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名人专访

格微翻译 国际领先

张桂平张桂平


        机器翻译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被称为21世纪世界十大难题之一。
        年轻、富有朝气的张桂平,早在1990年在东北大学攻读博士时,就有幸成为“万国语言计算机自动翻译”项目组最年轻的中国成员,赴日参加该项目的国际合作。这个项目是日本于1988年发起,由中、印、日、马、泰五国该领域的一流人才组成的上千人的研究队伍,致力于开发计算机自动语言翻译平台,历时8年,耗资60亿日元,但最终是有花无果。

        科学无国界

        张桂平是一个勇于向尖端科学挑战、向自我挑战的人,这次失败使她坚定了一定要解决这一难题的信念。用她的话说:“别人没办到的,中国人应该去办到,在日本不行,我就回国干。”告别了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的丈夫,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回到祖国,回到了母校——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在学校,仅仅靠5万元的启动经费、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办公室、2台486计算机和5名在读的三年级大学生,成立了一个“人机智能研究室”,开始了她的创业生涯。当时她的工资只有486元。她不计得失,只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张桂平的生活里没有家和实验室之分,没有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之分,实验室就是家,家就是实验室,只要是她能支配的时间就是工作时间。她信心百倍地开始了回国创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首先,张桂平提出了汉语文本分析的“语言成分分析法”,摆脱了用西方语言学研究汉语的框框;在多文种信息处理领域,提出基于智能识别技术的“动态编码”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多文种编码冲突和互不兼容这一“瓶颈”问题。经过一年多的辛勤耕耘,“多文种处理平台”这一开发应用成果问世了。她称之为“环球使者”,她坚信总有一天它会像小天使一样飞向全球,总有一天它会成为中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使者访问世界各地。1997年,由两位中科院院士和该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环球使者”首次提出的面向目标的“动态编码”方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代表世界多文种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张桂平在工作张桂平在工作


        将知识变成力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天播下的种子在秋天里成熟了,“人机智能研究室”也变成了“研究中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显示出了自己的实力。凡是相关的国际会议上都有他们的声音代表中国发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国防高科技预研项目、国家首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省优秀科研人才基金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承接不断。然而张桂平并不满足这种“成果式”的研究。否定自我是要付出勇气的,这同样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年张桂平从研究生到博士生,乃至到日本参加国际合作项目,一直把追求知识的拥有量当做目的。但她渐渐开始否定自己。她从国外知识分子身上发现他们急于输出知识的聪明,发现自己的浪费,也发现国内知识分子的局限。她主张最好的论文就是推向市场的成功的产品。“研究中心”之所以能迅速推出产品,关键是她在最初就把基点定在面向实用和产业化上。1997年3月,“环球使者”1.0版本被正式推向市场。这张多文种软件王牌刚一出手便引起了国内外极大关注。世界最著名的软件公司飞抵沈阳,商谈技术转让与合作事宜;日本、新加坡等研究机构也多次发函邀请张桂平……“环球使者”系列软件在国内外上百家用户中反响良好:它以智能识别、动态编码、全方位兼容等独特的技术优势被选定为中国工程信息网的多文种处理系统;在不少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的信息网络交流和学校的外语教学中,它也发挥了重大作用。难怪许多用户说,“环球使者”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为国内外信息产业的接轨铺平了道路。几年来,它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量,而且相继推出六代产品,取得了在全国同类软件产品销售排行榜中名列第四的成绩。该产品曾被推荐为“国家发明奖”,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国防科技一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张桂平基于十余年在机器翻译领域积累的技术与经验,建设了现代化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基地,组建了近500人的翻译团队,成功承接了国家创新工程“百万专利翻译工程项目”,该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资金支持,这也正是她在机器翻译领域经过20年的执着探索而取得的成果。在机器翻译领域,她走过了自动翻译—词典翻译—辅助阅读—辅助翻译—翻译工作室的研发历程;在对机器翻译发展艰难历程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用户模型为核心的知识管理与机器翻译技术融合的新思想,实现了技术攻关到需求服务,语言分析到信息转换,数据驱动到知识管理,难点切入到全过程服务的人机协同翻译。2008年7月该成果通过了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在京组织的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在利用知识管理技术实现人机双向协同翻译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平台主要包括:协同翻译系统、协同质检系统、协同校对系统、知识管理系统、任务管理系统和系列工具包,基于领域本体建立的大规模知识库包括双语术语2600万、双语句对900万等多种关联的动态开放资源;在创建用户状态模型和用户行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管理和机器翻译技术的融合,使各系统能够动态获取和共享翻译过程中的知识,并通过系统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的协同工作,实现了全过程中知识的有效循环和共同增益,从而确保了用户(翻译人员)和系统的优势得到最大化发挥。在大规模科技资料(如2亿汉字的百万专利)翻译工程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在500用户协同工作,错误率不超过1.5‰(国家翻译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平均翻译效率提高2至4倍,展示了机器翻译走向实用的广阔前景,开创了人机合一翻译的新方向。
        勇者的脚步不甘停息,也不会退缩;智者的目光,锐利而深远。几年来格微软件公司在企业规模建设、技术创新、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如何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探索出独特的运营机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效益。随着“格微软件”知名度的提升,张桂平的目光又转向了国际市场,因为国际化是她的重要战略之一。她积极与国外知名大学和企业进行学术交流,目前已同日本东芝、东京软件、富士通、CORE、KIC等多家公司进行了软件工程项目合作。
        随着我国IT产业的迅速发展,要求软件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快速接轨。张桂平创办的北方软件学院,按照市场的需求,大力开展复合型、实用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率先实行了教育的产业化,为推进市场化进程,探索出了最短的教育途径。北方软件学院实行全面的教学创新与改革,强调老师的“传道”(经验)“授业”(事业)“解惑”(社会和未来),而不是念课本教训人。在专业课的教学上,强调教师教学中的知识层次性教学、层次性应用、案例化教学,始终都能让学生边学边用,得到实际的锻炼。北方软件学院首开创业教育课程,聘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公司总裁、技术主管、政府高级官员开辟专家论坛,在职业设计、创业素质、企业创新等方面进行精彩论述。北方软件学院创建后飞速发展,由建校初期的“3+1”模式逐渐发展成专科、本科、专升本、嫁接式等专业模式,在校生规模也从61人增加到近1500人。该校毕业生纷纷走进日本NTT、富士通、大宇宙、明基、华信、海信、联想、东软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就业率及就业企业质量超过了国内重点大学。


