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院士天地

刘人怀创新需要坚持


    

刘人怀院士为山西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作首场报告

觉悟尽在“用心”中

        2011年11月29日上午,本刊总编辑、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在为山西省作首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报告前,接受了山西《科学导报》和本刊记者的采访。

刘人怀院士接受记者采访


        刘人怀院士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感人事迹,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人怀院士之所以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科研成就,就在于他对创新的境界是觉悟的,并且这种觉悟完全是因为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科研中去的结果,他是在“用心”去觉悟和捕捉一种创新的方法和结果。刘人怀院士是我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与他人共同创立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修正迭代法,研究了6类板壳:单层板壳,波纹板壳,双层扁壳,夹层板壳,复合材料层合板壳,网格板壳的非线性弯曲、稳定和振动问题,在厚板壳弯曲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研究,提出了弯曲理论及相应的设计公式,上述成果在工程中得到了重要应用。此外,他还在管理科学理论与应用方面开展了研究。
        刘人怀院士在回答记者提出关于板壳应用的相关问题时说,自然界大多数物体结构,比如核桃壳、人类的头盖骨等等,都是壳体。世界上大多数的工程结构也都是由平板和壳体组成的。比如杯子,它的底部是板,四周是壳体;比如飞机的外壳,不但要轻还要结实,要确保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不发生解体;再比如仪表的外壳一定要轻薄,因为它们会被用在飞机甚至是人造卫星与飞船上。板壳力学理论的应用,真是从地面到天上,从天上到宇宙,不但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与高科技发展相关。
        用最少的材料,建造最结实、最好的结构,这是板壳力学运用的宗旨,也是刘人怀院士深入研究的领域。面对这样一个对板壳力学理论有精深研究的科学家,却很少有人知道,在经济管理方面,他同样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曾参与过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并且为上海浦东新区的长远发展做过整体规划。1978年他曾在安徽做过省长顾问,期间参与了安徽省的开发建设。那时正是改革开放不久,安徽的经济还很落后。当时全国的旅游产业还没有得到发展,只有外宾来中国看看。中国的旅游从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但是当年在国外,旅游产业已经是一个支柱性的产业。刘人怀院士曾经到过欧洲,并去过很多地方,如巴黎、日内瓦、威尼斯、雅典、柏林、维也纳等等,那些国外著名的景点都去过。他根据自身的体会和思考,向安徽旅游局领导提出建议,安徽的旅游资源如此丰富,可以先搞旅游产业,尤其是要搞好黄山的旅游。为此他为黄山的旅游开发提出过很多规划建议。在安徽期间,刘人怀教授还帮助安徽的一些企业做过外贸的咨询。之后刘人怀教授又到了上海,期间做过酒店的管理规划,也涉足过上海公交车以及上海航空项目的研究。尽管刘人怀院士研究的理论与他后来从事的管理工作分属不同的领域,但是刘院士在实践中获得了重要的启发,他感觉到管理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因此提出了“管理第一”的思想。刘人怀院士认为,一个国家、一个省、甚至一个城市,如果管理搞不好,走向富强就是一句空话。雄关漫道,苦战过关,刘人怀院士在科研上的创新与他在管理上的成就,皆来源于他的用心与觉悟。

