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第一看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室内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消杀及传播风险防控

4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在以“新冠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防控策略、挑战及启示”为主题的Engineering前沿论坛做视频报告时表示:新冠疫情防控应持续加强室内空气污染控制与病毒传播阻断的研究和应用,实现室内病原微生物的彻底消杀,切断病毒的室内气溶胶传播途径。

为全方位防控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并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流行病做好技术储备,《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编辑部组织本次论坛,邀请侯立安、曲久辉、马军和吴丰昌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围绕疫情及防控对环境研究的启示、环境中生物性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的消杀、新冠疫情冷链传播与绿色屏障等主题,以线上视频报告方式分享最新研究进展及观点。

目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国内也面临新一轮疫情冲击,疫情传播线路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侯立安指出,针对这种严峻的疫情形势,何时结束疫情尚不明朗,探究其传播途径及阻断技术的创新已经刻不容缓。

侯立安认为,室内空气传播是新冠病毒蔓延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室内空气受限于建筑结构,病毒不易扩散和稀释,人在室内停留时间占全天时间的70%~90%,导致新冠病毒更易通过室内空气气溶胶传播致病。他强调,在相对密闭且缺少通风房间感染的风险比较大,面对肆虐的疫情,强化空气净化技术、消杀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对阻断病毒的室内空气传播、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疫情初期,新冠病毒的空气传播曾一度被认为不是主要传播方式。2020年3月,侯立安院士团队多次呼吁防控新冠病毒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应加强室内空气的净化消杀;同时也积极地向各级部门、地方政府等单位建言献策,对疫情期间生活垃圾分类、医疗废物处置、室内空气污染传播阻断、进口冷链防控等提出建议,并得到了有关领导批示和部门采纳。

侯立安院士团队发表在“中国工程院院刊”期刊的研究表明适应性贴附通风技术可为室内输送新鲜空气,与传统顶部和上侧壁送风技术相比,适应性贴附通风技术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在房间内的传播,保障室内人员的安全健康。他带领团队提出“五位一体”全流程的空气净化集成技术。该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灵活组合适用不同应用场景,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全时段彻底消杀。全流程的空气净化技术包括:新风系统、室内净化、室内消毒、环境功能材料、排风系统五个单元组成(简称“五位一体”系统),该系统协同效应明显,对气溶胶净化率达99.9996%。并在湖北武汉和十堰、江苏等地应用,保障了室内空气质量,为抗击疫情提供了科技支撑。

针对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场景的不同,侯立安团队的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消杀理念及相关创新技术已成功应用在北京冬奥会防疫、进口冷链防疫、国际机场防疫、隔离点防疫等典型案例中,“我们呼吁从国家层面建立更加全面系统、科学有效的空气环境防疫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室内空气环境防疫技术指南,促使成熟空气环境防疫技术尤其在重点场所的强制推广应用。”侯立安在报告中表达了自己和团队的建议与期望。  

责编:代建安

手机体验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手机版


  • 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