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学术交流

人体的内外散热系统与中西医治疗相关疾病的差异


    李开弟,内蒙古鄂尔多斯卫校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外科工作20余年,擅长神经外科及骨科疾病的诊疗。他在多年临床积累的丰富中医治疗经验和方法基础上,融合中西医所长,研究发现了人的内外散热系统和病理性内散热机理,并对与其相关的疾病诊疗进行分析,发现疾病的本质是内脏高热散不出导致机体心脑四肢血管自保性收缩,使得机体散热器官开始病理性外散热或内散热,从而引发机体组织高热损伤或病理性增生。在相关疾病治疗中,中西医学被融合。


        细胞有冷而储能、热而产热散热的本能,人体也有保温与散热的本能。机体热时收缩内脏血管,以产生外散热;冷时便收缩四肢躯干血管,从而保温。保温时外散热减少,而必需的内散热增强。这就是受冷腹泻和“冷尿热瞌睡”的机理所在。
        因此,人在受到外冷或内饮冷食后,便激发机体四肢躯干血管收缩而保温的本能。这时,机体外散热减少,内散热增加,有液时渗液散热,缺液时辐射或渗血散热。肺脏和胃肠的粘膜血管增粗进行散热,极易诱发细菌与病毒的入侵,导致机体白细胞的自杀性攻击,进而出现感染。渗液散热过度时会致机体器官更冷,从而加剧机体保温的本能。辐射散热导致热变性,渗血散热致血液变性致炎,再加上细菌、病毒的乘机入侵,极易诱发白细胞坏死并形成高热,最终导致机体器官炎症性疾病出现。特别是肺肠的内散热性疾病,确由肺胃肠粘膜血管增粗散热过度而引发。
        针对由此引发的内散热增强性疾病,中医多给热药。如喝热水促使内脏自保性收缩完成外散热,热药也可诱发机体收缩内散热血管而增加外散热,这就阻止了内散热血管的增粗散热,疾病可迅速治愈。有时在不影响热药引发外散热的前提下,也可给部分黄琴、黄连等冷性药物。外散热后机体内部变冷与冷药的冷性,能够诱发机体白细胞的储能本能出现,而停止破坏攻击。而吞噬细胞储能本能活动的加强,就是其吞噬细菌、病毒及变性组织变异细胞能力增强的过程。低炎症治愈感染环境的出现,是快速治愈由白细胞攻击引发的急性炎症的保障,再加上各种散热治疗,效果事半而功倍。当然,机体强壮者也可使用促使内脏收缩,完成外散热的麻黄及苦凉药,激发机体细胞储能本能而储能减热,机体变冷后自会关闭病理性内散热血管,疾病治愈。
        一些因机体器官受冷而致的保温性血管收缩性疾病,如急性肺心病、中医讲的外束风寒内停寒饮症及某些肾炎、泌尿系刺激症等,病轻时给热水、热姜汤内服就可治愈,病重时便以小青龙汤、真武汤及寒疝汤等热药方内服,就可结束器官的病理性保温本能,使血管开放而疾病治愈。
        而西医在治疗病理性内散热性疾病时,却人为静脉输入高能量的糖与油脂,这些都会诱发更严重的肺胃肠粘膜血管增粗散热,使细菌、病毒持续进入,自杀性攻击的白细胞直接获能,破坏力增强,导致疾病加重。人的肺脏胃肠中有许多正常菌群,如果开放血管不关闭,其治疗过程中的任何抗菌治疗终将无效。另外,静脉冷液体的输入会诱发机体更强烈的保温本能,使得外散热系统收缩而内散热系统持续开放散热。这就是西医治疗容易使感染加重和菌群失调的原因,也是病人由肺感染散热转成腹泻散热,进而演变成胃肠出血散热,最终导致内脏更高热而心脑血管自保性收缩,造成昏迷或多睡性深大呼吸散热与心脏停跳死亡的症结。
        比如老人卧床,活动时的外散热停止,但机体的产热散热仍在进行,外散热减弱促使肺肠内散热增强。中医给热药、补药诱发外散热,使机体关闭内散热,并对病人限食、忌口,效果很好;而西医静脉补冷液、补高能却会诱发内散热血管增粗散热,使病人迅速死亡。
        针对机体细胞过度储能性疾病,西医静脉供能是有效的。但在机体整体细胞产热散热性疾病的治疗中,西医静脉供能却是灾难性的,而中医给冷性的滋阴药及苦凉药诱发机体细胞储能减热,就能有效治疗此类疾病。
        在对人的内外散热系统及与相关疾病诊疗关系的研究过程中,中医的科学性与正确性被确立,而西医从理论到治疗存在的错误也已被揭示和证实,纠正主流西医学可治疗一切疾病的观念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