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两会专栏—科技

全民创新助推经济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林业大学教授余世袁



        两会期间,本刊记者就经济转型、改善民生及科技创新等一系列话题采访了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南京林业大学教授余世袁。
        记者:作为人大代表,请您介绍一下今年两会您关注的问题。
        余世袁:我作为人大代表,关注的问题很多,主要是两个:一是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二是改善和提高民生待遇的问题。这两个是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为了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如果不对经济进行有效的转型,我们可能在今后的五年、十年发展就没有动力。民生问题现在突显出来了,特别是物价、房价、就业、社保压力很大,所以政府在提高财政收入的基础上要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保证广大人民群众来支持我们的发展,使中国今后的五年取得更大的成绩。
        记者:经济转型、改善民生这两个问题,您作为人大代表,请谈一下您的建议。
        余世袁:经济转型可能是最重要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但科学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靠劳动力、靠资源、靠人这样是拼不下去的,所以要有效地把经济向现代化工业化、向扩大内需、向科技创新、向生态文明这方面转型,任务是很艰巨的。如何在没有太多资源的情况下,把产业环境搞好,让科技创新变为我们的主要动力,任务相当艰巨,也是我们今后要做的事情。民生两个最大问题,一个是物价,一个是房价,因为老白姓都离不开这两个东西。物价增长指数江苏还是比较高的,二月份是五点几,全国是四点几,这脱离了我们的设想,当然还有很多的原因,但是要采取各项措施,包括组织生产,加强流通管理,加强监管等等,使老百姓不会感到过多的生活压力。房价呢,居者有其屋,还有很多人没有房子住,还有很多人买不起房,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如果说不把物价、房价控制好,那么老百姓对今后五年的改革热情就会降低,所以处理好民生问题实际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记者:房价背后是土地财政,地方土地财政、土地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关于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余世袁:改革比较难,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地方的钱比较少,中央的钱比较多,改革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有很多办法。地方政府靠土地财政维持不下去,干几年,哪怕这钱建了很多的路、桥,老百姓不满意也没用,发展的目的是要老百姓得到实惠。一方面得到实惠后他会拥护支持我们的改革;另一方面,社会得到稳定。如果说改革发展的结果是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得到实惠,这个改革是不成功的。所以土地财政虽然在短期之内对我们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长期延续下去。地方政府要靠发展生产,钱要靠发展生产来。现在有一个很好的途径是扩大民营经济,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特别是在竞争的领域,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人人就有饭吃,有就业,也有税收上缴,这样财政收入才能稳步增加;如果说老百姓就业不解决,都来靠社保,政府是不堪重负的。
        记者:目前看科技创新在哪些领域占的比重比较大,如何实现科技创新?
        余世袁:现在是什么问题呢?一方面卫星上天、登月什么都可以做;另一方面如圆珠笔的笔尖等都靠进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是,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在某一方面实现突破,像两弹一星,但是对广大民生这方面的重视就差一点,今后就要注意这个问题。我们的企业不能光靠进口技术、进口设备来提高GDP,要靠中国创造。我有一个建议,要动员全民创新,不但是企业,每一个老百姓都要有所作为。我们在新中国初期很多工人、农民都作出了创新,别小看这些创新,任何一点技术革新都能大幅度提高我们的生产力。所以创新不要认为是高深莫测的,有不同层次的,有非常高深的理论技术研究,有重大的技术突破,也有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技术革新。只要动员全民的力量,我们的技术创新一定能做好,不能靠少数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