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特别报道

创新型新农村 创新型新人才

农业部原教育司副司长、中国农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翔,正司级、研究员

农业部原教育司副司长、中国农学会
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翔,正司级、研究员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七届三中全会,将重点再一次放在了“三农”工作上。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下发后,又将“三农”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带着对建设新农村和农村人才培养等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农业部原教育司副司长、中国农学会原副会长孙翔。让我们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不足之处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创新理念,实施“科教兴村”计划

        在河北省易县太行山下,有一个叫做柴厂村的小山村。1995年,中国农学会在中国首创提出了“科教兴村”计划,柴厂村成为了这一计划的第一试点村。从1996年开始实施“科教兴村”计划,用了5年的时间,柴厂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人均收入由500多元增加到3000多元;主导产业果树由6000多棵发展到人均100多棵,达20万株,产量由3万多斤增至100多万斤,而且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家家用沼气;水泥路直通到村户;“农家乐”旅游业已进村进户;农民素质大大提高,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柴厂村的成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和学者前来参观考察。“当时柴厂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临近的村子也受到了影响,都来学习柴厂村的先进经验。”孙翔谈到当时的情况时说。
        针对“三农”问题,孙翔认为主要是解决好三个本质性问题:一是难点,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才的建设;二是重点,加快生产力发展,将先进科技成果转变成现实生产力;三是热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也是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科教兴村”计划就是针对这三个本质性问题创新提出的。这一计划概括为“1、2、5计划”,即瞄准一个目标,促进两个转变,明确五条工作思路。
一个目标是建设经济、政治、精神文明,生态环境好的小康村;两个转变是加快农村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五条思路可用五个依靠来概括:一是依靠科技工作者,即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的专家、教授、科技工作者,驻村直接对农民进行指导,并制定小康村科学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依靠培训和教育,针对主导产业、推广项目与农民增收相结合,抓好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农民的“绿色证书”教育和大中专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教育;三是依靠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强化对农民多元的社会化服务,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真正做到科技进村入户;四是依靠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从生产者变为经营者,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者,推进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组织建设,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五是依靠县、乡、村一体化实施,充分发挥县是关键、乡是纽带、立足村的主体作用,依靠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科教兴村计划。

        创新教育,巩固农村人才基石

        孙翔在农业部工作40余年,长期从事“三农”教育工作,也让他对新农村建设和创新人才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会,并成为了一个从事其领导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实践者。在农业部担任教育司领导期间,孙翔曾组织进行过若干教育改革,探索人才通向农村的道路,如上世纪80年代的全国农业中专不包分配改革,为生产第一线、村基层培养创新人才;单独招生,为基层政府和生产一线培养专科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专科人才的“3—1—1”改革等。正是有了这些经历和经验,所以在孙翔看来,解决“三农”问题,对农村开展人才培育工作是重中之重。
        由于长期城乡二元体制的原因,造成了农村人才严重匮乏、农村人才流向城市、西部人才流向东部的局面,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为此,孙翔提出了新农村需要推进“六项创业人才工程”。
        第一项是村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孙翔认为这是人才通向农村最基层、生产第一线的有效方法,即从农村招生,招收具有高中学历的村民,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经当地政府推荐,由大学或者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或免费入学,入学后免费培养两年,因人、因地针对性培养,加强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成后回到所在村就业,自主创业或者选聘当村官。
        第二项是在大学毕业生中培养回乡创业人才,将农业类大学和高职院校结合起来,在校内组建大学生创业班,一般以一个专业为单位,学生自愿报名,选拔50名学生组成“创业培训班”进行培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毕业后返回家乡到企业就业或者再创业。
        第三项是在大学培养创业型企业人才。学校与企业联系,“产、学、研”密切结合,企业可以得到学校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持,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学校可以将企业作为教学、科研和实习基地,既经济,又有实效,达到了“校企共赢、共同发展”的目的,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创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四项是创业型新型农民的培养,培训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现代农民,以县为单位,经自愿报名,当地政府按行业推荐50名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专业大户为创业班学员,培训重点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先进方法和企业发展的高新产业知识技能。
        第五项是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的培养,在进城务工的农民中,有一批成功的创业者愿意返乡创业,这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迫切要求,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城乡人才互动、使人才流向农村的机制和鼓励、激励的政策、措施。
        第六项是提升村官素质的创新工程。其中有三个途径:培训现有村官,下派选聘大学生村官,重点培养大学生村官。
        孙翔认为,人才是第一宝贵资源,人才强国战略是国策,落实到“三农”,应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六项创业人才工程”已经在一些地方进行了试点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设新农村,道路依旧漫长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孙翔看来,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调研,孙翔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和统一认识。全国各地对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本质、重点、关键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应进一步提高和统一认识,必须做到“三抓一结合”:第一是抓住本质,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提高农民收入;其次抓住重点,抓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的建设;第三是抓住关键,就是要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到村,并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孙翔建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都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解决全局的整体推进问题。中央各部委对新农村指导和支持要和各地政府的工作部署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协调、整体推进。
        二是充分发挥好组织者、指导者、实践者的优势功能作用。党和政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组织者,专家、教授、科教人员、公务员是新农村建设的驻村指导者,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要将三者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
        采访最后,孙翔还谈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农村教育依然偏差,在农业教育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只有实现专业人才对口流动才能解决农村人口素质偏低的问题。另外许多在新农村建设中采取的措施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落实到位,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发挥农民自身的主导作用,只是按照政府的想法开展工作。比如将新农村建设片面地认为是盖几所新房子,将农村进行城市式规划,而这些现阶段都是不可取的。孙翔呼吁相关部门从实际出发实施创新型新农村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