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底报道

命运舵手景晓军的靓丽人生

景晓军教授

景晓军教授


        “人的命,天注定”,这种对命运的悲观论调在不少人脑子里根深蒂固,它会让人在做出人生抉择时把命运的权柄交给机缘、交给他人,从而成为命运的俘虏。
        景晓军说,他是一个不相信命运的人。可能正是由于不相信命运,才锻造了他勇于挑战自我、勇于把握命运的传奇经历,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一次次飞跃,成就了自己的靓丽人生。

        从战士到博士

        景晓军是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那时候,能穿上一身戎装保卫国家是他的光荣和梦想。在当年的参军热潮中,青春年少的他也应征入伍,成为“两弹一星”战线上的一名少年士兵。
        由于所在部队从事的是对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的技术工作,必须用科学知识来武装,所以部队非常重视对他们这些年龄参差不齐、文化程度差别很大的战士们进行文化补习。景晓军当时每天的训练便是学习文化、业务知识。
        在连队学习和在学校学习完全是两个概念,没有专门的老师来教授知识,经常就是由连里指定年龄稍大、学习成绩较好的干部或战士来担任教员。这样的学习,除了自觉性和毅力,想要获得好的学习效果,悟性也不可或缺。
        那些在他人看来枯燥的理论、繁琐的算法非但没有使景晓军感到头疼,反而让他乐在其中。这得益于他的数学天赋,也得益于他从小便在父亲熏陶和影响下培养出的逻辑思维能力。
        还在幼年时,父亲便十分注重他的智力开发,对他的学习也抓得很紧,再加上他悟性好、记忆力强,和同龄小伙伴比起来,他在智商上的优势很明显。为此,景晓军深深地感谢父亲对自己的培养。

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奖章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景晓军的“元帅梦”是这个样子—他希望通过学习,为部队的科技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考上大学是这个小战士当时的梦想。这种对于知识的渴望使他一直自觉学习,在缺乏学习资源、环境和条件的情况下,硬是凭着毅力和部队的支持一路走了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勤奋努力,成绩优异,他每年都被评为先进战士、学习标兵,也是部队干部培养的重点对象。在部队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比武、业务竞赛中,用他自己的话讲,他常常是“名列榜首”,而不是“名列前茅”。
部队上的每一次进修和学习机会都有名额限制,要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容易,比如争取参加电大的入学考试,是从一百多人中选六个,而景晓军硬是从这样的筛选机制中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勤奋一次次被命运选中。景晓军说,他是“一路考上来的”,而在这一路“过关斩将”的考试中,全是实打实的“干货”,见不得一点水分。
        进入课堂学习,效果肯定比自学好很多。景晓军的数学和物理本来就是强项,上了电大之后,他的物理成绩又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高考时,物理考试为两个小时,不到一个小时景晓军就做完出来了,结果只错了一道填空题,最终差4分满分。没有拿到满分,事过几十年,至今仍令他感到遗憾,“当时如不是年轻毛躁,再仔细检查检查,可能就是满分了。”无独有偶,他的数学也被扣了几分,没得满分。虽然两门高考成绩未能实现冲顶,但还是显示了他深厚的理科功底。
        景晓军本科读的是数学系,随后又进入国防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考上了时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的郭桂蓉院士的博士,副导师为现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庄钊文教授。在两位名师的言传身教下,景晓军迅速实现了专业上的转换。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学,他从两位导师身上,学到了可以受用一生的真材实料。景晓军自认为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一个是父亲,一个是郭桂蓉老师。他说,当年如果没有读郭桂蓉院士的博士,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经历,也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绩。
        就这样,景晓军一路考下来、学下来,最终实现了由战士到博士的完美而又艰难的跨越。

