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风采/FINE FIGURE

银龙生北国 浑朴写丹青

著名画家于银龙先生

著名画家于银龙先生

与原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合影

与原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合影


        认识画家于银龙,是在画家陈放的书斋里。在没有见面之前,就经常听陈放先生谈起他,陈先生说,于银龙是一个悟性极高的人。
        当我第一次与于银龙先生见面的时候,感觉他是一个非常沉默的人,不善言谈。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我才渐渐地了解了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的真性情。有人说,阅人如读书,沉默的人,不是一口气就可以看完的小说,而是一本看似普通的字典,平日并不炫耀,但却是一本可以读一辈子的书。而画家于银龙正是这样的沉默之人。有人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他是那种一旦相交相知,就可以一辈子做好朋友的人。
        于银龙出身名门,系爱新觉罗氏的后人,出生于白山黑水之间。北方的白山黑水,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勇敢、智慧的满族儿女,同时,北方雄浑、凝重的山水,也陶冶了艺术家博大的胸襟和古朴、浑厚的审美取向。
        于银龙先生自幼酷爱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刻苦钻研中华传统的绘画技法,并努力吸收老一辈名家书画的表现技法,尽一切可能博取众长。他常说,要想表现一个画家的实力必须能够毫厘不爽地临出古代名作的细枝末节,做到胸有成竹。故而他不妄下笔,下笔则必胸藏千壑。
        中国历代君王都有封禅泰山的习惯,而巍巍泰山,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种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的图腾。

于银龙先生作品/虎虎生威

于银龙先生作品/虎虎生威


        于银龙与泰山的缘分很深,泰山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深深地感动了他,他发誓要用自己的画笔来再现雄浑的泰山的魂魄。
        于银龙笔下的泰山,可谓独树一帜,烘托“五岳之首”的泰山的雄伟英姿,用墨韵来诠释永恒的生命和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
        佛在《金刚经》中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于银龙的画作中,天地与我浑然融为一体,达到了“无人、无我”的境界,而天下也就自在胸中了。
        于银龙除了对泰山一往情深之外,还擅长写意花卉,尤爱画梅。他笔下的梅花,疏枝老干,铁骨铮铮,明艳、灿烂中流露出一种清幽沁心的气质;虽浓艳娇媚又不流于媚俗,大有“持铜板铁琶,唱大江东去”的气势,在画坛中,被人戏称为“梅超疯”。
        于银龙画人物,尤其爱画《钟馗》。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民间传说他系唐初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髯,相貌奇丑;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风流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祟。在唐玄宗登基那年,他赴长安应试,钟馗作《瀛州待宴》五篇,被主考官誉称“奇才”,取为贡生之首。
        可是殿试时,奸相卢杞竟以貌取人,屡进谗言,从而使其状元落第。钟馗一怒之下,以头猛撞殿柱而死。钟馗之死震惊朝野,于是玄宗下昭,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斩妖驱邪”,并用状元官职的仪规殡葬。
        传说,唐明皇曾在睡梦中见一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自己的玉笛,绕殿而奔,大鬼捉住小鬼后,把他吃了。大鬼自称是终南山落第进士钟馗,他对唐明皇说:“誓与陛下除尽天下之妖孽。”唐明皇惊醒后得病,病愈后,下诏画师吴道子按照梦境绘成《钟馗捉鬼图》。从此,钟馗成为中国民间伸张正义、祛除邪祟的象征。

于银龙先生作品/漓江春早

于银龙先生作品/漓江春早


        于银龙画钟馗,寄情笔墨,以形象来抒发情怀,寓意深远。神态栩栩如生,变形取貌,表现形态的线条,粗细、短长、疏密、润渴、轻重变换使用,浑然一体,遒劲有力,整幅画给人以顺畅、明快、活灵活现的感觉。
        于银龙的创作,其作品气势壮美,声势夺人,技艺全面,风格浑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自成一家。
        纵观于银龙其人其作,让我们用这样一首诗来加以概括,也许并不为过“北国生银龙,大荒舞东风。笔下青山绿,银河聚于胸。腊梅斗霜雪,打鬼见英雄。昔日王侯种,今朝画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