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风采

“李老头”的规划观


资深高级规划师李同德

资深高级规划师李同德


        李同德自称“李老头”。李老头在京郊有一片自己的菜园子,种着些应时蔬菜瓜果。一聊起这个,他兴味十足,说自己平时吃的西红柿、黄瓜、茄子都是自己种的,绿色、环保还低碳。
        李老头年过古稀、头发全白了,但是比起其他老人来,这李老头可说是时尚前卫—他不仅对于计算机网络运用熟练,而且在网上也开发了一片自己的“菜园子”,这就是他的博客,博名叫做“李老头论规划”。这片园子里长出的果实就是他一个又一个关于规划的创新。
        年轻时的李老头于1958年考入同济大学,学习城市建设专业,毕业分配到北京规划局市政工程设计院,此后虽然在几个单位几经辗转,人生轨迹却始终未曾离开规划这一行。退休后,又与友人共同建立了“北京神州新纪录规划设计研究院”。
        李老头从事各类规划设计工作已经近50年,其中从事旅游规划近20年,地质公园规划已满10年。他主持或参与编制过的各类规划已超过百项,参与旅游地学研究会议和相关活动已超过10年。
        李老头十分严肃地向我们阐释什么是规划,他说,规划是指“在任何一项行动决策前,研究其当时各相关方的状况,并对其各相关方的利益作出的统筹安排”。规划首先要提出该行动要达到的目标,再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规划就是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在他看来,目前城市规划中存在诸多问题,城市迅速扩张,配套设施难以跟上;只注重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却不顾忌当地资源环境的承受力度;只看重指标,而缺乏创新、缺少特色。
        现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很快,只注重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是片面的,国家要制定完善的大、中、小城镇体系,规划协调发展的城市布局。要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鼓励中小城市的发展,将精力重点投入到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在城市内涵上下功夫,通过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寻求其内涵。现代文明必须与本地、本城市的文脉延续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城市的发展只有在继承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展开,才会有自己的特色,否则就会“千城一面”。
        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任何规划最终都必须通过空间布局“落地”,即所有规划的项目都应在空间上有合理的安排,达到规划的可操作性。

李同德在人居环境研讨会上发言

李同德在人居环境研讨会上发言


        而谈到他所热衷的旅游规划,他强调,就是要统筹解决好四方面的利益关系:首先是保障游客利益,让游客玩得好、过得好;第二是保障当地老百姓的利益,要保证当地老百姓能就业,能致富;第三是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即所谓地方利益(含投资者利益);第四是有利于生态环境(含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即所谓保护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这是更长远和更宽泛的利益。任何一个区域、景点景区或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只要对这四方面的问题研究透了,具体的项目策划、功能布局、景观设计、措施保障等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李老头10年前提出了要合理利用大城市郊区两种资源(空间资源和生态资源)的概念:近郊以利用和建设生态资源为主;远郊以利用空间资源建设新城(卫星城)为主。他向我们表明了他对于城市郊区功能规划的几点建议:一是大城市近郊要发挥生态功能,控制使用城市边缘地带空间资源,不在边缘地带规划新的居住小区,已规划的在建边缘居住组团,要调整规划,大大降低建筑和人口密度,以绿地代替,使其转化为生态资源。采取规划和行政手段,压缩边缘地带宽度,使城市与乡村有明显的界线。二是跳出边缘摊饼式的外延扩张模式,充分利用远郊空间资源,合理规划,建设若干个设施完善、规模较大的有配套产业的新城;新城与中心区之间要有最方便快捷的交通设施,以吸引中心区人口和单位迁移。包括郊区新城在内的小城镇体系要采取大分散小集中原则布局,防止镇与镇之间联片,以保持整个区域生态资源不被破坏。三是要提高近郊的生态资源质量,在近郊大规模造林,建设城市绿肺,并与中心区园林绿带连成体系,向城区输送氧源,改善城区小气候和大气环境。四是坚决制止一切急功近利滥用郊区空间资源、破坏生态资源行为。要处理好空间资源与生态资源关系,区别对待和合理利用边缘、近郊、远郊的两种资源。其基本原则是:离市区越近越要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禁止滥用近郊空间资源搞建设。五是有条件的大城市郊区,可利用其山水林等生态资源,适度发展休闲度假事业。
        人们通常只把城市郊区当成城市的菜篮子,北京神州的专家们通过调研,清醒地认识到特大城市的郊区,特别是北京的山区的功能已经不再是蔬菜基地,而是生态涵养、居民休闲的好去处。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农村产业的提升方向,涵盖了“三农”(农村、农民、农业)和“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为居民提供了综合性休闲环境,成为名副其实的都市农业产业。这一全新的理念,贯穿编制《北京生态涵养区旅游项目建设规划》全过程中,提出一批切实可行的项目:沿长城文化旅游带、森林休闲带、滨水休闲点、历史文化聚集区、汽车营地群以及贯穿北京西部、北部和东部深山的旅游通道等。
        《北京生态涵养区旅游项目建设规划》项目在2009年11月25日评审会上得到专家和旅游局领导的一致认可,顺利通过评审。这一规划受到了北京市发改委和市旅游局的重视,而且对北京农村地区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就像他更喜欢吃自己种植的天然蔬菜一样,他对于城市规划也好,对于旅游规划也好,总是希望尽可能地与当地的文化与生态相融合,在规划布局达到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少地留下人工斧凿痕迹,这也许就是先人所讲的“道法自然”。
        李老头说,山河与风景是大自然的产物,人们可以到大自然的怀胞中去游憩、欣赏、体验,规划者的任务是安排合理的线路,方便游客进入大自然环境中去,任何对“风景的裁剪”、“山河的重新搬迁”都是对环境的破坏,对大自然的犯罪。
        “很多年前我就探索,能不能研究计算出一个最佳规模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工作、生活,人们基本上通过步行或骑自行车就能到达目的地,在途中消耗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粗略估算这个城市大概为5公里×5公里=25平方公里,如果按照现行的国家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这个城市人口大约25万人。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不仅不用为交通发愁,基本的社会文化设施相对也可以,人们生活安静舒适。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城市人均能源消耗最低,对环境的破坏最少,排放的CO2也是最低。这可以说是原始的低碳城市。”
        “对于特大城市应从功能上做减法,实现区域的城市布局的平衡发展。要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以减少市内平均出行距离、减少长距离调水、减少能源消耗为目标,进一步控制发展规模,实现相对的低碳城市目标。”
        2007年,李老头出了一本书——《地质公园规划概论》,在地质公园规划领域不经意地拿到了一个世界第一。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以山水自然风景为主的旅游区如何规划设计的详细思路。其核心思想是:规划主要的任务只能是合理选择进入自然风景的线路,选择适宜的观景点,安排少量的必要的服务设施(咨询服务站、引导系统、安全救护、公共卫生间等)就可以了,决不能去“裁剪风景,规划山河”。为了人类的长远发展,人类要减少对自然的索取、破坏,要保护自然生态,恢复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人类要从根本上节制自己的消费,控制自身的发展(计划生育),把对自然的索取、破坏控制在其生态承载力之内,这才是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