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特别报道

自主创新 风景这边独好



2010年1月23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在合肥举行


        踏进“十二五”门槛,回眸“十一五”发展,自主创新为安徽构筑的一道靓丽风景清晰映入眼帘:
        “两个34%”:“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实现34%的增长,是同期GDP增幅的2.5倍;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全省粮食增产贡献34%的份额。
        “五个70%以上”:75.4%的科研机构设在企业,73.6%的研发经费源于企业,75.3%的省级攻关项目以企业为主体承担,85.7%的专利申请数和72%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
        “四个全国10名左右”: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四项自主创新指数进入全国10名左右。
“三个中部第一”:安徽省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数、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工业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均居中部首位……
        “半壁江山”:奇瑞、安凯、江淮三大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已分别在新能源乘用车、客车和商用车上进入前沿,总计有11款新车型入选《新能源推荐目录》,几乎占据国家已公布的24款新能源推荐车型的“半壁江山”。
        “十一五”期间,安徽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特别是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关于“应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应对金融危机的紧要关头,安徽省相继启动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建设。五年来,安徽自主创新着力核心区域、核心企业、核心项目“三个核心”,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三体建设”,产业、科技、人才、改革“四大成果”呈现加速涌流的发展态势。自主创新不仅成为全省发展大局的一大特色、一大品牌、一面旗帜,更成为安徽加速崛起、全面转型的强大引擎。
        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全省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预计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从2005年的6.3%提升到12%以上。



安凯HFF6121G03PHE混合动力客车


        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省优势行业及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奇瑞公司逐步掌握汽车研发制造的核心技术,拥有发动机、变速箱和整车设计等100多项专利。江汽集团依托完全自主产权的轻卡、客车专用底盘和二次创新的瑞风商务车,连续14年保持50%以上高速增长。马钢集团率先建成我国第一条火车车轮轮箍生产线、第一条高速线材轧机生产线、第一条H型钢生产线,并发起成立了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集建筑用钢生产、设计、施工、研发于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铜陵有色先后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51项,主产品阴极铜产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铜行业第一。海螺集团开创了我国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先河,首创的水泥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被列为国家十大节能工程之一。淮南矿业攻克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安庆石化突破“油改煤”技术瓶颈,建成全球最大的煤气化工程。此外,作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省份之一,“十一五”期间,安徽累计建设工程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640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650.8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08.3亿元,为全省粮食增产贡献份额达34%。
        截至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5家,居全国前列;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300多家,居全国前列、中部首位;预计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是2005年的4.5倍;新产品销售收入是2005年的4.7倍;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是2005年的9.7倍和7.7倍,在全国的位次较2005年分别提升11位和7位,增幅居全国第1和第2位;技术市场交易额是2005年的2.8倍。“十一五”期间,全省有40多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居中部前列,取得了以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等为代表的一批国际领先的基础成果、以科大讯飞智能语音等为代表的一批引领发展的应用成果和以奇瑞汽车等为代表的支撑发展的自主品牌。2009年,安徽整体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1位,创新潜力已跃居全国第3位。



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一个更大范围的区域创新蓝图已经绘就。“十一五”期间,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大平台带动下,全省技术创新呈现出竞相发展态势。安徽省成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试验区进入国家层面推进。合肥市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肥国家级高新区被列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芜湖、蚌埠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铜陵、马鞍山、池州、淮南(筹)省级高新区获省政府批准建设;宁国市设立全省首个省级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中航、中建材、中电科技集团等一批央企及驻皖高校院所纷纷在皖建立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预计到“十一五”末,全省财政科技投入和安徽省争取国家科技经费分别是2005年的5倍和4倍。
        展望“十二五”,安徽将以支撑“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为主抓手,加强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机结合,突出“高端引领,开放融合,先行先试,聚焦突破”,聚焦重点产业、企业、园区和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千亿元”创新型园区和“千亿元”骨干企业,实施一批具有牵动性、集成性、标志性的重大项目(专项),努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载体建设、产学研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创新环境优化等6个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切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