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热点聚焦

架起中德“治水”技术的桥梁

李莲娜(右一)在国际水大会期间李莲娜(右一)在国际水大会期间


        德国地处亚欧大陆西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和文化技术传统,使它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开发出许多独特的新技术,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管理方式。最近,针对中德之间在水处理技术方面的合作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德之水环保科技交流中心总经理李莲娜。李莲娜上世纪80年代在济南化工厂从环保科长一直干到副厂长,属于最早具有环保意识的一批人。后来,她逐步走上了中德环保技术交流的事业。

        站在巨人肩膀上

        记者:中德之水是在什么时候成立的,有哪些方面的优势,都做了哪些工作?
        李莲娜:环境保护对发展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合作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污水处理尤其成为两国合作的重点。德国的环境保护技术世界领先。中德之水和环保科技交流中心以德国的先进经验服务于中国的政府机构和企业。2001~2006年间德国政府通过复兴银行资助建设中国污水处理厂,并针对运行及管理人员而制定培训项目。该项目已经在青岛实施。
        基于该培训项目在中国的成功经验,在德国环境保护部的积极促进和大力支持下,由4家德国企业(德国水、污水和垃圾处理专业协会、埃姆舍水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德国国际培训咨询有限公司和考克斯咨询公司)在北京联合成立了中德之水环境保护科技交流中心。该中心将常设培训机构致力于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我们和水网、水利部、中国水协等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因此,可以说,中德之水是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公司。

李莲娜(左)与国际友人李莲娜(左)与国际友人


        技术交流的桥梁

        记者:中德之水的目标与任务是什么?
        李莲娜:中德之水的目标是维护水和环保行业共同的技术、法律和经济利益;促进先进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传播和推广;与公共管理机构、政府机构和工业界的合作;促进污水处理厂、供排水管网、废弃物填埋场和地表水建设及运营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合作,促进知识传播,促进研究与开发;为政治、经济和科学界提供咨询。
        中德之水环保科技交流中心的任务是:为中国污水处理工程技术人员及运行、管理人员提供培训;组织中外特别是中德之间环境保护领域内的专业交流。基于我们在德国水经济领域多年的丰富经验和最好的网络可以提供最高水平的培训教育、进修和交流。我们将为中国的水务管理机构、运营企业和专业管理人员提供服务,组织技术、管理及标准规范讲座;进行环境保护职业教育;组织安排专业会议及大型会议;协助中国环保产品获得进入欧洲市场的认证;为德国企业的环保项目寻找最佳的中国合作伙伴。
        中德之水环保科技交流中心拥有德国众多经验丰富的培训专家。将在德国和中国组织适合中国国情、理论联系实际的各种培训班、研讨会和中德双方的考察项目。在中国境内的讲座及培训项目将在北京以及在天津、上海、济南、青岛、合肥、深圳、成都等地举办。

        雄厚的技术背景

        记者:中德之水有什么样的技术背景?
        李莲娜:我们的股东来自德国水经济、污水和垃圾处理专业协会。在德国7个联邦州设有分会,设有250多个专业委员,拥有1500名专家和15000名会员。我们长期致力于水资源管理、污水废弃物及土壤保护与恢复。在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研究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实力。
        第一个股东是埃姆舍水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母公司是早在1899年由地方政府、煤矿和企业界共同成立的德国第一个水利联合会—埃姆舍河合作社,共有1500名工作人员。基于上百年的水域管理及污水处理领域的专业经验,该公司可提供在水利和水技术领域内的所有项目的服务,包括各种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的规划、设计、运营、维护及培训方面的技术服务。
        第二个股东是德国国际培训与咨询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创始人为Michael Rosemeyer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他一直作为跨国文化管理的专家,从事德中合作事务,成功地将德国职业教育推广到了中国。该公司是德国经济和贸易促进协会(BWA)委托的培训机构,并为会员提供其他富有吸引力的服务项目。
第三个股东是考克斯咨询公司。这是世行、亚行、德国复兴银行以及为数众多的国际组织注册的一家咨询公司,从事国内外水及环境保护、建筑工程、交通项目的规划、咨询、监理及培训事务,在水、废弃物处理、生态保护、土地规划及培训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李莲娜与中国水网总经理张丽珍签约李莲娜与中国水网总经理张丽珍签约


