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创新人物

陈炳金——草根中走来的辣椒育种专家

 

 

陈炳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能代表9亿农民和各界科学家登上这个领奖台,是我的荣幸,更是富顺县甚至全市人民的荣誉。”在2010年度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来自四川自贡市的获奖者陈炳金手捧奖状,自豪与兴奋溢于言表。 
        在大会采访现场,陈炳金是最吸引记者眼球的一道风景线。他是富顺县的一位普通农民,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却通过自学成才,拥有了8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育成杂交一代辣椒新品种40个,其中有3个通过国家级审定,4个通过省级审定。如今,白手起家的陈炳金创立了四川省川椒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富顺县辣椒协会和4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过20多年磨练,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辣椒育种专家”。

        执着

        陈炳金有着一张朴实、平凡的面孔,他交流时的话语质朴而真诚。陈炳金的“辣(甜)椒雄性不育转育及三系配套育种研究”荣获了“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是在采访时,他反复提到的却是希望帮助更多的农民兄弟走上致富之路。
        陈炳金的成功颇有传奇色彩,但在成为出色的辣椒育种专家前,他的经历却极为普通。“我是1975年参军的,1980年退伍回到了家乡,正赶上农村土地承包的改革春风。我始终觉得农村大有前途,我就决定扎根在村里。”陈炳金回忆着自己创业前的经历。
        那时候的陈炳金有着退伍军人的坚毅,面对家乡红褐色的土地,他深信一点,没有知识就无法“扎根”在家乡。陈炳金手里没有资金,他用退伍安置费购买了20多本农村实用科技书籍,开始从书本中寻求致富之路。
        1981年开始,陈炳金搞过养殖种植,但都因种种原因失败了。失败并没有击倒这个普通农民,反而激发了他骨子里深埋的一股执着。“我没有任何依赖性。而且‘不知天高地厚’,事事只想做第一。”机会,总是会眷顾有准备的人。幸运之神让陈炳金看到了一篇文章、认识了一位老师,也由此与辣椒“结缘”。
        那是1981年5月,陈炳金偶然从《四川科技报》上看到了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佩瑛的《地膜覆盖在蔬菜栽培中的运用》一文。当时在农业种植过程中频频受困的他突发奇想,我是否可以请教这位老师呢?
        陈炳金有着天不怕地不怕的执着,也有着让人感动的真诚。他提笔给刘佩瑛教授接连写了三封信,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对方。几天后刘佩瑛教授就回给他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刘佩瑛肯定了他的想法,还垂询陈炳金有哪些要求和打算,随后又寄给他相关书籍和论文资料,陈炳金喜出望外。
        陈炳金在一篇《辣椒五改栽培技术》论文中得到灵感,为了延长辣椒的生长周期从而提高产量,他把长江中游辣椒种子春暖播种的历史改变到上年公历10月上旬开始播种育苗,播期提早了4个月,要在不适宜辣椒生长的冬季培育辣椒秧苗。这一改变使他在科研上一发不可收势,一次次的失败陈炳金并没退缩,他说“可以摔倒一百次,只要最后一次站起来了就是成功”。在这种精神激励下,陈炳金在辣椒的冬季育苗和大田栽培中硕果累累,成为远近闻名的“辣椒大王”。

        回报

        1989年,陈炳金有了技术,也拥有了资金,他开始思考,如何把致富经验与大家分享。因为自己富裕了,但是自己的家乡还没有富裕起来。陈炳金像在连队生活中帮助自己的战友那样,在兜山乡建起了“富顺县兜山乡火花科技咨询服务站”,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咨询,无偿供应优质幼苗。
        富裕起来的种椒大户在兜山乡越来越多,陈炳金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心情。但是在和这些种植大户交流时,陈炳金却经常被问到:“你把技术、种子免费提供给我们,就不怕挤了你的生意?”陈炳金的回答同样朴实:“我富了,不等于大家都富了;我用技术帮助大家,回报父老乡亲,是做人的起码品德。” 
        10余年来,陈炳金始终把“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作为人生信条。他毫无保留地将技术成果发表在全国各类报刊上;不计报酬,开办技术培训班;自费印发上万份资料,免费赠送给需要的农民。在1998年长江遭遇特大洪灾时,陈炳金不仅捐钱捐物,还把1000本自己撰写的《杂交辣椒早熟丰产栽培技术》和价值近10万元的种子,送到灾区农民手中。古语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陈炳金不仅想帮助农民兄弟一时,他希望自己的帮助能够更久一些。“有了种子和技术,农民就有重建家园的条件。”陈炳金如是说。 
        在基于自己的研究成果上,陈炳金于2000年成立了四川省川椒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在经过对各地气候和土壤的研究分析后,陈炳金在海南、安徽、陕西建立了海椒制种基地,把育苗作为重中之重来发展。本着“继承川椒历史文化,创造川椒知名品牌”的宗旨,陈炳金的川椒种业公司逐渐形成了科研、育种、生产、加工的管理格局。

        硕果

        陈炳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他的身上也有着极不平凡的亮点。只有初中文化,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执着,他像培育辣椒栽种的土壤一样吸吮着科技的营养。正是这份勤奋和坚持,退伍后的他,把“科技”这个发展和致富的法宝紧握手中,用了8年的时间,先后培育出“抗病一号”、“干椒一号”、“川椒A、B、C”系列新品种和蔬菜品种“川杂一号”苦瓜、“6叶苦瓜”等;在育种、育苗上,“灵丹”和“高效辣椒卷叶灵”两项产品获国家专利,并在全国推广使用;随后的20余年时间,他成功收集了700余份辣椒种质(基因)资源;如今,已经转育成功的辣(甜)椒雄性不育系材料47份,恢复系材料62份。
        陈炳金20年来先后出版了三部专著,在全国专业重点杂志上发表论文50多篇,独立完成了50分钟科教片《科学种椒》VCD的编辑、摄影、制作和发行。他从草根中走来,但他是名副其实的“辣椒育种专家”。
        通过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陈炳金所培育的杂交辣椒新品种(种籽)累计推广15万公斤,种植面积达到375万亩。仅以“四川金二条”品种亩产1480公斤为例,不计工业加工附加值,椒农直接增收就达到了124亿元人民币! 
        没有科技,也就没有陈炳金今天的成就。对此,陈炳金也感慨万千:“科研的确是一条很艰苦的路,尤其是我的底子薄。如果说我有什么长处的话,那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耐心。”
        陈炳金从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成功:“国家给我的大奖状,像千万农民兄弟致富后的笑脸一样,是我人生最大的动力,我回去后要加倍努力!”我们相信,回到家乡,回到丰收的辣椒园中,陈炳金依旧会那样质朴、简单,用真诚去对待事业和广大的椒农。就像孕育幸福的彩椒,不仅绚丽多彩,更有甘香的内涵。

 

陈炳金在田间观察辣椒生长情况

        陈炳金简历:
        1955年出生,四川省富顺县兜山乡农民,辣椒育种专家。陈炳金已获得8项国家发明专利;出版发行专著三部,在省级、国家级专业重点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独立完成了50分钟科教片《科学种椒》VCD的编辑、摄影、制作、发行。他先后被评为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全国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全国星火青年带头人、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获得省市县各项表彰31项;其“辣椒雄性不育转育及三配套育种研究”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