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军事科技

信息战场“铸盾人”



陈爽获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


        信息安全,世界瞩目。
        在第13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颁奖仪式上,有一名空军获奖代表备受关注。他,就是41岁的空军装备研究院某所研究室副主任陈爽,我军卫星和航空通信信息安全装备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正如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评价的那样:“陈爽凭着胆识和谋略,成功地解决了我军信息安全领域多个重大现实问题,为我军信息安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入伍18年来,他先后主持和参与17项军队重大信息安全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被确定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确定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
  
        初出茅庐,一举攻克“卡脖子”技术
  
        “青年科技干部要有一股锐气,勇于向‘不可能’挑战!”陈爽向记者谈起“自主创新”时,老说这句口头禅。
        陈爽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特招入伍之初,所在单位领受一项紧急任务:为到某特殊地区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研制信息安全设备。由于地区和任务的特殊性,其中一项“卡脖子”技术亟待突破。
        这是一项要求强度高、处理速度快、适应平台广、从“零”开始的创新性核心技术,一些人曾认为“不可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急难之时,陈爽初生牛犊不怕虎,接下这一极具挑战性的攻关任务。
        陈爽敢揽“瓷器活”,凭的是他有坚实的信息安全专业理论基础。还是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他就以优异成绩和出色研究能力得到了在国际信息安全界享有盛誉的老教授赏识,并很快将他带到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如今遭遇难题,正是陈爽崭露头角的大好时机,他岂肯错过!



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陈爽


        于是,陈爽一头扎下去,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里,精心设计,细致分析,反复模拟。很快,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软硬件设计方案,并与课题组负责软硬件的同行密切配合,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一方案的设计与实现。半年内,由他负责的该项技术通过了上级相关部门的审批,使得该项信息安全设备按时完成了研制和设计定型,顺利装备这支部队,投入使用,为确保我军执行该项特殊任务时的信息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庆功会上,研究所领导直夸这位年轻人“能用”、“好用”、“管用”。
        陈爽就是这样,他善于盯住信息安全的尖端技术不撒手不松口。在全军通用高速信息安全设备的研制中,他又和一项“卡脖子”技术叫上劲。当时,“高速硬件处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在国内尚无先例。原本搞理论出身的陈爽,对硬件电路并不在行。人们不由得为他捏了一把汗。但陈爽凭着那股特有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考,啃起了数字电路、微处理器原理与开发、可编程电路开发设计等专业书籍,硬是闯进了这个陌生的领域。短短5个月,他就拿出了该模块的技术方案和硬件设计电路,顺利攻克了这项关键技术。
        陈爽有理论功底,又懂硬件,再加上敢闯敢干,很快成为课题组抢手的“攻坚利器”。他特招入伍不到3年,就被研究室任命为“核心技术组”组长。他常说,“干我们这一行,必须自主创新。国外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
  
        多一些自信,才能多一些自主创新
  
        空军装备研究院领导这样评价陈爽:“他的诸多自主创新成果,无不来自他的自信心!”
        就在陈爽被特招入伍到研究院不到两年时间,一项我军“八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型号研制任务启动了,他所在研究室承担了此项工程信息安全系统的研制任务。
        此项工程是完全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进行研制的新型通信系统,如何确保这一通信系统的信息安全,充分发挥其作战使用效能,是制约该系统研制的关键所在。由谁领衔攻关?院领导和众多专家难以下决心。
        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在总体方案论证会上,年轻气盛的陈爽首先发言,他谈了自己的一些大胆设想后,信心十足地提出:“基于现有技术储备和未来技术发展水平,我认为自己有把握解决这一难题!”
        院领导和专家们都为这位毛头小伙捏了一把汗——像这样完全靠自主创新的科研项目,老专家们尚未有成熟的方案,你25岁的陈爽敢说“有把握”,是不是“狂”了点儿?



