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院士天地

浅谈高等学校科学管理“三”字经

引言

    如何做一个管理者,如何把一所大学的管理工作做好,笔者想从个人的经历谈谈这个问题,而不是谈书本上那些理论。大学管理有它的特殊性。大学里面还有不同的大学,有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本科大学、职业学院,每个学校的定位不一样,管理也不一样。但是,没有一本专门的书讲这些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管理更是很长时期没有能得到重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就不强调这个问题,大学不培养管理人才,学管理的地方都没有。任何人,比如管理岗位让你做,你就上来做领导,马上就处理事情,那时的管理基本上是凭脑袋凭经验。
    实际上,真正好的管理者是需要理论指导的。管理科学本身又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体制而有所不同。管理是科学,但是管理相当多又是艺术,七分科学,三分艺术。每个人的管理方法都不一样。比如说今天是刘书记执政,学校可能是这样管理,明天换了一个书记,可能又是另外一种管理,人世间找不到完全同类型的管理。怎么能把事做好,这要看管理方面的本事。管理科学理论用得好,这所学校必定发展得快,品牌好、知名度高,培养的学生质量高,受社会欢迎。
    笔者年轻时候喜欢读书,古今中外,都有涉猎,以后又读了一些管理方面的书。实践经验是从学生时代开始得到的。当老师后,又先后担任室、系、院和校各级领导职务,并在国内外6所大学工作过。 
    担任这些职务并有这些经历,便知道怎样能把高校搞好。当然这些想法也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形成最后的理念时,已到了50多岁。因为我们这代人,比较简单,就是唯上,领导讲的就绝对是正确的,从来没去怀疑过哪一点不对。过去是唯上,现在是既要唯上,同时又要唯真理。归纳起来,笔者拙见,作为一个高校的管理人员,要把学校办好,就必须具备以下四方面条件。

        一、学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三个“心”

        (一)要有爱心
        一个人当领导,无论是当学校里哪级领导,首先要有爱心,这是必须具备的,没有这个爱心就做不好工作。什么叫爱心?这很简单,也就是说要爱祖国,最起码对自己的祖国要热爱,对自己的民族要热爱,爱中华民族,爱学生。你不爱学生,不爱祖国,不爱民族,在这个岗位就呆不下去。具备了这个条件,才具备了上岗的基本品质条件。我们想想,一个不爱国的人,他怎么能够培养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怎么能够培养我们国家优秀的人才,让我们国家能够得以传承,这是不可能的。当领导就一定要有一个广阔的胸怀,要爱自己的祖国,要爱自己的民族,要爱学生,要忠诚于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

        (二)要有责任心
        要有责任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管在什么岗位,就要把这个岗位的事情做好。不要今天刚做这个岗位,马上就想要升官,要调什么岗位,这个岗位不好等等。既然到了这个岗位,就要把工作做好,千万不要见异思迁。这件事其实很简单,但是要做到却是非常难的事情。我们观察周围的人,很多人是不负责任的。到他手上的事情,他不负责,他不种自己的地,却常常要去耕别人的田。不管什么岗位,哪怕不喜欢的岗位,都要认真,要尽力把它做好。责任心非常重要。今天高校内非常浮躁,浮躁的原因就是一些人责任心不够,老是成天想着要升职、要升教授等。其实只要认真做自然有机会升职。如果不好好做事,老出纰漏,当然就升不了职,升了职也得下来。责任心对每一个领导干部都非常重要。必须把岗位工作真正当自己的事情干,把它干好。