        雨水利用改善城市景观

        记者:德国在雨水利用方面有哪些先进技术?
        李莲娜:尽管德国水资源充沛,不存在缺水的问题,但为了维持良好的水环境,德国不仅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而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资金,开展雨洪利用的研究与应用。
        首先在雨水径流收集技术方面,德国联邦和各州有关法律规定,受到污染的降水径流必须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而雨水处理费用与处理同等数量的污水的费用一样昂贵。
        德国一般将来自不同面积上的降水径流分别收集。对来自屋顶等的径流稍加处理或不经处理即直接用于冲洗厕所、灌溉绿地或构造水景观等;对来自机动车道等面积上的径流则要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污水处理的压力,另一方面又通过利用雨水减少了大量的自来水供应。
        其次是雨水径流传输与贮存技术。由于降水是随机事件,往往难以与用水同步,因此,需要将来自不同地表上的降水径流通过一定的传输和储存设施滞贮备用。在德国径流的传输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地下管道传输和地表明沟传输。
        德国将雨水的传输和储存与城市景观建设与环境改善融为一体,既有效利用了雨水资源,减轻了污水处理厂对雨水处理和自来水供水的压力,又增加了城市景观,起到了一举三得的作用。
        第三是雨水径流过滤、控制与处理技术。
        来自不同地表的降水径流,通常含有不同的杂质,如树叶、草木、砂土颗粒等。为了除去这些杂质,德国研究、开发了不同形式的径流过滤器。根据过滤能力的不同,可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分散式过滤器一般体积较小,安装于房屋的每个漏雨管的下端;集中式过滤器一般体积较大,它是将来自不同地表的径流汇集到一起,然后进行集中过滤。这两种过滤器均可将径流中直径大于0.25mm的杂质过滤。
        由于已具有完善的雨水利用技术,德国通过各种市场管理手段鼓励用户推广采用。例如,若用户实施了雨水利用技术,国家将不再对用户征收雨水排放费。雨水排放费与污水排放费一样高,通常为自来水费的1.5倍左右。因德国多年平均降水量达800mm,因此,对多为独门独户的德国家庭可节省一笔可观的费用。
        在法规方面,德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新建或改建开发区的径流量不得高于开发前的径流量,这迫使开发商必须采用雨水利用措施。
        记者:德国在中水及污水处理方面有哪些新技术?
        李莲娜:由于供水价格昂贵,德国将中水也作为重要的水源之一。目前德国主要对来自浴室和洗手池的中水进行处理利用,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物膜法,另一种是利用植物及土地处理法。在德期间,考察团访问了一处利用生物膜法进行中水处理利用的宾馆。该宾馆共有300个床位,使用率为70%。中水利用系统总投资为30万马克,已运行6年,年处理中水2300立方米,主要用于冲洗厕所和灌溉绿地。根据运行情况,预计7年可收回全部投资。
        在污水处理方面,为了维持良好的环境,德国法律规定,任何受到污染的水体必须经过处理后方可排放。因此德国的污水处理技术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德国水综合管理技术方面有什么特色?
        李莲娜:在水综合管理方面,我们考察团重点考察了柏林水务局和巴伐利亚水务局。从两个水务局的情况看,目前德国均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即由水务局统一管理与水事有关的全部事务,包括雨水、地表水、地下水、供水和污水处理等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并以市场经济的模式运作,接受社会的监督。这既保证了水务管理者对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又促使用户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每一滴水,使水资源和水务管理始终处在良性发展之中。

        机遇与挑战

        记者: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李莲娜:中国在水深度处理和污泥处理方面,人才紧缺,培训需求量很大。目前《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已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并将规划实施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另外现有城市水系经综合整治后,行洪能力已基本定型。因此,雨洪利用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雨洪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任务紧迫而繁重。只有将地表水、地下水、污水和雨水统一管理优化调度,才能保障各种水资源形成良性循环,使水环境始终维持在良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