陈爽获得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但随后的一系列技术方案,加上缜密的论证和详尽的分析计算,让领导和专家对“小陈”刮目相看了。熟悉陈爽的人对此并不觉得突然。他的研究生导师知道,早在小陈读研究生时,他就对该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给予了关注,并对此有过从理论到工程实现的技术储备。
        领导和专家对陈爽的创新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信任,任命他为该课题组副组长,负责这一课题多项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
        在一次系统大联试时,由于一项关键技术难题始终无法突破,对系统的通信效率和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实验室里找不出原因,陈爽和课题组成员就到南方某地“逐条原因找、逐个环节查、逐行数据对”,经过一个半月的努力,最终解决了难题。
        经过4年多的艰苦努力,陈爽与课题组的同事们一起,按照当初提出的技术方案,顺利完成了该系统的研制和设计定型,并成功投入使用。
        权威部门的《鉴定报告》认为:该系统“技术上有重大创新,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一系统列装全军后,在我军日常战备、武器装备试验和军事演习等重大军事行动通信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军在该领域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跨上新的台阶。该信息安全系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该系统及其后续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陈爽作为第一完成人,荣立二等功。

        创新不唯“新”,勇于抢占科技制高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围绕空间系统展开的攻防日趋激烈,空间系统测控信息已经成为国家和军队的重要战略资源。“制太空权”一旦落后,必将受制于人。强烈的使命忧患意识,让陈爽高度关注并潜心研究测控信息安全技术。
        为掌握这一领域关键技术,陈爽利用业余时间,经常深入科研院所、科技情报中心和工厂调研,向军内外著名信息安全专家和通信专家请教,托朋友从国外购买书籍资料……他如饥似渴,吸纳知识养分。上百本学科专著被他翻得破损不堪,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厚达二尺多高。历经4年的钻研,陈爽打下坚实的信息安全专业理论基础,摸清了该领域的技术体制、传输特点、性能要求、特殊可靠性和安全防护需求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总部做出决定,要在某型装备中引入测控信息安全系统。善于用脑、长于“动手”的陈爽与他所在单位的科研人员一起,承担了这项牵一发动全身的自主创新工程。
        当时,该型装备研制已进入初样阶段。上级要求不能改动现有平台和工作流程,并确保设备上天后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面对这项全新技术,平常至少需要3年才能完成的项目,上级只给了12个月,不少人认为这不可能完成,陈爽接下了这“烫手山芋”。
        从地面“走”向太空,对设备的一系列特殊要求和相应解决办法,陈爽毕竟涉猎得少,一切都变得陌生,变得难以把握,但是创新意识催生胆识。陈爽和同事们频繁往返于北京、上海、烟台和西安有关单位,针对系统各种信息的传输体制、不同信息格式和技术特殊需求,从每一个细节着手强化顶层设计。所提出的总体技术和设备实施方案,不仅达到所有技术指标,而且可使设备稳定可靠地自主运行,大大简化了地面操作和管理流程。
        进入研究阶段,他们分秒必争,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陈爽和课题组如期完成初样研制任务,成功解决了星载设备防可控硅效应、抗电磁辐射和高可靠性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赶上了卫星全系统的联试和出厂综合测试。当卫星顺利飞上太空时,测控信息安全系统一次开机成功,运行可靠。
        该项成果直接推动了测控信息安全系统在一系列后续空间系统的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我军空间系统信息对抗能力的跨越式发展,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谈起那段经历,陈爽感慨万千:“当时碰到了很多困难,有时就顶不住了,是领导的鼓励和职责使命支撑我们坚持到底。我觉得,把难题看成机遇,解决好了,前面就是广阔的天地。”
  
        结束语
   
        青年科技干部陈爽以敢吃“螃蟹”的创新精神,成功解决我军信息安全领域多个重大现实问题。他以生动的创新实践告诉我们:青年科技人才最富有创新精神。只要有胆有识善用谋略,就能在自主创新中大有可为。
        时下,包括青年人在内的不少人,对青年一代能够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尚缺乏应有的自信,这已成为实现自主创新的思想障碍。众所周知,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承担者,就是一个以青年科技人才为主体的科研团队。陈爽同青年航天科技英才一样,从国家和军队的长远利益出发,既有“初生牛犊”的果敢,又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信息安全的核心高技术领域积极探索,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
        强调胆识并不是主张不切实际的蛮干。在“做什么”确定之后,“怎么做”同样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步骤。陈爽之所以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实现那么多的技术创新,有自知之明的自信心只是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更为重要的,则是他善于抓住那些对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展具有战略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选准创新的突破口,在“怎么做”上动脑筋,既敢做又会做,这才牵住了“牛鼻子”。
        当前,摆在各级领导干部和人力资源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开发青年科技人才资源,将高等教育的存量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的人才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尊重青年科技人才特殊的禀赋和个性,保护他们的创新热情,鼓励他们的创新思考,破除阻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让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大量涌现,让他们在自主创新中作出更加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