        (三)要有耐心
        做领导干部更要有耐心,为什么呢?因为做很多事情,可能别人非常急,国家也非常急,环境要求你很快要做决定,要把它做完做成。但是实际上,有些事情急于求成是做不成、做不好的。比如说学校要变成一所名校,这不是三五天的事,是要慢慢做的,这是急不得的事情。很多事情都急不得。即使别人很急,火烧眉毛,也要非常沉着,必须有耐心。很多困难的事情,半途而废,不行!必须要忍耐才能过这个关,要有耐心,这个耐心还包括忍耐,否则很多事情做不成。回想起来,笔者这一生很多事情都是靠忍耐过了关。
        首先举个学术例子,笔者成名作的题目是“波纹圆板的研究”。1963年大学毕业以后,笔者很想在科研方面为国家作贡献,所以就去兰州市的一些工厂搞调查研究,寻找科研课题。后来找到一家航空仪表厂,他们正有一个仿制美国飞机高度表的任务,其核心问题是要研制高度表的核心元件,即一个锯齿形波纹圆板,属于板壳非线性力学研究领域。可是,该厂找不到人研究这个元件。笔者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勇敢地答应试试,他们很高兴。
        笔者非常高兴地拿着这个科研课题回到学校,立即向教研室支部书记请示汇报。支部书记猛批评了一顿,不准去做这一研究课题,还给笔者戴了一顶“不务正业”的帽子。但是笔者觉得这个课题太好了,对我们国家太重要了,所以便不顾领导意见,在业余时间偷偷地做。从1964年做到1965年的夏天,差不多快做好了,突然接到上级通知参加“农村社教运动”,不到一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笔者受迫害当了“牛鬼蛇神”,课题一直做不成,直到1966年8月。当时,笔者除参加学校活动以外,就冒着风险悄悄做这个课题。这就是忍耐。组织不让做,做了也没什么好处,而且做这个课题所用的经费还是自己掏钱。同时,做课题计算所用的电动和手摇计算机也无法从大学里借出来,只好借助算盘和对数表,用手算完成巨大的计算任务,草稿用了几麻袋。“文革”期间,笔者受爱人保护,偷偷在家里做业务。外文也是不能学的,后来就买了《毛泽东语录》英文版、俄文版,巩固自己的外语。那个时期没有做业务的条件,所有国家的学术刊物全部停止出版。做业务是没有好处的,也没有想到要升职称,什么荣誉,什么奖,都没有的。只是觉得,这些研究未来对国家、对民族有用,完全是靠忍耐,才能做下去。这个研究课题完成于1968年,直到1978年才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立即引起学术界轰动。这一课题从开始到完成到公开整整经历了14年多时间。
        再比如笔者到暨大工作后,也是很需要有耐心的。1991年11月27日,上级调笔者到暨南大学任副校长。上世纪9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老百姓认为暨南大学和其他广东高校都办得差,并取了难听的绰号。为此我十分伤心,真是不高兴,一百个不高兴!但是要服从组织安排,只得继续呆下去。于是暗暗下决心要把这个学校办好。因为笔者排在领导班子第五位,笔者就从第五位的工作做起。
        1993年秋天开始分管教学,第一天管教学就到教学大楼检查上课情况。8点钟上课,7点50分就在大楼门口站着,到了8点开始数有多少迟到的学生。那个时候全校有3000多本科生和2000多专科生,居然有1500多学生迟到,最严重的到8点40分才来。随后又检查了第四节课的下课情况,本来是12点结束,可一位教师在11点15分就下课了。同时,笔者还随机去教室听老师讲课。一个老师到了教室,上了讲台就问:“同学们,你们是本科生还是大专生?”他走上讲台还不知道听课对象。有一个老师还问:“你们上节课上到哪儿了?”他连上一节课上到哪儿了都不知道,他是如何备课的,真是天知道。教学的管理非常混乱。要转变这种现象,阻力不小。这可急不得,得一件一件地做,一定要把教学管好,要用很多办法去解决,很需要耐心。差不多花了10年的工夫,才把暨大办学名声不好的帽子摘掉了。
        从1993年开始,笔者搞了一系列改革,通过改革找出路。一个改革,两个改革,三个改革—逐步改革。因为担任管教学的副校长,开始时便做学分制的改革。做自己权力范围内的事,改革成功率高些。做事情要非常有耐心,才能够真正把事情做好,做每一件事情,做大事小事都要有耐心。

