖感言里如是说。他提到的团队,就是一附院包虫病尖兵团队,这是一支在新疆众人皆知的高素质科教研群体,这同时也是温浩的又一颗梦想果实。



医学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学科发展离不开学科带头人,而学科建设更是离不开团队,温浩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在他的带领下,一附院积极实施“人才战略”,着力塑造深得病人认同的“名医”和以教学为主全面发展的“名师”。通过建立医院名医、学院名师、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各类骨干和后勤技术能手,形成了一附院“大人才观”和以医疗为中心,教学、科研为两翼支撑的“人才金字塔”。目前,一附院不仅拥有2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同时还建成了一支包含13名名医,2名校级名师,6名院级名师,6名学术带头人,25名学科带头人,135名各类骨干和技术能手在内的人才梯队,他们奠定了一附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
        温浩一直关注留学人员的合理使用和博士生的能力培养。2002年,一附院在温浩的带领下成立了留学生/博士生研究会;2007年,在自治区统战部的指导和组织下,在西部较早成立了新疆留学人员联谊会和新疆欧美同学会,温浩担任首任会长。借助国内外交流,科研奖励机制,一附院充分发挥高学历和留学人才的作用,使10多名博士后,60多名博士,160多名硕士都能安心工作,从根本上抑制了人才外流的现象。在建院50年之际,一附院举办了“百名博士,百名留学人员大型社会义诊”活动,引起了社会巨大反响,大大提高了一附院对接合作的技术平台和综合实力,也提升了一附院的社会知名度。
        为什么温浩对留学人员情有独钟呢?温浩以自己为例说:“也许是因为我6年英法留学的经历,我更愿意尽可能地为一附院的员工创造外出学习和考察的机会,因为海外留学的特殊经历,能让他们直接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综合影响,使他们拥有不同的理念,更开阔的视野,更创新的思维,所以我们应该给予留学人员高度的关注。”
        到目前为止,一附院的各类医学研究人员出国人数是全疆最多的,回国返疆率也高达95%以上。利用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合作的机会,温浩输送了百余名医务人员出国研修,并在疆内最早践行国家留学成组配套学习计划,为20余名优秀中青年学者,特别是临床医师和医学管理者创造了出国深造机会。
        目前,一附院75%以上的医生能够进行外语(英、法、日、俄等)交流,使学习文献、SCI期刊投稿等方面得到语言保证。许多医师熟练掌握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语言,消除了医患沟通的语言障碍,彰显了一附院教学科研型医院的综合实力,也折射出一附院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梦之国:发挥特色 跨越发展

        如果说温浩是一个筑梦者,团队是帮助他实现这些梦想的圆梦者,那么一附院就是这些梦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梦之国。这里承载着的不仅是温浩的梦想,医务工作者的梦想,同时还承载着全疆人民的梦想,更承载着全国医疗事业的梦想。



