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创中国

科创中国

每一份慷慨的背后都有一颗赤子之心。近日,多位院士向母校捐款,设立奖学金与教育基金,以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3月1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在87岁生日之际,向中国地质大学殷鸿福金钉子奖学金再捐50万元。据了解,殷鸿福金钉子奖学金于2002年由殷鸿福和童金南提议设立。本次是殷鸿福第四次捐赠,至今捐赠奖项总额已超110万元。

3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正寰与夫人余雪子用个人积蓄向北京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300万元,成立“胡正寰余雪子教育基金”。
4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蔡美峰与夫人张贵银用个人积蓄,向北京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300万元,成立“蔡美峰张贵银矿业教育基金”。


近日,湖北鼎龙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氧化铝抛光液产品通过相关验收,这项成果是由鼎龙控股副总裁肖桂林带领技术团队完成的。

集成电路芯片有一个关键制程——化学机械抛光,给晶圆芯片抛光所用的关键材料抛光液,生产技术主要被国外等几家大公司掌握。肖桂林带领技术团队研发出氧化铝抛光液产品,打破了国外企业巨头垄断,并打入国内主流晶圆厂家供应链。

这并非肖桂林首次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13年前,肖桂林主持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重点项目“原位乳液聚合制备彩色化学墨粉的关键技术”,研发出高性能彩色聚合碳粉,打破了美日国际巨头的市场垄断,填补了国内打印耗材市场空白,实现了我国高端彩色聚合碳粉从无到有、从进口到出口的跨越。



2月27日至3月3日,美国矿物、金属和材料学会第151次年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卢柯获2022年度金属学院讲座奖/罗伯特•富兰克林•梅尔奖。

卢柯主要学术贡献包括,发现了金属中纳米孪晶结构、梯度纳米结构和受限晶体结构,推动了金属材料科学的发展。迄今为止,他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40余项。



伦敦大学学院的华人学者余逸超近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先进科学》国际名刊上发表论文,该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16.806。余逸超与其同事实现了利用磁场和微观的磁性粒子远程激活大鼠脑中的星形胶质细胞。这一发现很有可能开发出一类非侵入性疗法,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在剑桥大学就读本科期间,余逸超对神经科学以及医疗成像技术的兴趣与日俱增。目前,他在伦敦大学学院高级生物医学成像中心(CABI)担任研究员。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羰基化研究组(DNL0604组)研究员吴小锋团队在醚的羰基化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了一种钴催化剂,实现了醚类化合物的胺化羰基化反应。该策略从简单的醚出发,在钴催化作用下构建了结构丰富的α-酰胺基取代的醚。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吴小锋团队长期致力于各种不同羰基化反应的研究,构建了一系列α-酰胺基取代的醚类衍生物,并获得了中等收率的可市售药物阿夫唑嗪。



4月9日,在刚结束的第12届美国离散数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中心DIMACS算法挑战赛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吕志鹏团队与华为云瑶光调度算法团队组成的联合参赛团队,首次参赛即在四个赛道中斩获两项冠军、一项亚军以及两项季军。

这是中国团队在DIMACS算法挑战赛中首次夺冠,同时中国也是此次竞赛中获得冠军和前三名最多的国家。此次DIMACS算法挑战赛的主题为车辆路由问题。该问题广泛应用于物流运输、供应链优化、后勤保障、先进制造、智慧城市等诸多工业应用领域,在问题提出至今的60余年时间里,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深入研究的热点。

据悉,本次竞赛共吸引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59支顶尖算法研究团队参赛。


玉米和水稻的产量分别有望提高10%和8%

3月25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和华中农业大学团队的联合科研成果,一个在玉米和水稻中都具有的关键基因被发现。试验表明,通过对该基因的编辑改良,有望将玉米和水稻的产量分别提高10%和8%左右。研究同时解析了玉米和水稻趋同选择的遗传规律,为作物驯化的机理解析和未来作物育种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联合研究团队历经18年,从基因和基因组两个层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们将这个关键基因命名为KRN2,通过对这一基因的编辑调控玉米穗行数,从而将玉米的产量提高10%;在水稻的基因组里进行基因编辑,能够使水稻的产量增加8%。


中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

4月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三号03星发射升空。高分三号03星与已在轨运行的高分三号01星、高分三号02星成功组网。这也标志着我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