        二、学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三个“第一”的观念

        (一)学生第一的观念
        做学校领导一定要树立学生第一的观念,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现在我们中国的很多学校还不是很明白这个道理。一些学校好像是以教师为主,或者领导为主,我是领导,我是校长,我是书记,应该以我为主,其实学校里面是学生为主。校长、院长、领导班子,处长、老师们,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因学生存在才有老师。假如说全是我们老师在一块儿,那是研究院,不是学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部分,我们是围绕着学生服务的。所以在心目中应该是学生第一,要牢固地树立这个观念。
        要围绕学生开展工作,首先就要变我们中国传统的保姆式教育,为自主式的教育。以学生为第一,就是学生在学校里面要受到充分的尊重,要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专业,需要学些什么东西,要怎么成才,要快还是慢,怎么选择老师等等。就是说,要让学生来选,有挑选的余地。按照学生的愿望、学生的兴趣、学生自己的目标来确定他的发展,不要由我们老师、领导强迫他去做。我们中国传统是强迫的,是一种家长管理式的教育。这种办法培养不出创新人才。我们现在提倡创新,提得很好,但是我们的方法不对,我们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对,是保姆式教育,保姆式教育是容不下这种创新的,因为创新的人才往往是要异想天开。聪明的孩子他要做贡献,他要想一些人家都不敢想的事情,这才能创新。
        其次,就要为学生创造成才的氛围和最好的条件。以暨南大学为例,笔者根据学校的办学任务和实际情况,提出了“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笔者的本意是用最少量的字告诉全校师生,暨南大学是侨校,这是我们的生命,这是我们的性质,同时我们学校的目标是成为名校,只有成为名校,侨校的任务才能完成得更好。这便决定了在我们暨大应该招什么样的学生,应该培养什么水平的学生,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学习环境和条件。华侨华人对我们国家帮助很大,从辛亥革命开始到现在,几乎每一个中国前进的跨越,往往都是华侨华人做了巨大贡献。没有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华侨华人,辛亥革命成不了功。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这30年来中国引进的外资,70%是华侨华人完成的,不是靠高鼻子洋人,他们不会发善心让中国上去。中国今天的GDP成了世界第四,核心是我们的改革开放引进的外资,这些外资主要是我们华侨华人来完成的,所以华侨做了重大贡献,那我们暨南大学就要给他们服务好,满足他们的愿望,多培养他们的子弟,并使之成才。
        为此,笔者一再在学校强调要多招境外生。可是一些老师、一些领导不喜欢,跟笔者诉苦。在暨南大学当老师、当干部确实辛苦,苦在哪里?大家都知道高中毕业,但中国内地的高中和我们国家的香港、澳门、台湾的高中不一样,跟欧洲、美国的不一样,跟发展中国家的也不一样,由此造成我们学校的新生程度相差甚大,习惯也不同,面对这种复杂的教学对象,教书相当难。所以老师只愿意教国内的学生,不愿意教境外的。笔者觉得暨南大学既然是侨校,就应该累一点,人家华侨华人给我们做了这么大的贡献,当然应该多招境外生。为了有利于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学生成长,经再三研究,我们将境内外学生比例定为1:1,50%境外生,50%境内生。刚当校长时全校只有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境外生,现在已发展到1万多,国内高校第一,来自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有学生来了。学校牌子太差,校园环境太差,办学质量太差,谁愿意来读这个学校?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希望是好学校,要好文凭。几万里远的人要知道这个学校,要知道学校的牌子好,这谈何容易!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艰苦的努力,校园焕然一新,办学质量大大提升,暨南大学开始名扬四海,成了学子们向往的大学。达到了1∶1的数量目标,而且在全国2000多所高校里,暨南大学从一般学校一跃而成为国内排名前50位的一所名校。
        没有名气,不是名牌,一个学校便招不到好学生。如果办得差,每年招生的时候就十分辛苦,没人来读。一个学校要办成名校很不容易,在一般的意义上,名校是指世界的一流学校,或者全国的一流学校。实际上,每个领域、每个层次学校中的好学校也是名校。人们接受的教育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每个学校都要找好自己的位置,做好定位。有了定位,才能做好围绕“学生第一”的有关工作。

