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两会专栏—科技

江西: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科技厅厅长王海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过去的一年,是江西省科技事业迅猛发展的一年,也是创新驱动经济跨越发展的一年。2010年,江西省令人瞩目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40.77亿元,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44.7%,同比增长47.4%,高出全省工业平均增速3.6个百分点。目前,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江西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与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加大。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延续2009年以来企稳回升的发展态势,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双双首次突破3000亿元,完成总产值3128.7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31.99亿元;增加值增速达34%。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全省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带着对江西省科技创新理念的探究,本刊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采访了江西省科技厅厅长王海,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到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以及科技入园、科技人才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我们看到了一幅江西科技创新风生水起、波澜壮阔的激情画卷。
        记者:您今年参加全国两会最大的感触和收获是什么?
        王海:由于今年处于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接之际,我心里有很多期待。听了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很多期待变成了信心。信心一方面是因为“十一五”期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积累了强大的后劲和宝贵的经验,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第二方面是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任务、重大举措,都非常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当代发展的规律,尤其是特别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第三方面来自我们省里自身的实践检验,从实践中看到了成效。过去中部地区的经济主要靠招商引资、产业靠承接转移、技术靠引进消化,但是从我们江西的经济发展来看,这种局面已经开始打破。我们以科技创新为例,这五年来,江西省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从1个增加到3个,全国80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我们省就占了3个,占全国的比重是3.75%。这五年来,江西省建设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从2个扩展到8个,包括光伏、铜冶炼及加工、半导体照明、中药固体制剂、红壤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食品科学与技术、核资源与环境等国家重点实验室。随着一批新兴产业的国家级研发机构设立在江西,目前,创新资源向江西流动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技术制高点奠定了基础。
        记者:江西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将采取什么策略?
        王海: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主要方向,在这方面江西还是比较主动的。2009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就从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省情出发,确立了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做大做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正确决策,从而使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成为我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支撑力量,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成为江西崛起的脊梁,成为跨越发展的希望工程。“六个一”指的是:做大做强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100个创新型企业、实施100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1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办好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组建10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其中心任务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等领域,着力培育发展我省有优势、有基础、有潜力的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成为符合低碳与生态经济要求和当代新产业发展趋势的龙头主导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记者:目前江西省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海:江西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规划。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是太阳能光伏、风能与核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绿色照明及光电产品、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去年江西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40亿元,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40%,这个比重在全国也是比较大的。更加可喜的是我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已经形成,南昌是国家航空工程、半导体照明基地;景德镇是陶瓷科技城;新余是新能源科技城;宜春是亚洲锂都,国家锂电产业基地;鹰潭是世界铜都;吉安是电子工业走廊;上饶是光学科技城;抚州是生物医药科技城;赣州是钨和稀土等金属特殊材料的产业基地;萍乡是非金属产业基地,至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全部完成。从几大产业来看,目前,国家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工程技术中心就设在江西,光伏产能我们在全国排第二位,而且已建成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另外,江西的LED半导体照明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包括了60多项发明专利。在半导体芯片,电动汽车专用锂电池,以及钨、稀土、铜等金属材料方面,江西省近几年的发展优势也相当明显;中医药、新医药方面我们在全国市场的营销额排名第二。应该说江西对于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非常主动并有成效的,是我们江西跨越发展、绿色崛起的一个重要方面。
        记者: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未来五年江西省在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将会进入一个快速通道?
        王海:这是因为江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处在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时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第二个是跨越发展时期。过去几年,江西在全国GDP的总量是第22名,去年已经上升到第17名了。省里围绕“三区一平台”的总体定位,着力构建“四大支撑体系”、重点打造“十大产业基地”。第三个应该是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时期。我们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推动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科研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创新型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带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动力。目前,应该说我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速度在全国都是很快的。
        记者:听说江西在全省总结推广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入园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您能和我们说说这方面的情况吗?
        王海: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江西首创推广实施了以科技机构、科技政策、科技项目、科技人才和科技服务为内容的科技“五入园”模式,至今已近三年。该工程以全面推进科技“五入园”为重要抓手,将“生产力促进中心”前移至各类园区,服务园区产业集群,有效破解了“科技落地难”问题,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稳定了基层科技队伍,推动了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快速发展,开辟了全省基层科技工作的新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科技部领导以及省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国科技管理的江西品牌。2010年,全省116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全部实施了“科技入园”工程。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园区企业1.65万家,为园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5.72万次、技术服务1.19万次、信息服务47.10万条、培训服务19.82万人次,为园区企业导入技术910项、引进人才3071人、培育科技型园区企业2966个,为园区企业联系科研机构1884个、联系专家7767名,为园区引进国际合作项目62项、引进外资20.85亿元,为园区企业增加销售收入208.3亿元、创造利税近32.87亿元、解决就业22.98万人。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科技入园”中获得服务收入1.02亿元。
        记者:科技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江西省在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王海:建设现代化,人才是关键。科技创新贵在人才,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江西省人才流入与流出比从2000年的1:7达到现在基本平衡,进大于出,很大原因是创业创新的环境变好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足,江西普通人才不少,但领军人才较少,经营型的科学家就更少。江西最稀缺的资源是领军人才。目前,省里正大力落实人才激励政策,包括制订了《江西省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试行办法》,建立了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成果的完成者和转化实施者可以通过股权激励、奖励、持股等方式,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记者:能介绍一下有关具体措施和工作吗?
        王海:以省里推动的赣鄱英才“555”工程为例:省里计划在10年内面向海内外引进500名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来赣创新创业;柔性引进500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顶尖水平的高端人才来赣发展服务;立足本省选拔5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这3个“5”指的是要在3个层面各吸引、培养500名高级人才。
        对于培养高端人才,省里将分期给予每人300万至500万元、10万至50万元的项目资助。用人单位也将为引进人才提供相应的住房、用车,并按不少于1:1的比例给予配套经费支持。在人才的引进上,我们要做到三个“敢于”,就是要敢于花代价引进人才,敢于用高待遇激励有贡献的拔尖人才,敢于在关键时刻保护有缺点的人才。 
        记者:对于人才建设方面,财政预算会是多大的一个数量?
        王海:财政支持方面,省级财政的科技投入是逐渐增加的,对于人才培养支出的资金比例也从过去的10%增加到30%,目前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科技支出约为5亿元,其中1.5亿元基本上全投入到了这里面。
        我坚信,“十二五”期间,江西省将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践中,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携手和联盟,发挥科学技术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积极作用,用科技引领促发展,以创新驱动再跃升。同时,作为科技战线,我们也决心在关键产业领域完成多项重点突破,力争在光伏技术(增强转换率)、新型动力汽车、半导体照明核心技术设备国产化、数字化管理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尤其是围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新能源、清洁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等技术支撑。对于未来,我们全省科技战线的同志们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