        从学生到老师

        2002年8月,景晓军结束了他的博士后研究,转业至北京邮电大学,成为一名为人授业解惑的师者。
        他指导学生,十分注重培养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他常说:“方向比努力重要,方法比内容重要。”
        在他看来,现在给学生们上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输血”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意在培养学生们自身的“造血”能力。而这种能力一旦培养出来,学生们就可以创造出连老师都意想不到的成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思路无所适从”。景晓军指导学生每遇到一个新问题,都要通过学习、研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刚开始学生们提出的方法可能是错误的,这没关系,老师帮助你分析、总结原因,找出改正的思路、途径。每个新问题都这样锻炼,积少成多,天长日久,学生们的能力便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才不至于日后遇到问题时乱了方寸。
        基于自己多年从事科研实践的感受和体会,景晓军提出了“通过内容学习方法”的教育原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掌握规律、提炼重点、理解难点,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他上课讲究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他依据自己学习的规律,总结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从而将干巴巴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自2003年至今,景晓军教授一直坚持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为本科生、硕士生开设数学物理方法、概率论与随机过程、智能信息安全、离散数学等课程,全部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完成,累计授课学时逾1800小时。
        “景晓军老师是我上大学到目前为止见到的讲课最好的老师,理论高深,运用多种知识讲解课本内容,讲课水平高,且语言很风趣。”
        “景老师课讲得很好,难懂的问题经他一讲居然还挺好理解,上他的课能学很多东西,还不累。”
        ……
        这些是学生在网上对于景晓军老师的评价。但是在刚来北邮时,学生们并不了解不为人知的景老师,他当时只能接收调剂的研究生。如今,景老师不光给本科生、研究生讲课,还给工程硕士讲、给老总班讲,甚至被邀请去中央党校讲授自己的奋斗经历,以此激发年轻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因为有了多年自学的特殊经历,他将学习和科研中的感受、体会提炼、总结成通俗易懂的格言警句,时时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创新思维、自主能力一点一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学会治学,先要学会做人—景老师在给他的每一届刚入学的研究生上第一节课时,总是首先强调以下两点:一要尊重父母,二要学习伟人精神。也许伟人的才能我们不能学到,但是伟人所具有的那种毅力和精神气质正是做科研需要具备的。
        在中央电视台对他的专访中,主持人问景晓军,“景名人”、“景教授”、“景老师”这几重身份最喜欢哪个,他未加踌躇便答道—“景老师”。
        这一回答折射出景晓军对老师这个“本职工作”的偏爱程度。而谈到对本职工作的偏爱,我们还必须讲一个景晓军“不转身”的故事。
        2003年,景晓军发表的论文被美国某著名大学教授看中,邀请他前往该校做博士后研究。这样的机遇不是任何人都能遇到的。这是对他科研能力的充分肯定。
        光明的科研前景、优越的实验条件、丰厚的生活待遇,面对如此诱惑,对于科研工作有所追求的研究者谁能不动心呢?然而景晓军的美国之行最终没有成行。
        就在他为赴美做准备时,时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教授找上门来,希望他暂时不要出国。当时北邮正准备申报“军事通信学”二级学科,以便于今后拓展学科方向、延伸学科领域。作为一个专业类学校,北京邮电大学在我国信息通信领域名列前茅,但在军事通信领域还是一片空白。考虑到景晓军曾经在部队工作多年,对军事通信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想由他挑起学科申报的重担。这也与北邮“创新机制,培养信息通信领军人才”的战略发展需求相一致。如果能抓住这一契机,那么做出的成绩将比平时重要得多。
        景晓军刚到北邮,正是为学校做贡献时候,而他想证明自己的想法也与此不谋而合。
        一面是来之不易的研究学习机会,一面是时不我待的学科建设需要,何去何从?景晓军陷入两难。
        几乎有半个月的时间,景晓军和林校长反复地商量,进行着艰难的选择。
最终,转业后一心想为北邮做点事情的感恩之心还是占了上风。他放弃了出国机会,按照学校的安排,组织了一支精英团队,进行学科申报工作。期间虽然也有看不到希望想要放弃的时候,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经过不懈努力,2006年申报成功,北邮成为当时全国非军队院校中惟一一所申请到“军事通信学”硕士点的高校。景晓军以实际行动填补了北邮学科建设上的一个空白。

