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热点聚焦/FOCUS

连通血脉 关注安全

汪德清教授

汪德清教授


        在今天,随着医疗科学的不断进步,输血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的抢救,但输血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随着现代输血事业的迅速发展,传统输血的观念和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输血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已进入了新的输血时代。但对于大众来说,输血依旧是个模糊的概念,普通人对输血安全知识也知之甚少,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主任汪德清博士,对输血的相关知识以及汪德清教授严谨的治学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血液是特殊的“药物”

        作为医生,汪德清一直将治病救人、悬壶济世作为自己的理想;作为军人,他严谨的作风和刻苦钻研的韧劲令人由衷钦佩。
        当兵入伍之后,汪德清开始进行专业的医学学习和研究,最初从事药品的研制与开发,在从事临床生化和临床药理学研究期间,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黄芪总黄酮的生物学活性,明确了黄芪总黄酮五种活性成分抗氧化、抗损伤和抗肿瘤的作用效果,从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水平上揭示了黄芪总黄酮单体化合物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理。2007年,汪德清调到了输血科,由于长期从事药品研究,在他的眼里,血液也成了一种治疗疾病、使患者恢复健康的特殊“药物”。采访中汪德清教授谈到,一直以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往往引起患者和医生的关注,而输血治疗造成的一些问题则被临床症状所掩盖,疗效评估也常被临床医生所忽略,加上缺乏相关的临床输血专科医师的监督和指导,造成我国临床安全有效输血方面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接导致了临床用血不合理、血液制品滥用、临床疗效不佳及患者医药费用增加等问题。为此他从药物的角度出发,引领“量化输血”,率先提出了“功能剂量单位”的概念。将输血精确化,用适量的血液成分输入患者体内就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使疾病得到缓解。
        汪教授说,目前我国对临床药物的使用监控已初步达到了有章可循,但血液制剂作为一种特殊的“药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并没有形成监控体系,目前还没有从国家层面统一组织对我国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价、研究影响临床安全有效输血的因素以及科学的评估与管理体系。因此血液作为特殊的“药物”,在关注安全输血的同时,必须强化安全有效的用血理念,建立包括从血液制品的制备、临床输血到患者用血后远期影响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输血体系,系统研究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找出影响临床安全输血的主要因素,建立科学简明的评估和安全体系,为有效利用珍贵的血液资源、也为输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汪德清教授参加学术会议

汪德清教授参加学术会议

        树立正确的输血观

        谈到输血安全,汪德清教授介绍说,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输血始于17世纪,为了治疗狂躁类病人,有医生曾成功把绵羊血输入人的体内。那个时候医学并不发达,也不知道血液成分存在抗体,在随后的输血治疗中,其结果导致了受血者的死亡,这种输血方式也随即被禁止。此后碍于知识和技术的限制,输血治疗进入了缓慢发展期。到了1900年,医学工作者发现了A、B、O血型,发明了配血技术预防排斥现象,输血治疗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然而从40年代起,人们发现通过输血治疗会传染疾病,血液同样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开始对血液进行测试来提高血液的安全,并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输血安全的问题。但到了80年代,艾滋病的出现又将输血治疗法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人们对血液的安全更加关注起来。
        汪德清教授谈到,目前血液存在的四个不安全因素:一是目前对血液的检测已经扩展到了乙、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毒等。检查的项目虽然增多了,但这些病毒存在一个复制的过程,即窗口期,如果是在病毒窗口期检测,是无法测出病毒存在的,会引起输血安全问题,此外还有很多其他血液传播的疾病没有在检测之列,输血仍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二是在血源方面,中国的献血队伍虽然庞大,但其中有一部分属于高危人群,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对高危人群有保护隐私的义务,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三是血液安全的风险来自对血液的保存,血液能够制成多个品种,包括全血、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各种血液制剂的存储有效期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保存期限,而血液成分的保存时间与血液成分的功效直接相关,如红细胞在保存过程中的生命周期、携氧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变化等,都会对患者有影响。四是医生在输血过程中过度依赖经验,医生认为自己经验丰富,导致输血量把握不准,不仅造成血液的浪费,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安全隐患,输血越多,风险也就越高。
        对此汪德清教授建议要树立正确的输血观,对患者和医护人员进行正确的宣传,输血存在风险,尽管输血可以治疗疾病,但风险永远存在,只有在没有其他治疗手段的时候,才考虑选择使用输血治疗。

汪德清教授(右三)与输血科成员一起踏青

汪德清教授(右三)与输血科成员一起踏青

        输血实验室得到国家认可

        2010年,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获得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认可证书,成为国内第一个通过ISO15189认可的输血医学实验室。这标志着输血科具备了为广大患者和献血人员提供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医学检验服务的能力。
        汪德清教授谈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学实验室认可走在了世界前列。医学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的建立和推行,能有效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控制检验、校准等质量风险,防范各种安全事故,促进临床其他学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切实保证医疗质量。作为全军临床输血中心,为了推动输血医学发展,自2009年起,输血科以输血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人才建设和能力建设为重点,经过一年多的积极努力和精心准备,终于获得国家认可,认可内容涵盖了输血医学中两大领域(血站和血库)的主要检验项目。输血科也率先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检验程序和质量保证体系,对临床输血安全工作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为输血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现阶段,除了输血科之外,其他实验室也开始着手准备通过国家认可。
        采访最后,汪德清教授说,血液成分正常是人身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为实现血液健康,他建议人们做到健康饮食,并提倡大家积极献血,因为献血不仅会促进自身血液的新陈代谢,减少疾病,而且经常献血的人造血功能会有所增强,精力也比较旺盛;更为重要的是,献出的血液既可以挽救他人的生命,也能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血液作为生命的能源,神奇地支撑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在用来挽救伤者的生命时,其作用和功能是任何药物都替代不了的。就像我们饮用水总要寻找清洁的水源,我们使用的血液也应该是洁净无污染的。安全的血液应该是这样的:它不含有任何病毒、寄生虫、药物、酒精或其他能给受血者带来损害、危险或疾病的外来物质。献血者必须身体健康,没有也未曾得过任何严重的疾病;受血者不应因受血而受到损害,献血者也不应因献血而招致风险。
        为了做好这件恩泽你我的善事,为了更好地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为了建立一套合理的保障输血安全的机制,汪德清教授和他的同仁们正在输血安全的道路上积极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