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军事科技

强国兴军路 军交奏鸣曲



王广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11月1日,第十三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揭晓,王广东因“积极投身于工程技术相关领域的科研生产,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奋勇拼搏、勇攀高峰,作出了突出贡献”而获奖。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王广东便与军队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将人的一生比作乐章,那么王广东的身份无疑经历了由倾听者到演奏者再到指挥者的转变。而在这样的身份转换中,他为军队血脉的畅通运行贡献着心力和才智,为我国的军交运输事业贡献着青春和热情。

        科技报国之梦——心底深处的“春之声”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怪人陈景润”由此轰动全国。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郭沫若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名为《科技的春天》,这位诗人出身的原中国科学院院长深情呼唤:“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科学的春天! 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在海上试验现场


        这股清新的风气犹如一曲“春之声”,呼唤大地回春,促使冰雪消融。科学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春天”,科技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落实党的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制度、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工程、推动农业科技革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学的春光如此绚丽多彩。
        这“春天”不仅体现在那些葳蕤而生的繁花绿树上,也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的心灵土壤上催生出新鲜的嫩芽来。正是有这些嫩芽,才有三四十年后中国科技界的国之栋梁。
        1966年,王广东出生在天津宁河,1978年国家教育开始步入正轨,王广东考入县重点中学。那个年代,教育虽然仍比较落后,但国家也开始探索建设之路,对于科学技术寄予很大希望。正是在这个时期,王广东听到了《科学的春天》的召唤,读到了“数学之星”陈景润的事迹。在他心中,开始回响着投身科学技术、科技报国的“春之声”——“当时那种文化氛围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从上初中到读完大学,我非常愿意学习科学技术,愿意从事科技工作,这可以说是在那时候种下的种子。”
        1988年7月,王广东从天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毕业。毕业时,船舶工程专业的分配形势很好,有几家地方科研院所和大船厂可供选择就业,而且这些单位的待遇都很优厚。当时部队到天津大学招收应届毕业生,王广东怀着对军人这一神圣职业的向往和从事军队科研工作的热情,选择披上戎装到部队研究所工作,决心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军队科研事业作贡献,在国防科研建设中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

        强国兴军之路——军交战线的“进行曲”

        如果说求学时期的王广东耳边回响的旋律如“春之声”般悠扬婉转的话,那么自进入军交运输战线开始,他所谱出的旋律则如昂扬的行板,雄劲刚健,坚定有力。深究这一切的动力根源,便出自于他心底深处“强国兴军”的理想。
理想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行动。



王广东与军交装备研究室研究团队


        入伍22年来,他时刻铭记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崇高职责,自觉落实“科技强军”的要求,在科研岗位上忠实履行职责,先后完成了一系列装备论证和研制项目,获得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励,并作为项目组长,主持了我军新型多用途运输船、顶推船组等项目的科研工作。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担任研究室主任后,他主持完成了海上机动装卸平台、组合活动码头等大型装备研制项目,并带领全室同志顽强拼搏,完成了十几项总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创造了多项优质科研工程,为装备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作出了突出贡献。

        海上机动装卸平台

        2001年,某大型综合工程研究任务启动。
        “海上机动装卸平台”是这一工程中最大的项目,属国家级重点课题。这项技术当时在我国还是空白,是军事领域中的一个关键和难点,其系统组成复杂,抗风浪要求高,技术难度很大,当时只有美军拥有这一技术。
        经过研究,研究所决定由王广东牵头集中攻关,参加该项目的竞标。当时,竞争对手实力雄厚,争取难度很大。更有挑战性的是,王广东本人对海上装卸技术并不熟悉,也缺乏实际工程经验,但他面对困难,迎难而上。
        接受任务的第二天,他带领项目组的人员封闭办公,连续工作三个月,拿出了过硬的总体方案,通过竞标争取到了这个项目。
        为了研制出高性能的装备,他们采用了多浮体系统、多船靠泊、复合跳板、悬伸体、浮箱接头、离心推进器等多项新技术。很多专家当时担心采用的新技术太多,风险太大,善意提醒不妨降低点要求,先保证研制成功。王广东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如果取消这些新技术,对装备性能的影响很大,不能因为有风险就降低要求,而要想办法把技术搞完善。为此,他们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通过艰苦细致的研究试验,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保证了装备研制的成功。
        2003年初,项目进入样机试制阶段。当时正值“非典”肆虐,各单位严格控制人员外出,王广东再三恳求单位领导特批了假。此后,他经常忙到深夜两三点钟,困了就睡,醒了就干,就这样连续四个月坚持在生产、试验第一线。
        这个装备的试制和试验,涉及的参研单位有几十家,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协调工作。为了不影响进度,王广东不顾疫情的威胁,四处奔波,指导解决技术问题,确保了项目按进度、保质保量完成。
        经过艰苦努力,他们仅用一年零一个月就完成了“海上机动装卸平台”的研制工作,而正常情况下这么短的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
        完成研制后,该装备按时参加了部队海上演习,取得圆满成功,得到了国家机关、总部、军区首长和部队官兵的一致好评,国家机关领导观摩了这个项目的演示成果后说:“没想到从资金到位到项目设计、产品试制再到操作演练,周期这么短,速度这么快。”该项目后来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财政部、总部联合进行的绩效考评中,也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

        组合活动式码头

        2005年初,王广东承担了军队级重点科研项目——“组合活动式码头”项目。这个装备要求能够在海上将几十个浮箱快速连接起来,形成大型的活动式码头,并在4米的海浪下保证生存,其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这是海上领域的又一个重要装备,可完成多种海上保障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首长和相关各级部门都非常关心。
        按照科研计划要求,项目必须在两年之内完成定型,时间紧,任务重。但王广东想,活动码头是部队的急需装备,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按时完成任务。为此,王广东和课题组的同志们全力以赴、夜以继日,经过一年多的潜心研究,攻克了浮箱接头、组合锚系等关键技术,并完成了风浪流、定位锚系和浮箱结构等三项大型试验。