景晓军(右二)出席表彰大会

        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

        还在读研究生时,景晓军就因为在计算机方面的出色才能被湖南省多家电视台邀请去做信息处理系统。他仍然清晰地记得为某电视台做的dbase2系统获得的第一笔酬劳,虽然只有几百块钱,却让他看到了自己研究领域的广阔前景。到后来,有些大型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也是他做的。
        读博期间,景晓军的研究方向是当时属于科技前沿的模式识别、信息融合、图像处理等领域。博士后期间,他对信息通信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整体把握。在这一基础上,景晓军转业到北邮之后,依托北邮优越的行业背景和学科特色,成立了生物识别及多媒体通信实验室,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
        在一片白纸上组建团队谈何容易,景晓军刚来北邮时困难不少:缺乏科研经费;没有报考他的学生;缺乏科研设备,大部分机器只能使用其他实验室更新换代过的计算机,甚至连一间稍微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景晓军第一次体会到了落差,毕竟他曾经的博士导师是大名鼎鼎的郭桂蓉院士,而当时的科研条件和待遇水平自然与现在的白手起家是无法比拟的。
        抱怨从来都不是景晓军会有的态度。“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军人的做法,自然也是景晓军的做法。
        从实验器材的选购、设备的配置,到场地的设计、表格的领取,一系列原始工作,他都率领学生从头干起,想方设法为实验室争取条件、创造机会。同时,在专业领域,他一如既往努力进取,以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感召力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加入到他的科研团队中来。如今,这些学者已经成为实验室的科研骨干和学术支柱,为不断开拓实验室的新局面添砖加瓦。
        由于数学功底扎实、科研工作出色,转业以来,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文章40多篇,其中有20多篇进入SCI、EI检索。其中,仅2005年一年,他就有3篇文章被SCI收录、5篇文章被EI收录,成为当年北邮被SCI、EI检索论文最多的老师。另外,他还出版著作8部。这样过硬的科研、学术水平,让他来到北邮不久便经学校学术委员会评议,破格提前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年以来,景晓军率领科研团队先后负责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研项目7项,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其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残缺指纹识别系统”项目中,他提出的融合算法明显提高了比对环节的识别率,实现了实质性突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如今的生物识别及多媒体通信实验室,已经初具规模。
        作为领军人物,如何发挥团队的最大效能,也成为景晓军绕不开的问题。对此,他的答案包括两点,一是创新精神,一是合作意识。谈到创新,景晓军认为科研创新是一项艰难的活动。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有很强的实力,在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千百次的实验,找出突破点。除了要有坚强的毅力,悟性也是必要条件。而在团队的凝聚力上,景晓军认为,只有优势互补才能让团队作用得到最大发挥。作为领军人物,他以宽容和理解对团队成员给予无言的支持和帮助,以自己高深的学术造诣和淡定谦和的人格魅力使团队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起步到突破

        景晓军是学生们公认的好老师,也是同事和学生们心目中一位全能的才子和“多面手”,在科研、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展现了杰出的才能。
        在信息社会,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信息通信科研技术至关重要。以信息通信为特色的北邮,为更好地提高学校科研水平,打造北邮核心竞争力,2007年,学校下达了半年内完成“资格认证工作”的任务。这是其他学校两到三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有军人背景的景晓军勇挑重担,负责完成此项任务。认证初期基础薄弱,如何调动学校方方面面的资源,使广大教职工齐心协力按期完成此项艰巨任务成了景晓军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关键时刻,校领导给予景晓军大力协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景晓军至今仍然颇为感慨:“没有校领导,尤其是王亚杰书记的支持,此项任务根本无法完成。”十天之内,北邮党委书记王亚杰连续召开了三次全校范围内的认证动员和教育培训大会,反复强调:搞好认证工作是历史赋予北邮的神圣使命和崇高职责,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保证和基本条件。王书记对于此项工作重视程度之高、认识程度之深,是北邮校史上绝无仅有的。
        在以王亚杰书记为主的校领导的全力支持和推动下,学校专门成立了认证领导小组、认证工作组以及专项工作组,通过调动各部门的力量、整合全校资源为认证工作的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经过全校上下的艰苦努力和高效工作,2007年7月初,在专家组织的现场检查中,北京邮电大学以高分顺利通过了审查认证。景晓军以实际行动为认证工作的“有位、有为、有威”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这也是他作为转业军人对军队培养、对社会关爱的最好回报。而由于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景晓军也获得了崇高的荣誉,成为北京邮电大学建校以来第一个接受国家最高领导人接见的教师。
谈到学校领导对于各项工作的关怀和对学校建设的看法,景晓军感慨颇多。
        2007年12月,方滨兴院士到北邮任校长,他的就职演讲令景晓军教授印象深刻。方滨兴校长讲到,作为一个校长应该做好三件事情:首先,要做好科研,这是他作为教授的本职工作;第二,把学校管理好,让学校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第三,要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为学校在社会上扩大影响,争取机会。
        方校长能力很强,才华横溢、眼光独到。他思维敏捷,主意办法多,各项工作能抓到点子上。俗话说“万事当前,一事当先”,他对每个时期工作的重点和热点往往一抓就准。比如到北邮之后,经过调查研究,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了“十个归位”,使北邮的各项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
        方校长是个勤奋的人,他常常白天处理繁忙的校务工作,晚上进行科研工作至深夜。以他现在的声望和地位,完全可以坐享其成,但是他仍然在繁忙的管理事务中挤出时间来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在他看来,这是他作为一个教授和院士的本分。同样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景晓军对于方校长的学术造诣和刻苦钻研精神深感钦佩,也以方校长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方校长在北邮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于北邮的发展大有裨益,这让景晓军对于北邮的未来感到前景广阔。有王亚杰书记和方滨兴校长这样的领导作为掌舵人,让他这个在北邮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教师深感庆幸。他相信,在王书记和方校长的带领下,经过学校广大教职工的辛勤努力,北邮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从联欢者到观礼者

