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学术交流

福建科技引领经济发展

福建省科技厅庄荣文厅长福建省科技厅庄荣文厅长


        近年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技部的支持指导下,我省科技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积极推动管理创新,探索科技发展新路,着力提高科技支撑带动能力,在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开创了全新的科技工作局面。

        抓核心:坚持自主创新

        2007年7月,福建省委提出“四谋发展”(好字当头谋发展、改革创新谋发展、以人为本谋发展、统筹协调谋发展)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践主题,明确指出改革创新谋发展就是要增强发展的活力。2008年初召开的全省科技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开展“科技政策落实年”活动,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加快推进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建设。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科技部的支持,有力提升了福建省科技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两年来,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工作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纲要绘就科技发展蓝图。围绕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主题,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规划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宏伟蓝图。《福建省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福建省第十一个五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于2006年9月由省政府颁布实施。两个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确定了福建省未来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为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
        二、科技大会催动海西创新大潮。2006年9月在福州召开了全省科学技术大会。会议落实中央精神、凸显福建特色、引领未来发展,明确了福建省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统一了全省对加强自主创新的认识,增强了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自觉性。在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之后,省科技厅迅速组织力量,下大力气抓落实,激发各地各部门党政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投身自主创新的工作热情。2008年6月18日,在第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期间,由福建、广东、浙江、上海、江西、安徽、湖南、江苏等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缔结海峡西岸科技协作联盟,共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对台交流、合作、共赢的海峡西岸科技协作平台。在省政府的直接推动下,由13个部门组成的省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今年7月建立,将统筹协调科技资源配置,督促检查科技政策落实情况,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形成协同推进科技工作的新机制。


庄荣文厅长(中)赴厦门大学调研庄荣文厅长(中)赴厦门大学调研


        三、省部会商制度增添强劲活力。2006年10月,福建省与科技部正式建立了省部会商制度。2008年初,科技部又与福建省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发展的备忘录》,商定从推进海峡两岸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海西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产业技术升级、星火产业带建设,以及海西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等五个方面与福建省加强合作,携手共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2007年全省共有10多项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获科技部各类项目资助近5亿元,比上年翻一番以上。科技部连续两年参与举办第五、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和“海西科技论坛”,组织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4个,并安排驻外使领馆科技参赞推介129个国外科技项目参展。海峡西岸星火产业带列入“十一五”第一批国家星火产业带,福建省被列为全国首批启动实施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的试点省份、全国首批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份以及科技部、商务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实施的“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试点省份之一。大批国家项目和国家机构的落地,有力提升了福建科技创新实力和水平。
        四、激励创新政策产生热烈反响。为推动形成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机制,参照国家各部委制定实施细则的做法,经过认真调研,提出了福建省拟制定出台38个配套政策文件。截至2008年7月,已制定并颁布13个,其余的大部分已完成调研及初稿撰写工作,并进入论证修改阶段。福建省加强科技工作的一系列举措,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科技立法工作得到高度重视,《福建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颁布施行,成为福建省制定出台的第六个规范科技工作的地方性法规,科技法制工作步入了健康发展的新轨道。

        抓重点:科技专项显效应

        福建省把激励创新精神、建立创新机制、支持创新实践、推广创新成果作为科技工作的核心环节,以抓准抓实科技重大专项为切入点,大力调整科技工作布局,集中力量解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创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成果,有力提升了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集聚效应。通过搭建重大专项平台,走以需求为导向的集成创新之路,调动协调各方面力量向重大专项集聚,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政府公共财政资金起到“酵母”作用。近年来,省科技厅投入资金2.479亿元实施25个科技重大专项;聚集社会资金13亿元,争取国家部委资助资金2亿元,累计吸收外部投入15亿元,为省本级科技经费投入的8.7倍。
        二、辐射效应。科技重大专项与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相衔接,紧紧围绕重点和新兴产业,研究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系列转化科技成果,强化科技项目辐射带动的功能,推动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保证了科研开发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延伸了科研开发链。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围绕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主动联姻,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扩展了重大专项研究的空间和规模。
        三、带动效应。带动了单项技术研发向集成创新的转变;带动了政府部门管理方式的转变;带动了科研机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的转变。
        四、创新效应。重大专项催生了一批承载新知识新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及富于创新精神和研究实力的人才梯队,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仅2008年1~6月,全省专利申请受理5865件,居全国第11位,专利授权3931件,居全国第9位。