        (二)质量第一的观念
        质量是生命。任何单位、产品都要讲质量,办学中要抓的问题有很多,但首先要讲质量第一。可是质量第一的观念却很难树立起来。在每个人的工作里面,在每个部门的工作里面,质量的含义都是不一样的。学校整体工作的质量,很难做好。我们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社会风气,那就是做事不认真,往往差不多就行了。“差不多”先生太多。处事呢,大而化之,马马虎虎。“好像”、“几乎”、“大约”、“大概”这种词汇很多,工作里面全是这种处理方法,包括数字也如此,所以无法保证工作任务高质量的完成。
        中国在质量方面不注意的问题太多了,我们工程上的问题很多,而且有时候还掺杂着腐败在里面。我们学校发生一件案子,教训很深刻。有一年,学校修建家属住房,负责建造的工程队不顾工程质量,偷工减料。有三栋房子的基础地桩按设计要22米,有人举报这个桩弄短了,我便要主管校长调查。基建处一些负责人,不仅对抗、抵制调查,而且威胁我们。笔者坚持要现场调查,马上那几个负责人的脸色都发白了。挖了几个小时后,发现22米的桩只有14米。既腐败,又没有质量概念。特别是发现那根1米皮尺,人为地给缩短了,实际只有80厘米多。
        每一件事,包括考试,质量的管理问题都很多。当时学校的学风不好,考试都无所谓,学生中百分之四五十都有不及格课程,那就补考,过了30%,再补考,一补、二补、三补、四补,老师出题都出烦了,给你60分算了。管理人员也不注意,无所谓,报表一看过关就行了。学生成长过程的每一个关口,很多时候对质量的监控都是不到位的,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要有好的质量,就要遵守质量管理的四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质量要符合要求。应该让全校的老师、干部明白要求是什么。不只是院长、书记、处长知道是什么原则,你下面的人都要知道是什么要求,什么是优秀,什么是良好。要大家都明白这个才能保证质量。从前,我们的质量标准,领导知道应该怎么做,下面的干部不知道,老师不知道,那你就做不好。保证质量,就是要让管理人员知道是什么要求,什么叫符合要求,这是第一原则。
        第二个原则,质量系统的关键在于预防。不是等事后来检验来评估,靠检验和评估来保证质量是保证不了质量的。首先应该预防,根据这个事情的程序,找出哪些东西可以预防,事先采取措施。
        第三个原则,工作的标准必须是零缺陷。零缺陷就是没有缺陷,而且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不是要第二次、第三次来做。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要提倡零缺陷,这是我们质量管理的核心。
        第四个原则,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来衡量的。在工作里面,不符合要求的那部分工作量的花费,就是你的代价。
        如果我们在全体教职员工中都树立质量第一的概念,那我们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就一定做得很好。

        (三)管理第一的观念
        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城市、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家庭,怎么算是做好?笔者认为做到四个字就行了。对国家来说,强国富民。国家强大,老百姓富裕那就很好。强国是我们宏观条件好,富民是老百姓生活好,包括住房、收入、环境、精神上都很好。对学校来说,是强校富民。学校很强,学校品牌好,大家生活幸福。于是,师生们才会爱这个学校,愿意为这个学校奋斗,愿意为学校工作,愿意为学校作奉献。怎么做到这四个字呢?核心的问题是领导者要树立管理第一的观念,懂管理,会管理。管理实在太重要了,过去我们不太强调管理。
        管理的核心是什么?是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决定好以后,如果因为环境和人的关系,今后发展慢了也没有太大关系,慢了但也没有走错。把发展战略搞错了,不符合环境,不符合时代,不符合国家要求,那你越努力越坏,学校就办得越不好。一定要首先确定好发展战略,然后再做科学的决策,第一件做什么,第二件做什么,第三件做什么。还有用人,要用优秀的老师、优秀的干部,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们中国几百年来第一次出现的盛世!按照邓小平理论,国家高度重视管理,才有了今天这么现代化的环境,国家强大,老百姓也生活得很好。回想上世纪的“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后来的“文革”,都是管理出了问题,弄得几乎经济崩溃,教训深刻。
        管理十分重要,管理不能随心所欲,一定是要科学管理。管理中间的内容很多,包括发展战略、科学决策、科学用人、科学机制等等,还有很多,这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学校领导,要管好学校,就一定要科学管理,就一定要首先树立三个“第一”的观念:学生第一的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和管理第一的观念。       (未完待续)


 

刘人怀院士简介

1940年7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新繁镇。
1958年9月至1963年7月  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读书,其间曾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试制工作。
1960年9月至1963年7月  担任校学生会主席。
1963年8月至1978年3月  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助教。
1978年3月至1986年1月  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副主任、系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学报》副主编。
1981年3月至1983年4月  我国第一批由西德挑选的洪堡研究会员,鲁尔大学客座教授、鲁尔大学中国科学家和留学生联合会第一任主席。
1986年1月至1991的11月  上海工业大学副校长兼经济管理学院首任院长和预测咨询研究所所长、教授。
1991年11月至2006年1月  暨南大学副校长、校长(1995年12月至2006年1月),1993年任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至今。
1999年11月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2000年9月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首批院士。
2008年7月  受聘澳门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现兼任职务
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
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
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
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
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广东省科协副主席,
《振动工程学报》主编,
《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总编辑、编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