温院长下乡义诊


        20世纪50年代初,地处西北边陲的一附院仅仅拥有几十张床位,90年代初,全院医疗收入不足2000万元;近年来,一附院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开放床位数达2100余张,年平均收入近15亿元,手术量近4万台,出院人数7万人次,平均住院天数10.5天;在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评比中名列前茅,医院获得了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全国三级综合医院病例质量评比一等奖、全国百家改革创新医院、全国医院医保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城市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自治区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自治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无烟医院等,一附院俨然已经成为全疆医疗事业的一张代表名片。
        在2008年结束的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中,一附院以918.5分的高分从全国近百家大型医疗机构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列西北地区医疗单位之首。目前,一附院拥有13个自治区级研究所、9个自治区级质量控制中心、12个特色诊疗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动物部获得国际AAALAC组织资质证书,这是国内唯一获得该资质的三甲医院和西北唯一通过国际认证的实验动物医学科研点机构。纵观医院的发展,每一步都与创新管理机制密不可分,温浩说:“我们的创新都是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搭建好人才展示的平台,也是履行大型公益医院社会责任心的必然要求。”
        一附院现有包虫病和心血管创新群体,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手术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形成了临床免疫诊断、影像学定位诊断、定向介入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率先在新疆原创或引进、推广多项新技术,创造了多个全疆乃至全国“首例”。如今的一附院拥有心脏中心、骨科中心、消化血管外科中心、肿瘤中心、神经医学中心、感染性疾病中心(肝病中心)、急救中心、宋庆龄(新疆)妇女儿童医院、影像中心、远程医学中心(网络医院)、体检与健康管理中心、内镜中心等12个核心医疗部门。
        在深入调查论证的前提下,一附院科学地提出了发展规划与奋起“二次创业”,启动了学科与人才的发展新思路,瞄准世界先进医学水平,从学科整合入手,与世界知名医疗机构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学习、引进与合作。围绕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医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加强医院管理和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措施。在用人机制上,创新地提出了层次管理,实行科主任、护士长竞聘上岗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温院长(后排右二)参加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新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比较落后,“看病难,看病贵”在这里体现得更加深刻。作为全疆最大教学医院的院长、自治区医疗事业的领头雁,温浩率先提出了“属地诊治、正确转诊、疑难重症不出疆”的目标,他表示:“新疆基层患者遇到疑、难、危、重疾病,不仅要忍受病痛,还要为了求医长途颠簸,不少人因此失去最好的治愈时机乃至生命。”
        为了给新疆各地州市、各民族群众提供最优质快捷的就医服务,使患者真正享受到“足不出户尽享优质医疗服务”, 2008年4月,一附院出资600余万元,搭载上海白玉兰远程医学管理中心、北京爱客福远程医疗技术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远程医学中心的技术平台,利用自身医疗人才和资源优势,正式启动远程医学中心(网络医院)远程会诊咨询工作,并组建了由337位专家组成的会诊专家库。远程医学中心独享10兆光纤宽带,为点对点(远程医学中心对网络医院)实时的高品质动态图像、声音、文字信息同步和实时传输,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截至2010年底,一附院远程医学中心在全疆建立了133家网络医院,开展各类远程会诊15000例,并开创了“五个一”:年会诊总量第一、单日会诊量第一、会诊费用最低廉、首创网络专家门诊、首创中央转移支付(新疆)包虫病外科救助项目的远程会诊工作,实现了内蒙古、新疆、甘肃三地包虫病联合会诊。2010年11月15日,卫生部陈竺部长在一附院参观时,对远程医学平台及其在边疆发挥的独特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通过远程会诊,至少减少每位患者近8000元的费用。”温浩说。发展远程医学中心能够更好地解决边远多民族地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今后一附院将会扩大远程会诊的覆盖面,启动重症、影像、病理专项、多学科会诊解决疑难重症的远程指导,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受益于这一项目。此外,一附院专门投资250万元建立了拥有160张床位的济困病房,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了较好的优惠救治;医院每年投入200万元作为济困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急、危、特困病人的“先救治,后结算”,使经济困难、无主的危重病人得到了及时抢救。
        温浩对一附院有着深厚的感情,矢志不渝地为一附院的发展而奋斗着,他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睿智的管理能力带领着一附院不断前进,使一附院在新疆各行业率先践行着“新疆效率”和跨越式发展。他常说:“建设好医院,不仅是一附院所有医务人员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温浩曾说,他赞赏水的包容,认同水的低调,追寻水的纯净透明,佩服滴水穿石的执着。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滴水?摘得国家大奖之后,温浩的人生又将进入下一段新的旅程,这一次,他要做一个更远大的梦: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打造成西北领先、辐射中亚的区域性国家医疗中心。
        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温浩的奇迹就是从一个个梦想中萌芽的,有梦想就会有激情,有激情就会有动力,有动力就会有成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温浩的带领下,一附院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温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创新团队(培育)带头人、新疆包虫病优势特色学科带头人,现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疆重大疾病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新疆包虫病临床研究所所长、新疆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新疆包虫病基础医学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级)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寄生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全国常委和器官移植分会全国委员、新疆医学会和医师协会副会长、新疆外科分会和普外分会主任委员。兼任包虫病国际联合会副秘书长、WHO包虫病专家组成员及亚洲协调代表、卫生部包虫病外科救助专家组长。曾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员、自治区优秀专家、全国百名优秀医院院长,获中国科协西部突出贡献奖、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