科技特派员员农业基地建设科技特派员员农业基地建设


        抓发展:各领域齐头并进

        两年来,福建省认真细化落实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工作任务,组织开展“项目管理年”和“科技成果推广年”活动,大批科技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工业、农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科技进步。根据科技部最新统计监测结果,福建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居全国第8位,较上年上升3位。其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第6位。
        一、工业科技方面。以研究开发项目为载体,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技术创新,在空间信息、功能纳米材料、精密数控机床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科技成果,延伸了产业链,带动了国家光电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机构落地福建。同时,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节能减排,顺利通过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省和试点城市的验收,再次被列入“十一五”科技部地方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769.69亿元,比上年增长26.1%。
        二、农业农村科技方面。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一批农村技术人才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水稻航天育种和超级稻、两系稻、转基因水稻等育种技术继续位居全国前列,2006~2007两年,新育成的39个水稻、4个甘薯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近两年累计推广新品种2001万亩,增产粮食33.56万吨,育成的13个特色果、茶新品种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并得到推广。以大黄鱼、坛紫菜、西施舌、鳗鲡等为代表的海洋水产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海洋水产技术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三、社会科技事业方面。组织开展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在病毒性疾病新药、食品安全、现代分析仪器及检测方法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为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新药研发优势凸显,研制出中国第一个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重组戊型肝炎疫苗,获准进入国家一类新药Ⅲ期临床研究,临床试验人数达11.3万例;福建地道药材研究得到加强;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逐步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得到有力推动。
        四、应用性基础研究方面。两年新资助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839项、经费2449万元。在获得资助的申请者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占51.6%,留学回国人员占12.6%。在新型非常规半导体、燃料电池质子交换材料、多金属分子树催化剂、重点海域赤潮早期预警、坐骨神经移植、促进视神经再生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重要成果。

        抓服务:区域创新能力增强

        “十一五”以来,为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福建省大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高校与科研机构为依托、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科技协调管理为保障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了区域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
        一、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启动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选择确定了70家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企业开展省级创新型企业试点。2008年7月,福建省万利达科技公司等3家企业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省专利工作试点示范企业扩大到105家。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28家,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2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66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增加值、出口交货值和利税等四项指标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均超过九成,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二、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首先,知识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目前,福建省拥有75所高等院校,博士后站点57个、硕士点500多个,其中化学、海洋、环境与资源科学等领域在全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了一定优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3万人,其中在闽和闽籍两院院士94人(在闽工作院士15人,闽籍院士87人)。有国家和省市县级独立科研机构112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34个。其次,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建立国家级高新区2个、省级高新区4个,培育形成了国家级火炬计划福州、厦门软件产业基地和闽东南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以及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莆田液晶显示产业基地、德化陶瓷产业基地。再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84家,有6家列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1家列为省级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根据67家生产力促进中心统计,2007年共服务企业3203家,总收入3735万元。有科技风险投资机构30多家,技术检测机构125家,专利代理机构12个,各类技术贸易机构1300多家。这些机构在全省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目前,福建省科技厅正在制订2008~2010年全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及其分领域规划,明确未来3年创新平台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布局。目前,海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筹建工作进展顺利;“6·18”品牌影响不断扩大,从区域性平台走向全国性平台,成为海峡西岸自主创新的平台,科学技术服务经济建设的平台,深化项目带动的平台,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管理等要素集聚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