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故事

城市建设与社会责任



题记:
    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是一条很重要的科学道德;
    在成绩与荣誉面前,要保持冷静,要敢于客观地找问题、挑毛病;
    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道德、一种社会责任。
                                                     ——周干峙

    近日,记者走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家周干峙先生。在谈起城市建设与社会责任时,周先生说:“温家宝总理在出席‘200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开幕式发表讲话时指出,企业家要有道德,并希望每个企业家、每个企业身上都流着道德的血液。我觉得企业和企业家应该要有道德,各行各业都要讲道德,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筑亦是如此,要讲从业之道,为业之德。”

 

 
建筑和城市建筑

        记者:我们每天身处建筑和城市建筑之中,却不知道其真正涵义是什么?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周干峙:建筑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专业化、综合性强的学科。建筑活动很古老,和我们的文明发展一样,可以说人类有了文明生活就有了建筑。顾名思义,建筑就是造房子,后来房子有了要有村子,村子有了要建城市。建筑跟其他文明发展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变化、提高,到现在为止,已成为一门较大的综合性学科。钱学森先生曾把科学大致分为十个大门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建筑就是其中之一。也有人把建筑科学称之为城市科学。每一门学科有它自己的哲学基础和思想规律。为什么把建筑科学单独划分出来,我觉得重要的有两条,因为建筑科学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不像其他工程技术,一是它既包括了技术,又包括了艺术;二是既有精深的专业,又有广泛的综合。
        建筑科学按照工程院和科学院的学科分支,分为三大分支: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学。目前,我们对这个学科的认识更为深刻、宽广。实际上最早的建筑没有分那么细。古代盖高档的房子,很明显,都是文人雅士、权威高人的需要,古代建筑就是在当时的文明思想指导下营造的。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分工细化以后,就分出各个门类。
        历史上的发展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开始由粗到细,后来由细到粗,认识不断提高。这不光是建筑科学,也是科学技术一个带有共同性的规律。
        记者:怎样才能学好建筑和城市建筑专业?
        周干峙:这个问题也需要从怎么认识建筑科学来着手,现在的建筑科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传统的、比较狭窄的思想下面发展出比较宽广的思想,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是朝大建筑科学或者是更加综合的建筑科学方向发展。因为近代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初有一个普遍的、重要的突破,就是由分工越来越细,改变到光细不行,还要有更多的综合。学科的思想,要由还原论,提高到系统论。
我们科学界有三大重要的基本思想(即“三论”),就是指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三论”说明我们认识事物要从系统的角度、信息的传承和控制的特点来看,这些都是不能孤立的。实际上,现在来看我们要认识一个学科,认识世界,既要越分越细,还要能归拢到一块来看。我们的建筑科学也是在这个大的规律下发展的。
        建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既要有科学的认知,又要有艺术的思维。作为一个建筑学家,作为一个城市规划设计方面的专家,光讲工程技术不行,光讲艺术也不行,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而要想把这两个方面恰如其分地融合起来,还必须具备三方面的能力:第一,要具有能吸收较宽知识面的认知能力;第二,要有综合融贯的研究能力性;第三,要既全面,又有较强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些能力也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
勤俭节约是社会责任

