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名人专访

科技成就梦想 创新打造品牌

题记:

    品牌的塑造靠品质,品质的提升靠技术,技术的创新靠人才,人才的凝聚靠文化。

徐冠巨委员接受CCTV采访徐冠巨委员接受CCTV采访


        他,是一个奇迹。
        他以顽强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他用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带领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传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冠巨。

        科技之痛触发科技创造

        记者:传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有目共睹,那么,传化是在什么背景下创建的?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的?
        徐冠巨:1986年,由于我患上了溶血性贫血,使得家里欠了2万多元,每天都有登门讨债的人,继续增加的药费更无法支付。在生存的压力下,父亲在和我商量之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通过创办企业摆脱家庭的经济困境,也为我继续治病筹集资金。但那时的背景是,国家刚刚开始允许个人开办商店,个人开办企业,可以说是“敢为天下先”的举动。于是,2000元借款,一只大缸,几口铁锅,一个“星期天工程师”,组成了宁围宁新合作净洗剂厂最初始的资源元素。当时第一锅液体皂,销售额15元,净利3元。到了1987年,销售额就跃升至33万元,获利3万余元。至此,我们家开始走出绝境,身患重病的我也开始乐观起来。
        每个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而每个时期所遇到的困难都不同,但有一件事情让我们记忆犹新。传化是以生产液体皂开始创业的,尽管液体皂的生产工艺相对简单,但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无奈当时我们自己没有技术,只能花钱请“星期天工程师”。如果那位师傅不来,就得停产。父亲和我一心想把技术学下来,然而我们学会了如何配比原料、如何加温、如何控制工艺,但始终没有掌握最后一道工艺——没有办法使那稀薄的液体变得粘稠。每次师傅在最后环节总是十分神秘,偷偷地将一包白色粉末倒入液体皂,师傅对这个“白色粉末”讳莫如深,视为“绝活”,秘而不言。
        事实上,一个星期天生产的液体皂是远远不够一个星期去销售的。技术受制于人是阻碍着宁围宁新合作净洗剂厂发展的最大障碍,父亲发誓要揭开这个秘密。专业人士称需要2000元的“咨询费”,才可说出这个秘密。尽管2000元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父亲还是咬牙答应了。当对方从牙缝里蹦出那个“盐”字的时候,父亲当场差点晕过去。原来那“星期天工程师”怀里揣着的,他日日想探究的,花了2000元换来的,竟然就是这寻常之物啊!回到家中,父亲第一次粗声粗气地对我吼道:读书都学了些什么,看看,2000块换来的竟是一个“盐”字。
        这件事让我们真正深刻地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也因此引发了传化科技创造的动力。为了研究一种去除油污的洗涤剂,我们全力以赴投入其中。经过近两年、上千次的实验,终于研制出“901特效去油灵”。1990年,这个可以直接与染料一道进行布匹染色、省去前道工序、极大地降低纺织印染企业生产成本的新产品一经面世,在中国印染企业就刮起了“901”经久不衰的风潮。几年间,该产品连续获得了国家级新产品、国家火炬高新技术产品优秀奖、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11项荣誉。即使到今天,这个风潮仍然在持续。当然,今天的“901”在15年间,已经经过了上百次的技术和工艺改良,现在已经是第五代产品了。
        “901”的诞生使传化具有了真正意义的当家产品。企业销售收入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从300多万元到2000多万元用了3年的时间。一个科技创新的传化同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在传化发展的过程中,技术瓶颈从一开始就激发了我们破解的决心,也坚定了我们走科技创新的企业发展之路的信念。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新技术才能够发展传化、壮大传化。