高分三号03星又称1米-CSAR卫星,具有高分辨率、宽覆盖、多模式海陆观测数据获取能力。高分三号系列卫星成功组网观测后,我国海洋卫星重访与覆盖能力将显著提升,可为海洋动力环境、自然灾害等提供稳定可靠的遥感数据。目前,我国发射的海洋卫星和以海洋为主要用户的卫星已达到12颗。


高分专项航空系统应用校飞及示范项目多个测区数据交付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完成了高分专项航空系统应用校飞项目和应用示范项目多个测区航空可见光、高光谱、SAR等数据处理。经质量检查,形成的基础数据产品满足要求、质量合格,正式交付国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行业用户,为用户的应用评价和示范提供了高质量航空遥感数据支撑。此次交付的数据由高分航空三线阵相机、面阵相机、全谱段相机等多种载荷获取,包括了吉林榆树、吉林松原、黄河河南段等多个测区。交付的产品类型包括DOM、DSM、后向散射系数产品等,数据产品共计覆盖约15700平方千米,数据量高达36TB,最高分辨率达0.05米。


上海科研团队揭示东亚面部独特性遗传进化机制
4月7日,《自然•遗传学》发表我国科学家团队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关于东亚面部独特性遗传进化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结论揭示了自然选择导致不同群体面部鼻子形状产生差异的机制,同时,提示研究者下一步可以结合古DNA及气候数据开展分析。


我国科学家实现百公里距离量子直接通信

我国科学家近日设计出一种相位量子态与时间戳量子态混合编码的量子直接通信新系统,成功实现100公里的量子直接通信。这是目前世界最长的量子直接通信距离。该研究成果由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团队和清华大学教授陆建华团队联合攻关完成。此前公开发表的成果中,量子直接通信的最长距离为18公里。

量子直接通信以量子态作为载体编码和传输信息,改变了传统保密通信的双信道结构,将噪声信道下的可靠通信发展为噪声和窃听信道下的可靠和安全通信,不仅能够感知窃听,还能够阻止窃听。

这一突破能够实现无中继条件下部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点对点量子直接通信。龙桂鲁说:“无中继长距离量子直接通信,可满足一些无法进行中继场景的量子直接通信,如星地之间的量子直接通信。此外,当通信速率满足要求时,长距离通信可减少中继数量,降低链路节点的部署成本。”

世界首座无砟轨道跨海大跨斜拉桥合龙

4月6日,福厦高铁安海湾特大桥合龙。这是世界首座无砟轨道跨海大跨斜拉桥,全长9.5千米,主跨300米,预计2023年通车。大桥建成后,时速350千米的动车只需98秒就可风驰电掣跨越大海。

中国铁建铁四院福厦高铁桥梁负责人杨恒介绍,大桥主梁采用流线箱形结构并附加导流板、减震栏杆等气动措施,减小了复杂风环境下的风致振动,避免了异常涡振的发生。列车在不设风屏障的情况下,可在8级大风下不限速通过大桥,在11级暴风下不封闭交通。为适应高盐高湿的海洋腐蚀大气环境,铁四院还联合多家单位研发了耐海洋大气腐蚀钢,填补了我国耐海洋大气腐蚀钢的钢种空白。


中国科学家诱导出人类全能干细胞

近日,中国科学院和广东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多家机构的研究者,通过体细胞诱导培养出了类似受精卵发育3天状态的人类全能干细胞。这是目前全球在体外培养的“最年轻”的人类细胞,是继科学家成功诱导出人类多能干细胞后,再生医学领域的又一颠覆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于3月22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

据了解,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种非转基因、快速且可控的“鸡尾酒”细胞重编程方法,能够将人的多能干细胞转化为全能性的8细胞期胚胎样细胞,即相当于受精卵发育3天状态的全能干细胞。该成果将助力实现未来人体器官的体外再生。

散裂中子源大气中子辐照谱仪研制成功

中国散裂中子源大气中子辐照谱仪近日成功出束,标志着谱仪设备研制与安装成功。束流性能测试表明,已测工况的中子束尺寸与分布、中子能谱、通量等重要参数与预期相符。此台谱仪可提供与大气中子能谱相匹配、能量范围覆盖毫电子伏特至吉电子伏特(MeV~GeV)的高通量中子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