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特别报道

自主创新正成为安徽加速崛起的动力和品牌

安凯汽车股份公司研制的纯电动豪华客车采用全承载专利技术制造,动力强劲,续航能力强,动力系统使用寿命长,最高时速达82.5公里,充满电后可持续行驶300公里,电池寿命长达8年,同时实现零排放

安凯汽车股份公司研制的纯电动豪华客车采用全承载专利技术制造,
动力强劲,续航能力强,动力系统使用寿命长,最高时速达82.5公里,
充满电后可持续行驶300公里,电池寿命长达8年,同时实现零排放


        2009年是极不平常的一年。 
        从年初的焦虑与不安,到年尾的喜悦与期盼,安徽人民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交上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全省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这一年,我们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前所未有。挑战,来自于年初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连锁反应,致使包括安徽一些出口主导型企业在内的企业相继出现经营困难,这一年成为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机遇,来自于科技,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再一次证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的重要论断。
        当一场百年罕见的经济危机袭来时,党和政府迅速反应,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打响了一场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保卫战。在诸多措施中,科技创新成为应对危机的根本力量。按照中央的部署,安徽省结合实际,及时出台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对省重大科技专项进行调整,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攻关项目和新兴产业化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和产业成果,如奇瑞A5油电弱混合动力轿车上市、安凯纯电动客车进入商用化阶段、讯飞畅言语音教学软件在全国部分省市推广、海螺集团纯低温余热发电智能化集散控制系统投入应用、合肥锻压研发的大型数控薄板冲压液压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马钢集团完成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新产品开发等。省科技厅等7部门还联合出台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实施意见,组织开展了凝练100项企业技术需求、服务100家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双百科技行动”,启动科技特派员、科技联络员和科技特聘员的“科技三员”服务企业工作,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102个,支持资金2530万元,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落实科技政策,引进创新人才。聚焦新兴产业,指导成立了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汽车电子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有关市成功举办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会等。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技术转移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活动近百次,签约技术合同2000余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全年完成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35.6亿元,同比增长9.6%;新认定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家,省级7家;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实施转化科技项目,全省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中产学研合作承担的占80%以上。
        如果说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还只是一时之需,那么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为此,在2009年2月,省科技厅等6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的意见,通过集聚人才、项目、资金、管理、政策等各种创新要素,全方位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09年,全省新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6家、试点企业10家,均居全国首位;新认定省级创新型企业46家、试点企业63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达114家,其中国家级18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8家,总数近1000家,列全国第九、中部第一。支持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新批设立省(重点)实验室1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0家,为历年来最多。组织开展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认定工作,首批认定17家。9个自主创新产品获国家首批认定,新认定省级重点新产品150个、高新技术产品602项。全省企业创新由近年来的“5个60%以上”上升到“5个70%以上”,即70.6%的科研机构设在企业,73%的科技活动、人员在企业,71.9%的R&D经费源于企业,75.3%的省级科技攻关项目由企业为主体承担,72%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企业已名副其实成为安徽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在科技的强力支撑下,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逆势增长,实现产值、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9.1%、24.2%,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接近3个百分点;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区内成果更亮、省内带动更强、全国影响更大,国家批复同意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安徽与江苏、浙江一同成为全国首批3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之一;安徽省两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位居中部第一位,奇瑞公司获得首次设立的“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唯一的一等奖;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同比增长60%和70%,在全国排位分别上升2位和5位,增幅居全国第二和第三位;全省新增选“两院”院士4名,新增数居全国第四位,实现了地方企业入选工程院院士零的突破;全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10家,总数近千家,新产品的增幅,高新技术企业数都居全国前列、中部首位。所有这些都为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经济总量过万亿作出了突出贡献。自主创新正在成为整个安徽发展大局中的一大特色、一面旗帜和一个品牌。
        回顾2009年科技工作,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把自主创新放到突出位置,升华为整体发展理念。突出体现在财政对自主创新投入的明显加大,现在包括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6个亿的专项资金和2个亿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全省共有8个亿资金专门用于自主创新,这在全国各省也属罕见,它还带动全省财政科技支出同比增长171%,带动全社会R&D投入同比增长20%以上。目前,合芜蚌三市的科技投入水平已接近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条件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也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正是由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热忱关怀,全省各级政府真抓实干,才有了安徽自主创新今天这样一个喜人的局面。
        总结我省自主创新发展的历程,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省里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推进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省直几十个部门共同联手进行资源整合,聚集更多的社会资源、要素力量合力推进全省自主创新。概括起来就是“五个机制”:一是示范带动机制。如从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再到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示范带动了全省区域创新发展;通过引领奇瑞、江淮等骨干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安徽汽车产业的发展。二是项目拉动机制。简单的说就是“个十百千”:通过政府投资几亿元,达到拉动社会研发投入几十亿元,实现产业投资几百亿元和产值几千亿元的目标。三是上下联动机制。通过省部(科技部)、省院(中国科学院)、省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商平台,省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合芜蚌试验区领导小组、厅市工作会商等机制,加强与国家部委、省直部门和市县的联动,形成联手推进自主创新的格局。四是政策激励机制。建立创新型企业科技专员,培养一批政策的行家里手,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一帮一”服务制度,建立省委、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的创新政策落实督查机制,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开发费所得税额抵扣等政策的落实。五是改革驱动机制。在官产学研合作方面,探索组建产业技术创新等战略联盟。在完善投融资体系方面,设立政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开展了股权质押、专利权质押贷款等试点。在科技项目管理方面,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科技攻关。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是衔接好“十二五”开局的一年,也是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试点工作要见实效的关键一年。在日前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王金山明确指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的重大部署,是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安徽崛起的重大机遇,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从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再到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这不仅仅是范围的简单扩大,外延的简单扩张,更重要的是创新理念的升华,创新内涵的提升,创新行动的加速。推进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要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围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主抓手,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安徽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正积极把握这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期,力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让思上思富思进的安徽人民实现崛起的梦想,向历史交上无怨无悔的答卷。这也是后危机时代越来越多江淮儿女的共同心愿,安徽的科技工作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一目标奋勇向前。         

责编/齐 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