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风采

从无声到有声的执著

周光召院士为戴朴颁发奖金



        北京,五棵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301医院”。在挂号大厅里,操着各种口音的病人、家属熙熙攘攘,来自全国各地慕名到此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在这里,聚集了一大批医术精湛、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知名度的专家。戴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一个普通医生成长起来的耳鼻喉科专家。
        1988年,戴朴选择耳鼻喉科疾病中颇具挑战性的耳聋基因遗传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20年来,他医治的患者不计其数,受他医治重回有声世界的病人遍布大江南北,甚至海外。在互联网“好大夫在线”中戴朴的页面上,网友跟帖十分热闹,曾经的病友们在这里写下对让他们告别无声世界的戴医生的感谢,言辞恳切,字字饱含深情。在这里,可以捕捉到那种迷失了很久的医患情感,而这种和谐与彼此信任的医患关系也是戴朴行医二十几年所着力追求的。他系统地进行了中国人耳聋群体的遗传病因学分析,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首次揭示了中国人遗传性耳聋的主要致病原因,利用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检测方法为40%聋人阐明了病因并详细分型,成功地为2068个耳聋家庭找到致病基因突变,并结合产前诊断有效避免了这些家庭再生育聋儿,据此在国内外率先提出系统性预防药物性耳聋发生、减少耳聋缺陷出生的策略框架。高效、严谨、负责,20年来戴朴执著的追求,为探索耳聋群体遗传病因学的真谛作出了卓越贡献。

        薪火相传——汲取临床理论知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何人的成长都是需要过程的,戴朴“刀工”的磨练,还要从他刚进301医院的那段时间说起。
        1986年,戴朴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分配到南京通信兵工程学院的门诊部当医生。
        1988年,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思维,戴普顺利通过了研究生考试,由此他进入301医院,成为中国耳鼻喉科奠基人、我国耳鼻喉科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泗长门下弟子。
        因为缺少临床经验,戴朴更为重视临床的学习。他给自己负责管理的病人写大病历,从病人入院到出院长达30页的病历,他都认真详细地笔录下来;导师和科室其他主任的手术记录他也都单独用自己的小本再抄一遍。最多时,他管理3个病区的13个病人,一天从早忙到晚。
        导师姜泗长也格外关注这位没有临床经验的学生,查房时,时常提问戴朴,戴朴总能回答得体,一般问不倒。
        因为临床学习认真细致、解剖训练严格精细、理论基本功扎实,临床学习不到半年,姜泗长开始让戴朴做一些耳部常规手术。这是一个训练达到5年的医生才有的机会,戴朴格外珍惜,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把各种技巧熟记于心,术中胆大心细,术后跟踪反馈总结。这一切都被姜泗长看在眼里。因为导师的提携,戴朴得到了更多锻炼,做手术也渐渐变得游刃有余。
        到了做科研的阶段,一贯爱好想象、热衷创新的戴朴提出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颞骨结构并制作立体解剖图谱。这一想法在1989年286计算机都还未普及的中国近乎异想天开。导师迟迟犹豫要不要给他开题。戴朴充分论证了自己的理论依据,强调自己的努力程度,最终争取来了研究这一课题的机会。
        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只要有信息技术方面的展览会,戴朴都会参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一个正在研究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的老师,两人组合,历经8个月的时间,戴朴最终研制出了非常漂亮的颞骨三维立体解剖图谱。连一向严肃的导师都兴奋地连声称赞:“太棒了!太棒了!”现今,颞骨解剖和耳显微手术立体图谱研究在戴朴的推动下,已经发展成为颞骨立体形态学概念,让众多医学学生受益匪浅。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为戴朴颁发2009年求是杰出青年奖