创新成果“忍”中来

        多年来,刘人怀院士在科研中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当记者问到,您从科研道路一路走来,是否顺利?刘院士感慨地说:“我的人生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可以说非常曲折。我对成功的理解就是两个字:‘忍耐’。因为我发现,中国人做事要想成功,就要懂得忍耐,就要培养忍耐的性格,忍耐是成功的秘诀。我成功的每一件事都离不开忍耐,毕竟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习惯很多,要想做成一件事非常不容易。搞科研更是如此,必须要千辛万苦地去努力,还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这就是我的体会。”
        刘院士举了两个例子。1978年3月,当他的有关波纹圆板的学术论文在《力学学报》刊登后,引发了业界的轰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当年在上海召开的学术大会上评价他的论文,结论是达到了国际水平,之后各种媒体都相继开始报道刘人怀。其实当年刘人怀搞科研是在特殊历史时期,被群众批判,说他是名利思想,是反革命苗子,当年无论经济条件与环境都不具备。因为搞科研,把自己的身体熬坏了,近一米八的大个子,体重却只有四十公斤,加上他做过多次手术,身体一直不好。刘人怀那篇论文,从六十年代开始做,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才被业界认可,历时14年。但是他个人觉得,搞科研对国家有贡献,搞科研一定要有人为之献身,并且要有忍耐精神,正是这种信念支持着他取得了后来的成功。
        刘人怀说,在做了半生科技研究后,顶峰时期却又去广州当了暨南大学的校长,给别人的感觉好像是搞行政了。当时暨南大学名气不大,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他自己却觉得,能够为学校的上万名师生服务是值得的。刘人怀说:“科技兴国的前提是教育,没有教育,人才就产生不了。中国为什么没有出世界一流的人才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还不够好。我在暨南大学当校长的十年,是这所大学发展最快的十年,后来这所大学还成了全国知名的大学之一。”
        刘人怀说:“我去暨南大学时,这所大学已经有85年的历史,是我国七个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可以说是一所很老的大学,但是当时学校办得不好。这所学校走得很艰难,三起三落,停办了三次,又重新恢复了三次。我当时就在想,怎么来把它办成一个好的大学呢?想来想去,我从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与办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提出质量第一、学生第一、管理第一的办学理念,提出‘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提出‘严法实’(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依法治校,实事求是)三字的办学方法。在治理学风上,我改革的第一项内容就是在1993年取消补考,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全国首创。取消补考后,第二年学生就强烈反对,因为取消补考后实行重修,重修要花钱,还要花时间。可见教育改革是艰难的,教育创新是需要忍耐和坚持的。”

刘人怀院士(中)与山西省科协主席侯晋川(左)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姚芝楼(右)亲切交谈

通达大智显“情怀”

        刘人怀院士因多项科研成果收获了多项殊荣,当记者问他获得哪个奖项最开心时,他开心地笑了,并自豪地说:“我对获得‘上海十佳现代好丈夫’这个奖项,特别开心。”
       “这个奖项是从1990年的夏天开始评的,当时我所在的居委会搞‘上海十佳现代好丈夫’评选活动,就把我的名字报上去了。结果层层上报到上海闸北区时,开代表大会搞全体投票,并通知我去讲演,最后区里选了六个名额。当时上海闸北区有五十多万人,一共才选出六个名额。整个上海市共推出了二百名好丈夫的候选人。这二百人统一参加笔试后,录取了一百人,后来又将一百人淘汰到二十人,并在《新民晚报》与电视台上做了一周的宣传后,由全上海市的居民参与投票,结果我入选了。奖品是一台爱妻牌洗衣机。”
        刘人怀院士说,当时自己在上海,爱人生病,孩子读书也忙,他虽然担任上海工业大学副校长,但是很随和,随时都去参加社区的清扫卫生活动,在扫地甚至扫厕所时,都非常认真,大家都认为他没有架子,并且因为家里孩子教育得都很好,本人又会做家务,比如做饭炒菜、洗衣服、补衣服等等,所以都认同他。刘人怀院士说,自己从小就是这样的。通过这个小故事,记者感受到了刘人怀院士人格的魅力。
        当谈到对幸福的理解时,刘人怀院士说:“我认为人从妈妈的肚子里降生以后,都是哭着出来到这个世上的,而到死的时候,也是很难受的,因为无疾而终的人很少。那种没有病,在睡觉中就走掉了的人很少很少,大多数人都是在生病与痛苦的状态中离开人世的,所以我们常常能够听到这样的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等等。后来,我就慢慢地悟出一个道理:人要懂得去快乐地活一生,这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所以我希望每个人都快乐。我认为快乐就是你能够在衣食住行都不愁的前提下,能够自由地从事你喜欢的工作,这样你就会感到很幸福了。”
        刘人怀院士不仅自己快乐地工作和生活,还常鼓励周围的人要快乐。他总结的三句话很经典:“在冬天,你要想到春天;在夜晚,你要想到白天;在雨天,你要想到晴天。”这是何等通达大智的人生情怀!
        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科研追求中去,尊师重道、创新不止,乐在科研、无私奉献,这就是刘人怀院士的境界。据于德,依于仁。在刘院士的种种关于创新与忍耐的言行里,我们领略到了他高尚的情怀。志于道,创于新。我们在刘院士的科研经历与创新成果中,看到了一个本色科学家的严谨与务实,更看到了一种源自民族本色的质朴与觉悟。
        刘人怀院士无疑是一个用坚持谱写创新境界的人,他的精神对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永远是一种激励和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