        记者:从当前我国城市的发展来看,您认为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周干峙:城市规划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国为民。所以,首先要用科学发展观,编制符合国家政策、符合和谐社会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以及各层次、各专业的规划。争取近期可达到,长远可实现的下列十大目标:(1)发展方向对路;(2)总体结构合理;(3)建设目标适度;(4)用地布局适当;(5)生活环境宜人;(6)设施配套齐全;(7)景观形象得体;(8)生态环境健康;(9)采用技术先进;(10)工程经济合理。目前需要突出讲的,我认为是要建设稳定、持续、经济合理造福全民的城市。现在,首先要讲经济合理。因为我国城市建设存在很大浪费,花了不少冤枉钱。比如,在地质条件不好的地方建房;开发区、大学城大量占地;到处建商务区;大小城市都修很多大马路,不少县城都修了80米宽的马路。不少重点工程重点浪费。现在还有一个怪现象:从城市规划到大型建筑项目设计盲目迷信外国人,认为中国人保守落后。其实,我们现在做的许多事情外国人也没做过,大家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还有的项目,浪费无所谓,节约却很难。
        上世纪50年代有个口号,叫做“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我认为有重提这个口号的必要,现在很多事故都是工程质量差引发的。
        还有,借着旧城改造的名义,大拆大建。至今,国外对拆迁是很慎重的,一般,都不再搞大拆大建。他们说,修修能用的为什么要拆?而且,他们很注意保护有50年以至100年以上历史的房子。可北京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很多质量不错的房子都要拆了,说是节约用地,但是把可用的建筑变成垃圾,资源浪费太大,我们的社会财富还没有富裕到这个程度。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交通拥挤问题、城市风貌破坏问题,都是非常严重的。
        我曾经把城市建设中的浪费现象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决策失误;二是重复建设;三是规划不当;四是设计有误;五是工程质量差;六是大拆大建。最大的浪费是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实际上,其他浪费现象也都与决策有关。
        例如,工程立项的决策,工程该不该上,要多大规模,不仅要考虑需求和有没有经济技术条件,还要考虑建成后的运营、维护问题。一些地方花巨资建了机场,但每年都是赔本经营。南方有个机场一年要贴数千万元,几次招标,至今国内外无人敢接这个“烫手山芋”。某市新建一个博物馆,能耗大,经营成本高,一年也要政府补贴几千万元。
        我认为,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道德、一种社会责任。中央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等决策是非常正确的,政府要带头自己节约,倡导节约。
中国城市建设的未来
        记者:现在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将来整个社会的结构变化是不是还要朝着城镇化方向发展?
        周干峙:这是全世界历史的规律。但城镇化并不等于所有人都要生活在城市,因为我们的农业不可能消除,还有一部分要靠大地生产出农业产品。我们理解的城市化,不完全是人口都到城市里面来住,是有一定比例的人在城市里面住,还有一定的比例在农村住。但在农村住不等于是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将来的农村也可以具有城市同样的现代化设备和条件,甚至于可能农村环境还更好一点。在中国现有的情况下,适当比例、一定比例的人口要转到城市里来,这是必然的,科学的,合理的。
        现在有40%的人在城市里,这是中国人口很快要到15亿的情况下的城市化率。按照世界的发展规律,有的国家是70~80%,有的国家是40~60%。我认为大体上2020~2025年达到60%多一点较为合适。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前景仍然是任重道远。还有建筑事业也是大有可为的。虽然困难很大、矛盾很多,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都不少,但城市化这个方向是肯定的,我对此持乐观态度。
        记者:您怎样看待中国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
        周干峙:现代建筑和城市发展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历史时期。中国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的大国,我们要向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崇高的理想方向发展,我们的建筑工程、城市建设都面临着人类史无前例的机遇。我们远远不是建多少房子的概念,更需要把城乡规划好、建设好。我们现在每年进行的工程规模之大也是人类历史上所没有的。全国有666个城市、两万多个镇、三百几十万个村庄,每年都是多少万亿的投入,这么大的工作量,而且面临着非常复杂的一些问题。光做这个,不做那个不行;做好了这个,做不好那个也不行,都要协调。这是史无前例的变化。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历史经验。最近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成功规划,使我们有了一些新的经验,这些经验的取得也是不容易的。
        总之,我们应该冷静地面对历史和未来,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努力提高专业水平、行业水平,创造各种条件培育城市建设的第三个春天。第一个春天,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放初期的,那个是重点建设。第二个春天是改革开放,展开了大规模的城镇建设。第三个春天,就是要普遍地把城乡环境提高。要提高素质,既要有现代化的设施,又要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化的各种条件,还要有经济合理的各种方案。
        记者:这么多年下来,您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有何感受?
        周干峙:总的来讲,我们赶上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好机遇。这个行业,按我的亲身感受来说,首先感觉很可爱,很可干,很可闯,也就是说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大概没有一个行业,像这个行业那样那么广泛地深入我们国家的经济活动,也没有一个行业像这个行业那样能够深远地涉及到子孙后代,也没有一个行业像这个行业这样有那么多的复杂要求。如果方方面面都要得到充分的满足,没有非常科学、非常细致的工作是做不到的,所以说这个复杂程度跟困难程度也是很多行业所不具备的。它吸引你去干、去闯、去爱。
 


人物小传:
    周干峙:1930年6月28日生,江苏苏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家。曾任建设部副部长、八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九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现任建设部特邀顾问,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个学术团体的负责人,主要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房地产和住宅研究会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等。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和政策制定工作。曾曾是中国技术政策中有关城乡建设(国家科委蓝皮书第6号)的主编,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的深圳市1986年版城市总体规划获得全国优秀城市规划奖;曾负责编制西安市总体规划、天津及唐山市地震后恢复重建规划;他也是现行中国城市规划法的主要起草人。著有城市化、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交通、住宅建设、旧城改建、城市房地产以及规划设计改革等方面的论文数十篇。周干峙还主持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课题“中国大城市交通研究”及中国工程院“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降低地铁造价研究”,并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承担的“十一五”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城市发展与城镇化科技问题研究专题报告”的咨询评议。
    近些年,他在完成建设部顾问工作以外,还承担了若干咨询工作,如有关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报告;有关改善大城市交通的报告,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等;完成了全国政协会议办公楼的规划设计、黄帝陵第一期工程规划设计,以及一些典型的城市设计,并在清华大学每年保持指导2~4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