奥运火炬接力中


        为了保证按时参演,他一面催促生产进度,一面组织人员在海上作业,还要兼顾现场协调和保障,有时就吃住在现场。经过大家的艰苦努力,栈桥码头第一次试用就取得圆满成功,受到广大官兵的一致好评,总后廖部长亲临现场视察该装备,给予了充分肯定。
        王广东说:“攀登科研高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不仅需要高知识、高技术,更需要一种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
        入伍22年来,王广东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先后承担科研项目30多项。艰辛的劳动也带来丰富的收获,他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并荣获“科技新星”称号,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军队科技创新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对象,被选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07年和2009年两次被评为总部级优秀党员,一次被评为总部级优秀基层干部,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王广东把个人荣誉看得很淡,将荣誉归功于单位,归功于自己所在的团队。然而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奖项能够使他所在的团队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具引领和带动作用。同时,这些音符也必然会为他的人生节拍里带来新的律动,开启新的乐章。


        创新育人之职——团队建设的“交响乐”

        交通运输涉及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综合性很强,因此,研究交通运输,单兵作战是没有前途的。王广东过去一直从事海上运输方向的研究,近几年调整到做系统论证,从部分到全局,从演奏者到指挥官,不仅考验的是个人素质,也是对所在团队的检验。
        完成海上项目研究后,王广东想,自己在军交领域的研究范围还比较窄,也没有形成固定的科研团队,这对长期发展会有很大限制,必须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加强人才梯队培养。
        2002年,王广东开始主持军交装备研究室的工作,当时单位建设的底子很薄,所属人员也大部分是刚从院校毕业的学生,工作经验严重不足。第一次承担军交领域的科研任务,面临着科研方向从车船装备向军交装备的转变,研究室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王广东深知,要搞好科研工作,不仅仅需要个人有较高的能力和素质,更要有一流的科研团队,只有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为科研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他非常重视搞好科研梯队的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年轻人快速成长,在科研实践中锻炼能力,养成过硬的作风。
        研究室年轻同志多、地方大学生多。他们思想活跃,精力旺盛,但由于参军时间短,对军营生活和军队科研缺乏了解,而且受社会的影响大,容易产生思想波动。王广东通过言传身教,鼓励大家踏实工作、创造成绩,在科研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他经常和大家一起深入部队、科研单位、工厂一线,结合科研任务创造机会让年轻同志参与各种大型演练、试验活动,通过实践增长经验和才干,增加他们从事军队科研工作的使命感和自豪感。通过几年努力,这些年轻同志迅速成为研究骨干。
        装备研制过程中,他安排年轻同志全程参与研究工作,让他们独立承担一部分研究任务,并为他们创造学习机会。每次试验和演练,王广东都带领研究室的年轻同志直接参与作业方案编制、作业器材准备、现场组织指挥、试验测试总结等各方面的工作。通过参加试验演练,这些刚参加工作的同志,亲身体验了保障行动的组织实施、海上恶劣的环境条件和实际作业方法,对装备的工作原理、作业功能和基本性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深刻地体会了装备从总体构思、技术研究、试验验证、样机试制到实际运用全过程,提高了科研能力。
        同时,他通过不断开拓新的科研领域来增强科研团队的实力和后劲。考虑到搞好论证既有利于装备的长期发展,也有利于拓展新的科研领域,近两年王广东逐步承担了一些装备规划论证方面的科研任务,带领全室的同志们先后完成了多个论证项目以及 “十二五”装备科研计划论证工作。通过这些研究,开阔了视野,使大家了解了专业建设和科研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今后搞好科研立项和装备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促进年轻人成长,王广东积极鼓励年轻人独立申报、承担科研任务,在科研选题、总体构思、方案论证、技术研究等方面及时地给予帮助。两年来,他共指导和帮助6名年轻同志申报7个科研项目,其中6项已正式批准立项,全面展开研究工作。这些同志经过锻炼迅速成长,逐步成为科研中坚力量。
        他说,交通运输范围很大,这就需要我们有综合观念,所以从事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特长,更要有经验阅历,要能够站在全局考虑问题。他要求年轻人不要以一时得失来看待所从事的事业,要多听多看,勤于思考,才能在工作中有所突破和创新。而创新要服从需求,密切结合实际,结合具体的项目。他认为,创新取决于个人素质,同时学习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方面,但是不能迷信前人,要有超越意识。总体来说就是既服从项目需要,立足于别人的经验,又要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王广东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努力为科研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正像研究室里的年轻人所说,王广东从未把自己当作领导,没有摆过架子,而是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在他的带动下,除海上装备以外,研究室还承担了二十几个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圆满完成了两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多个全军和总部重点科研项目;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取得10余项专利;两人被评为总后“科技新星”,在科研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如今,研究室已经初步形成由科研人员、研究生、科研工作站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承担科研项目20多项,科研能力也逐步提高,并被推荐为军队科技创新群体。研究室连续两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王广东正在以“十二五”装备科研计划论证为引导,全面规划未来的科研发展。他说,“作为综合性的交通运输项目,科研要站在高层次,做大的联合”,因此他计划在这一领域投入精力,争取有所突破。目前,他正在进行一些基础应用和新材料应用方面的探索研究。
        从事研究工作多年,王广东深深感到,军交运输领域还有很多难题需要去研究解决。强国兴军的使命感激发着他干大项目、出高水平成果、解决难点问题的雄心壮志,引领着他去践行一名军人新世纪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