        明确思路——走上遗传研究之路

        在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的冷藏室里,藏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7000余例耳聋患者和家系的DNA标本。通过这些DNA标本,戴朴发现中国遗传性耳聋高达40%。中国耳聋人群高发病率来自基因遗传,这一发现让人惊喜:这意味着通过基因检测,中国能够预防40%的耳聋人群产生。这一结论正是戴朴在长期对中国人耳聋群体遗传病因学分析、调查基础上得到的。而戴朴开始系统地从遗传学方面研究耳聋则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当年,由于科研和临床学习的优异表现,让导师毫不犹豫地把戴朴留在了解放军总医院。真正入了行,戴朴逐渐意识到医学界对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束手无策。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外都鲜有神经性耳聋病因的权威性研究。戴朴所在的科室已对神经性耳聋做了大量研究,但多是形态、病理、免疫组化、分子生物的现象和规律观察研究,离真正找到病因相差较远。找不到病因,治疗和预防就无从谈起。
        上世纪90年代中晚期,这一情况开始有所改变,基因成为一个新名词,相关研究逐渐热门起来。已到晚年的姜泗长似乎看到了攻克神经性耳聋的一线之光,他开始调整科室对神经性耳聋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从分子、基因水平了解耳聋的病因。
        1995年,戴朴继续跟随姜泗长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课题是研究老年性耳聋的分子机制。在课题的学习中,他接触到遗传学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三年的研究,他发现老年性耳聋跟线粒体的一个大片段缺失有关系。这一研究结果撰述成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并被国际权威分子生物学学术刊物《细胞》等杂志引用。
        做完这个课题,戴朴并没有停止思考,他逐渐清晰地意识到,久攻不克的神经性耳聋可能和基因及分子生物有关,从基因遗传角度也许能找到神经性耳聋的预防之道。明确了思路,他开始系统地从遗传学方面研究耳聋。
        2000年,国内的基因和遗传学研究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落后于西方。明确了未来研究方向的戴朴主动联系了美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分子人类遗传研究所,决定远渡重洋进行博士后研究。放弃两年半的临床时间,系统学习当时和耳聋联系并不紧密的遗传学,这对于任何一所医院的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来说,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乔治城大学的遗传实验室学习,让戴朴眼界大开,虽然这个实验室并不专项研究耳聋基因遗传,但身边有着太多他感兴趣而又未知的东西。每两个星期,来自美国最著名的美国国立卫生院遗传研究所的知名教授会被邀请到乔治城大学开展小型研讨会。在这里,大牌的研究学者不是讨论高精尖的遗传问题,而是讨论如何诊断每一个具体的病人,如何发现病人遗传上的问题,寻找病因,每一个病例都被分析得头头是道,疑难病症迎刃而解。戴朴从中受益匪浅。
        在乔治城大学遗传实验室学习一年后,戴朴脑海中冒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回国后建一个服务于中国耳聋人群的分子诊断实验室。凭着多年耳鼻喉科临床经验的积累和遗传学的系统学习,直觉告诉他,耳聋遗传学实验室应该很有前途,会对中国耳聋病人有帮助。
        基于这种想法,乔治城大学遗传实验室的大事小情戴朴都会参与。他对遗传实验室的运行、年检,甚至对实验设备的使用及故障排除都有浓厚兴趣,以至在博士后的紧张训练和学习之余,他还帮忙培训实验室里的研究生技术员,深受实验室老板赞赏。戴朴的付出没有白费,他取得了国外先进基因诊断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经验,使他得以在归国后即行组建全国第一家符合国际标准的分子诊断中心。

科室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领奖时合影

        厌难折冲——攻克神经性耳聋

        “医学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当医生真正是学无止境,必须不断学习、研究和创新,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为病人解除病痛。”这是戴朴常挂在嘴边的话。在长期的实践中,他深深感到,医疗质量要想提高,就必须走一条科研和临床相互结合、互为动力的道路。
        2002年,戴朴学成回国。不久,他向科室提出建立聋病分子诊断中心,科室领导大力支持。建立诊断中心需投资二三百万,当时对科室而言这是笔相当大的投资,戴朴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实验室刚建立时,戴朴睡不着觉,睡着了也会突然被梦中想到的问题惊醒,万一中国的遗传性耳聋发病率特别低,诊断不了几个病人,实验室作用不大,投入的所有人力和物力就白费了……
        而要具体了解中国的遗传性耳聋发病率到底是什么状况,就一定要先进行全国性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这是一个大举措,不能草率决定。首先要组织人员到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采血,人员紧缺。其次,经费有限而花费巨大,仅3000个病例的样本分析实验,一个基因区域分析下来就是30万,要分析100个区域,就是3000万!对刚刚起步的实验室而言,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思前想后,权衡利弊,戴朴横下一条心—做!
        背负着巨大的经费压力,戴朴开始寻找各种途径节省开支:他自主研制基因检测试剂盒,用国内能找到的便宜的生物酶取代国外进口的检测试剂。如果在国内能找到替代的原材料,100元的检测成本就能下降到三四块钱,即便要分析3000人的100个区域也才100万,经费的操控空间就大多了。
        为了找到能替代的便宜生物酶,戴朴琢磨了很长时间,满脑子都是序列数据,电脑随身带,只要有空就调出来看、琢磨,一个一个试着人为改变序列的结构。那时的他还肩负着临床的工作任务,白天忙看门诊,管理病人,晚上才有时间看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传过来的实验分析数据序列,进行耳聋基因研究。他像个双面人,白天是全日制的临床医生,晚上是耳聋遗传学研究学者,近乎一天24小时连轴转。
        戴朴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成功了。他发明的检测方法可以鉴别最常见的药物性耳聋突变,更重要的是,所有原材料成本非常低。随后马上进行大样本测试,依然可行!
        全国性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不再是压在心头的巨石,反而成为了一件快事,通过他研制的一系列国产基因检测试剂盒,3000个病例的基因检测顺利完成。2006年,戴朴得出了中国遗传性耳聋发病率高达40%的数据。
        有了这一数据,戴朴有了信心,继而对3000个病例进行了多个区域的基因检测,发现GJB2、SLC26A4和线粒体A1555G基因是中国遗传性耳聋的热点突变基因。
        他找到了中国人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重要病因,这是多少年来众多医学志士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40%耳聋人群的福音。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多方扶持努力下,如今,戴朴的聋病分子诊断中心已初具规模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301医院不断地开办耳聋基因诊断学习班,各地的大医院也都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耳聋基因诊断实验室,对遗传性耳聋进行预防和阻断。戴朴还想,如果在婚检和孕期都加入耳聋基因突变的筛查,那我国的遗传性耳聋就能从根本上得到阻止了。
        而戴朴本人更是病人心中的希望,他以妙手回春的技艺和丹心济世的品格把幸福和健康带给了一个又一个家庭。行医多年,不计其数的患者经戴朴治疗后康复,重回有声世界。
        采访最后,这位年仅46岁的军医,凭着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责任感,真诚地告诉记者:“我现在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医学是无止境的,更何况我国有上千万的耳聋患者,每年新增的耳聋患者就有数万人,要把他们从无声世界里解救出来,实在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