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特别报道

聚焦能源问题 建言科学发展


        能源发展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如何实现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是我国能源界面临的严峻挑战。11月18日~19日,首届“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局能源论坛”在北京召开。
        首届“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局能源论坛”联合国家相关部委、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主要能源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探讨、全面解读我国的能源现状、技术发展和改革情况,集百家智慧,为我国的能源发展建言献策。国家有关部委领导,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相关学部院士以及相关领域地方领导,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相关企业的负责人等约300人出席了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在开幕辞中表示,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能源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能源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动力支撑。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能源仍然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所以这次论坛旨在充分发挥广大院士和专家的智慧,围绕能源领域发展的前沿问题建言献策,为推进我国能源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作出应有的贡献。
        徐匡迪院士说,中国必须依靠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来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增长。科技创新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历史命题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来完成,希望论坛能为中国能源科技的发展作出贡献。
        大会主席杜祥琬院士表达了对清洁高效利用能源、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期望与建议。“无论对气候变化问题有多少争议,‘科学、绿色、低碳’都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杜祥琬指出,我国要兑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需做好三件事。这三件事包括:一靠节能、提效,降低能耗强度。二是发展非化石能源,包括核电和可再生能源。三是靠化石能源洁净化。做好这“三件事”除了确保我国已作出的主动承诺的兑现外,还可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估计峰值在90亿吨每年,然后逐步下降,在2050年回落到70亿吨每年以下的水平。”
        倪维斗院士表示,煤化工和煤发电肯定要承担起减排二氧化碳的重任。对煤炭在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的利用都需要精细的分析,各种发电方式如何选择,需要整体的规划和战略布局,寻求最佳的能源利用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代表中国工程院“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咨询研究煤炭课题组发言。他提出,通过对资源储量、安全高效、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约束条件下的产能分析,建议适宜我国2030年~2050年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产能规模不宜超过38 亿吨。谢和平同时呼吁:今后我国煤炭生产不能再走简单被动的“要多少、产多少”的市场需求式发展老路。
        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吴贵辉说,在当前和“十二五”期间,为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大力节约能源。第二,增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第三,优化能源结构。第四,高度重视农村、民族地区能源问题。第五,加快能源自主创新。第六,扩大能源国际合作。第七,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抓好煤矿安全生产,高度重视核电安全;加强对油气生产环节和油气管道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第八,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尽快出台能源法,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修订煤炭法,制定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等。
        论坛学术委员会专家表示,论坛的召开,在政府部门、能源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专家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并将促进我国能源领域的学术交流,能源论坛今后将定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