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学术交流

循环经济与生态型城镇建设


    生态型城镇建设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空间、舞台、机遇和条件,而发展循环经济又为生态型城镇建设找到了有效的实现形式和抓手
    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实现一个目标,转变两种模式,强化三大功能,构建四个体系,搞好五项设计

季昆森(右三)在车间考察

季昆森(右三)在车间考察


        一、推进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看,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市化。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扩内需,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
        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与“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的战略部署完全正确。
        在小城镇大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起点低,建设水平不高;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造成新的污染;建筑风格单一、类同,特色不鲜明;盲目追求规模,占用土地多等等。因此,在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的同时,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向生态型城镇建设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二、生态型城镇是城镇建设的发展趋势

        生态型城镇既是人类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也是逆转城市化建设对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产物和必然趋势。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并不是说只要是城市就能实现生活更美好的愿望,实际上城市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活动,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对自然生态环境起着破坏作用。因此,我们要抓住上海世博会的机遇,研究和借鉴国内外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大力推进全国各地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进程,真正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也是搞好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大大推进了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进程。

        三、循环经济是生态型城镇建设的核心思想

        建设生态型城镇就是要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的理论来规划、设计和建设城市,解决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资源的浪费问题,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2003年3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循环经济理念不仅适用于工业、农业、服务业,还要运用到城镇化建设中。
        生态型城镇建设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空间、舞台、机遇和条件。而发展循环经济又为生态型城镇建设找到了有效的实现形式和抓手。
        将自然界生态良性循环的规律引入到整个经济运行的大系统、社会运行的大系统中,这是更高层次的循环经济,也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要求。
        我将循环经济概括为“四个更”: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4R”原则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thinking)—对生态型城镇建设和管理都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再思考原则,可以启发和拓展人们的创新思维,实际上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阐述和运用循环经济,解决生态型城镇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达到建设“两型”城镇的目的。
        如何将循环经济原理运用到实践中,我提出“四个入手”。一是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入手,突出减量化原则。二是从污染治理入手,把污染治理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变单纯的赔钱为既要花钱又要赚钱。三是从生态修复入手,变单纯的恢复治理生态环境为经营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四是从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入手,这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举措。

        四、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

        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实现一个目标,转变两种模式,强化三大功能,构建四个体系,搞好五项设计。
        实现一个目标: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点新要求。
        转变两种模式: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二是转变社会发展模式。转变这两种模式既是循环经济的应有之义,又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关键所在。
        强化三大功能:一是优化生态环境,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强化;二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资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功能进一步强化;三是强化循环经济能力建设,确保上述两大功能具有可持续性。
        构建四个体系。
        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其中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从水系统来说,水是城镇的命脉。要发展节水工业、节水农业、节水服务业,建设节水型社会。树立“亲水性”意识,建好城镇水网,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从能源系统来看,能源是一个城镇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动力和重要基础,要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交通系统要以城市远期发展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从保证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畅通、舒适、节能、节地、无污染、整体景观出发,设计城市道路的布局网络。建筑系统要采用节能环保建材,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好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
        三是生态环保体系,包括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和自然灾害预防。生态建设要求城市的绿化不能光种草,一是耗水多,二是生态效益不一定好。应做到乔灌草花藤科学搭配,针阔叶混交,对树种结构的选择要做到“五性”:生态性、适地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形成多品种、多样性、多层次,充分利用光、热、土、肥、气等资源,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共生共荣的环境。环境污染治理搞雨污分流,走“大、中、小、微”结合的路子治理污水。小城镇可大力发展沼气,采取厌氧发酵的办法治理污水,成本低,效果好。自然灾害预防方面,城镇建设选址非常重要,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素对城镇建设的影响,防止因选址不当,造成城镇发展屡受自然灾害的困扰。
        四是社会事业体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点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进行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整体推进,树立全面的发展观。
        上述每一个体系都要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建设和管理,四个体系之间又可形成一个整体的循环圈,还要与邻近的城市与周边的农村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要搞好五项设计。
        首先是规划设计,要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出发搞设计。发展什么产业?靠什么来保证城镇的顺利发展?不能认为把农民转入城镇,建一些企业,修一些马路,盖一些房子,就是城镇化。一个生态型城镇必须有吸收外来要素的功能,有开放式的结构,能聚集人气和市气。否则,城镇发展起来也是有镇无市,没有生命力。
        第二,环境设计要结合城镇的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构建和优化城镇的生态环境系统,提高城镇生态系统承载能力。
        第三,住区设计一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二要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做到舒适、美观、卫生、适用、隔热、保温、通风、节能,不浪费空间,不浪费土地,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考虑发展生态庭院经济。
        第四,产业设计要有利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
        第五,景观设计要把观赏价值与充分发挥生态功能效益结合起来,要与城市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农村的田园风光相协调,要把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各类动植物为主的自然景观和以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