格微获奖证书格微获奖证书


        保护数字化“国土”

        张桂平认为,数字化资源是开放的,无边无界。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这些无形资产却是未来竞争的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数字化地球上我们的“版图”是否明晰,不仅是一个“产权”问题,而且是“主权”问题。数字化资源是我们未来竞争的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我们进行自主创新的“土壤”,涉及国家安全。目前的现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垄断、主导着这些资源。我国在实施自主创新这一国策时,应该首先意识到这些无形资产的存在,画出数字化地球中我们的“版图”,保护好蕴藏着巨大财富的虚拟世界中自己的家园。
        于是近年来她又投身于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完成了面向国防工业的知识工程管理(KEM)平台的示范性建设任务。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嵌入式技术,创新性地研制开发了“硬件+软件+资源”的知识Robot智能型服务组件,打破了软件、硬件和资源间的独立性,在原有软硬件应用模式的基础上赋予计算机相应的资源(或知识)以及一定的智能(个性化的工具包),实现了平台级软件产品“即插即用”的部署模式。这项研究促进了企业对资源和经验的整合和积累,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了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有关标准和规范的形成。
        2006年,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张桂平向温家宝总理亲手递交了“保护数字‘国土’”的建议。她建议国家应尽快进行加强数字化资源保护的立法调研;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制定相关规范,加强国家投入和支持力度。国内的部门和企业应保护、整合、开发好数字化“国土”,避免人力物力分散,避免重复建设,在自主创新的源头实现资源的深度挖掘、快速处理、充分共享、高效利用。对于这些“国土”资源,任何部门或企业没有权力只为经济利益而把它“廉价”卖掉,更不能在无意识状态中无偿被国外掠夺。此项提案得到了国家媒体的广泛关注。
        张桂平既当教授也做老板,努力做事更认真做人。她以其不随波逐流又能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用几年来的创业历程向世人展示了一位勇者的坚韧不拔,一位智者的高瞻远瞩,一位女性所特有的谦而不卑、信而不傲的品格。

简介:
    张桂平,女,博士,教授。现任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人机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北方软件学院院长、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主要致力于自然语言处理、人机智能接口和知识工程管理方面的研究。曾作为A类成员参加了中、日、印、马、泰多国语机器翻译项目,获得电子工业部突出贡献奖;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防预研、国防基础科研、国家航空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省市重大攻关课题等40余项。
    主要社会兼职有: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市政协常委,全国第九届青联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常务理事,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会理事,任沈阳市侨联 副主席,辽宁省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中国科技精品文库》编委等社会职务。
    曾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软件行业杰出青年优秀奖、电子工业部突出贡献奖、辽宁省青年科技一等奖、沈阳市科技振兴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新侨成功创业人士、辽宁省十大女杰、辽宁省十大杰出青年、辽宁省归侨侨眷十佳先进人物、辽宁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辽宁省优秀专家、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