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技园区

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巡礼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国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上世纪80年代,在全球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引导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1988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旨在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性计划——火炬计划。20年来,火炬计划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精神,不断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0年来,火炬计划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逐步建立起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环境、运行机制和体制,在提升区域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培育了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创业文化和创新意识,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火炬引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方向

        “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是市场经济的法治原则,这样一个原则对于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端之地、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正是依据这一原则制定了我国第一部高新区地方法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
        除了第一部高新区条例外,中关村科技园区还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全国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自然人与外商合资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个实行“一站式”办公的政府管理模式……中关村科技园区发挥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在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机制环境中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在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法制建设、工商登记注册、经济统计、投融资、信用、知识产权、股权激励、中介服务、人才培养和引进、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工作。
        不仅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天津、西安、南京等高新区在地方立法、人事制度、投融资制度、知识产权制度、信用体系制度等方面率先进行了改革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火炬催生中国特色创新创业文化

        作为改革开放的探索者、实践者,20年来,火炬计划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为使命,通过高新区、孵化器、创新基金等各种政策工具,不断倡导“创新创业,富民强国”的火炬文化,成为我国创新创业文化的一面旗帜。
2005年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口        

        在火炬的大旗下,宽容失败、鼓励创新、崇尚知识、崇尚竞争、崇尚创新创业的精神已然开始形成。
坚持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关村创新文化。从早期的“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四自原则,到按照“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的市场经济法治原则制定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从“科技创造财富”到率先提出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以及“自主创新、产业报国”,形成“科学民主、与时俱进”的中关村理念,“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的中关村精神,“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中关村创新创业氛围。
        创新创业的文化是在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产业化环境、整体形象和规章制度是创新创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企业家精神则是这种文化的核心内容。
        另一方面,火炬事业形成的创新创业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面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否定,继承和发扬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推动人们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而火炬计划的实施,则对传统的观念给予了极大的冲击,科技企业家们终于以不可阻挡的气势跃上了中国的经济舞台,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火炬创新科技产业化组织与管理

        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火炬计划促进科技与经济要素在发展中互动,在创新中结合,在创业中集聚,为加速发展新兴科技产业、推动技术创新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产业化道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火炬计划实施以来,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组织体系:1987年诞生了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988年正式设立了第一家国家高新区,1992年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995年建立了第一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995年成立了第一家火炬计划软件基地,2001年建立了第一家大学科技园。
        在火炬计划的指引下,各地高新区大胆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创新运行机制,园区发展的创新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国家高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在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建立了“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据统计,国家高新区管理机构规模只相当于一般行政区的1/4~1/5,工作人员只有行政区的1/8~1/10。北京、天津、上海等国家高新区在地方立法、人事制度、投融资制度、知识产权制度、信用体系制度等方面率先进行了改革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火炬拉动地方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20年来,火炬计划在抚育科技中小企业成长,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体制和机制方面已初见成效,为推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蓄了力量,发挥了聚集、引领和辐射作用。
2007年国家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7574.5亿元,以约万分之三的国土面积,产出了全国7.1%的GDP(246619亿元);高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工业增加值7亿元,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高新区人均工业产值为62.57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23倍。
        从1992年到2007年,54个国家高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长率达到44%。其中,营业总收入从231亿元增长到54925.2亿元,上缴税收从9.9亿元增长到2614.1亿元,出口创汇从4.1亿美元增长到1728.1亿美元。北京、武汉、南京、长春、西安、吉林、长沙、合肥等27个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20%,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火炬完善不同创新环节政策体系

        20年来,火炬计划通过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新基金资助、创业投资参股以及资本市场联合支持等方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和运行体系,一个围绕技术企业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整个创新链的政策布局已经初步形成。
        例如,高新区基本建设贷款贴息政策,以一个多亿的资金,吸引了一百多亿的银行贷款支持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9年来吸引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400亿元,择优支持了11980个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产业化项目。在我国现有的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20%以上的公司承担过火炬计划和创新基金项目。

        火炬扩充高新技术产业人员队伍

        20年来,众多科技人员、创业者、企业家纷纷汇集在火炬计划的旗帜下,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科技产业队伍。到2007年底,仅国家高新区就聚集了博士2.9万余名、硕士21.6万余名,并吸引了2.8万名留学回国人员,区内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120.3万人,整个高新区企业的就业人员达650.2万人。火炬计划还先后推动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以及软件、集成电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专业孵化器的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和造就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企业家。

万钢部长(右四)视察西安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