        2009年5月份,景晓军教授被中央组织部等四大部委授予“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荣誉称号。6月2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2009年9月中旬,景晓军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2009年10月1日,作为建国以来全军400万转业干部的20个代表之一,被邀请参加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观礼。
        这难得的殊荣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
        其实早在1984建国35周年阅兵时,景晓军也在天安门广场的人群当中,只不过当时他是走在游行队伍里,以一个联欢者的身份参与了这场盛典。为了那次参与,他们排练了两三个月。也是在那一天,游行的学生队伍中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标语。景晓军在现场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之初那种欣欣向荣的春天般的朝气。而事隔25年后,再次参加国庆阅兵,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他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强盛,亲身体验到作为一名中国公民的幸福。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他深感骄傲,因为“中国力量”的不可战胜;而作为一名现代的大学教授和科研工作者,他同样为祖国的富强而喝彩。

        结束语

        采访景晓军,是一件既有意思又让人获益匪浅的事。他会将平时的一些感悟加以提炼,概括成深入浅出的“景式格言”,时时穿插于谈话中间。想必在课上他的学生也是如此被他的知识和风趣折服。
        有关学习方面:
        “方向比努力重要,方法比内容重要。”
        “光说不练(只理论证明)是假把式,光练不说(只概念理解)是憨把式,又说又练是真把式。”
        “看球看球星,听戏听名角,学习学重点,读书读关键。”
        “都说笨鸟先飞,其实是勤奋先飞,通过勤奋才能达到先飞。”
        “英雄不讲出身。学习不分先后。”
        有关人生感悟方面:
        “向困难要能力,向挫折要财富,向过程要结果,向知识要水平。”
        “月亮总比星星大,办法总比困难多。”
        “成功需要努力,成功也需要困难。”
        “兵都是好兵,关键看你怎么带。在战略上要一视同仁,在战术上要区别对待。”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教授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思路无所适从。”
        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他用易读易记的方式告诉学生,什么是最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什么是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
        作为球迷、棋迷的景晓军教授用打乒乓球和下棋的体会和我们谈起了人生感悟。景教授说:乒乓球有多种胶皮的拍、有多种打法,象棋有多个开局、多个套路,变化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但不管怎样变,交战双方要想取得成功,最后拼的还是实力,还是基本功。所以,景晓军经常教育学生,要打牢学习、科研的基本功,学到真本事。同时,景晓军认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五种素质,即:目标、胸怀、胆识、勤奋、智力。而在我们看来,他自己的人生便是对这五种素质的最好注解。对当代年轻人而言,景晓军的经历无疑是以过人毅力成就的传奇励志故事。
        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散文家培根在论人生时说:“不容否认,一些偶然性常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例如长相漂亮、机缘凑巧、某人的死亡,以及施展才能的机会等等;但另一方面,人之命运也往往是由人自己造成的。正如古代诗人所说:‘每个人都是自身的设计师。’”
景晓军用自己的人生历程完美地诠释了培根的理论。他以自己的规划性和目的性,以坚忍不拔、积极奋进的精神,牢牢地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自如地左右着自己的人生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