全国政协委员徐冠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徐冠巨委员答中外记者提问


        创新是企业发展之道

        记者: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传化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创新?
        徐冠巨:首先是产业创新。2000年,传化以化工为基石,开始了多元化产业创新之路。同年,传化进入农业产业。尽管这在当时的高层引起了强烈的激荡,但最终没有动摇我们的信心。我给出的理由是:中国农民不富,中国难以进入现代化;既然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就一定大有可为。当然,还有政府寄予厚望的“点将”,还有对土地对农民解不开的“情结”,以及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责任感。以创新思维和创新服务理念为动力,按照工业化和产业化方式,积极探索农业新技术和农业发展新模式,以达到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同时推动园区自身发展。经过不懈的探索,传化农业园创造了园区高科技农业产业化的模式。
        强烈的自主创新精神造就了传化的高科技农业,也激励着传化向其他产业拓展。2002年,传化进军物流产业。一个投资3亿元,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集交易中心、信息中心、运输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转运中心及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物流平台正式运营。这又是一个创新型平台的典范。先进物流理念的导入、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独到的营销模式、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对于物流资源的非凡整合能力,使得传化物流基地短短的3年间成为领航长三角的“航母”,并成为企业迅速成长的利润亮点。经过5年的探索,传化公路港物流创造性地扮演了“物流平台整合运营商”的角色,搭建了高效的物流运营平台,建立了物流企业资源聚集区,赋予了公路运输板块高效低耗、集成化、信息化管理的时代特征,从而在海港、航空港之后,以全新的“公路港”物流模式,拉伸了公路物流短板,完成了现代物流集海、陆、空于一体的完整体系构建,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何黎明誉为“中国最有价值的模式创新”。目前,传化已经在杭州、成都、苏州建设了物流港,并计划未来在全国将其物流港项目扩大到10个。如果该目标实现,传化将形成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掌握数以百万计的运输车辆和数以万计的物流企业,物流产值也将达到数百亿元,与化工主业持平。正如何黎明先生所言:“中国物流行业最具价值的创新,是行业真正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而这种多元化的构架归功于产业的创新。
        其次是观念、管理等方面创新,以及社会化与激励机制的支撑组成了一个创新体系。伴随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及至产业创新,作为民营企业的传化最关键的创新在于观念的创新。这是一切创新的源头。
        传化是较早打破家族化的企业:一是率先实现了用人的社会化;二是较早地实现了管理的社会化,建立了绝大多数非家族成员组成的企业决策机构——管委会;三是资本社会化,除去控股传化股份、新安化工股份外,还以投资参股、吸纳社会股份等形式,使得资本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概括起来,传化的观念创新体现了如下几个特征:一是个体价值到群体价值的转化;二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三是寻求一种企业员工与员工、企业与投资者、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国家的协同与和谐;四是从物质财富到精神、文化财富的提升。
        从制度层面来说,管理创新也是传化孜孜以求的。从人情管理到制度管理再到专业化管理,达到管理的人本化、系统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在传化管理创新的进程中,信息化带来了管理的快捷、透明、规范和资源共享,不仅仅因为它给企业带来了“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的声誉,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成为了一种参与市场营销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比如物流产业的商业创新模式,信息化建设成为一种看得见、算得出的效率与效益,也成为传化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助推器。

        科技创新铸就传化品牌

        记者:您如何看待科技创新与品牌的关系?传化集团又是如何打造“传化”这一中国知名品牌的? 
        徐冠巨:2008年6月2日,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理人周刊联合主办的2008年(第六届)中国品牌高峰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揭晓了2008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传化”以70.19亿的品牌价值,位居排行榜第 97 位,继续位居中国品牌100强之列。同比2007年,品牌价值增长7.4亿。
        市场竞争就是品牌竞争。随着产品同质化趋势的加剧,没有品牌效应的企业,其产品获利空间将越来越小;在与国际知名品牌同台竞技中,民营企业遭遇着品牌弱势的挑战。而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年累月倾注心血,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和创新。
        思想有多远,脚步就能走多远。今天,在“传化”这个具有中国意义的强势品牌的背后,发现的恰恰是一部不断以创新为原动力锻造自主品牌的历史。
        创业初期,我们花2000元钱买到的生产液体皂的“核心技术”就是一勺盐。这个让人辛酸的事实,使得传化人比其他创业者更早更切肤地体会到,科技与科技创新就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命脉。我们牢牢把握住了这个命脉。1990年,我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经过无数实验居然研制出用于印染脱油的“901”,这个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的印染助剂,结束了中国印染业长期进口脱油灵的历史。而传化依凭这个产品掘到了第一桶金。核心技术搭建了一个现代化工业企业的雏型。而传化的品牌正是靠“901”打响了。核心技术带来的巨大成功,更加坚定了传化走科技创新的企业发展之路。其后,传化更加清楚地发现科技创新是企业做强做大、品牌日隆的传化发展主线。
        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哪里来?自主研发与合作。传化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等多家科研院所和国外著名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建起了“博士后工作站”,以求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更精更专。由此铸就了今天的传化品牌。
        记者:对于“民族自主创新”,您是怎样理解的?针对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您有何建议?
        徐冠巨: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越来越显著。但当前随着资源环境要素制约与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广大民企正面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压力。一方面,原料成本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环保支付迅速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急剧上升;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售后服务能力相对较低的现实还未根本改变,大量出口产品随时面临技术与贸易双重壁垒的威胁。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正凸显为发展的瓶颈,亟需加以系统审视:第一,思维创新能力亟待培育。第二,制度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第三,创新的办法亟需突破。第四,创新的保障亟需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