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热点聚焦

12人摘取2008年诺贝尔奖


        从2008年10月6日开始,2008年诺贝尔奖各个奖项的获得者陆续公布。依照传统,颁奖仪式将在12月10日举行。和平奖颁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今年的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2008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10月6日17时30分,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首先揭晓,来自德国和法国的3名科学家分享了此殊荣,他们分别是: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德国人,出生于1936年,36岁担任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病毒学教授,并开始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等病毒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他用了十多年时间终于发现某些类型的HPV就是宫颈癌的病原体,这一发现为开发出宫颈癌疫苗打下了基础。豪森现任职于德国癌症研究中心。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法国人,出生于1947年,自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一直在法国巴斯德研究中心工作。巴尔·西诺西是近年来少有的诺贝尔科学奖女性获得者之一,以研究艾滋病病毒而闻名,是1983年发现艾滋病病毒的论文作者之一。巴尔·西诺西已与其他一些科学家合作发表了200多篇论文。
        吕克·蒙塔尼
        法国人,出生于1932年,也是艾滋病病毒发现者之一。蒙塔尼的父亲是会计师,闲暇时喜欢在家里地下室做科学实验。受父亲影响,蒙塔尼从小便对科学感兴趣,由于他祖父长期受结肠癌困扰,所以后来他决定投身医学。蒙塔尼现任职于世界艾滋病研究与防治基金会,主要致力于寻找艾滋病疫苗和疗法。

        2008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获得者

        10月7日17时45分,物理学奖得主名单公布,3名日本裔科学家成为最终的胜者,他们分别是:
        南部阳一郎
        日本人,现年87岁,曾就读于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物理系并获博士学位,后加入美国籍,目前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授。他在自发对称性破缺研究领域作出了开创性工作,提出了著名的南部—戈德斯通定理,首先将凝聚态物理方法运用于粒子物理理论,并因此获得过沃尔夫奖等学术大奖。
        小林诚
        日本人,1944年出生,他长期致力于基本粒子理论研究,现为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名誉教授。现年68岁的益川敏英则专攻量子场论,现任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和京都产业大学教授。
        益川敏英
        日本人,他和小林诚的名字总是一起出现在日本国内外物理学领域各项大奖的获奖名单中,他们曾获得2007年“欧洲物理学会高能与粒子物理学奖”等诸多奖项。他们曾提出著名的“小林-益川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作出的有关预言逐渐被实验证实,这一理论也得到全球基本粒子物理学家的普遍认可。

        2008年诺贝尔奖化学奖获得者

        10月8日17时45分,诺贝尔奖化学奖名单公布,3名科学家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分享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其中华裔化学家钱永健引人注目。
        钱永健
        华裔化学家,1952年出生于纽约,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生物化学及化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医学院院士,2004年沃尔夫奖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主要贡献在于利用水母发出绿光的化学物来追查实验室内进行的生物反应,并发明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
        下村修
        现年80岁,出生于日本京都府,1960年获得名古屋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波士顿大学和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所工作。他1962年从一种水母中发现了荧光蛋白,被誉为生物发光研究第一人。
        马丁·查尔菲
        现年61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他获奖的主要贡献在于向人们展示了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发光的遗传标签的作用,这一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理学和医学等领域。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说,这种蛋白已经成为同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2008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获得者

        10月13日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以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说,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2008年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芬兰前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以表彰其30多年来致力于解决全球国际冲突做出的重要贡献。而来自法国新预言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勒·克莱齐奥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他的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

        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每年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一项经济科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奖。
        在诺贝尔奖历史上,共有6名华裔科学家曾获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钱永健成为第7个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