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学术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黑叶猴保护意愿调查研究 ——基于保护区居民视角

摘要: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黑叶猴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纬度最高的区域,该地区黑叶猴种群生物习性和栖息地选择上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探究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叶猴群体的保护现状及周边居民的保护意识,本项目研究人员于2020年至2021年期间在相关地区利用访问法和实地调查法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黑叶猴在该保护区内生存状态良好,保护区内居民对黑叶猴的保护意识较高。但因为黑叶猴对其生产生活造成的的一系列影响,保护区内居民保护黑叶猴的主动性待增强,且居住在保护区核心区内的居民年龄普遍较高,保护知识较为匮乏。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金佛山;黑叶猴;保护现状;保护意识;对策


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南川区境内,主要保护以银杉、林麝、黑叶猴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其中,黑叶猴隶属于哺乳纲、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乌叶猴属,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广泛分布于越南北部到中国中南部的片断化喀斯特森林中,在国内仅分布于广西、贵州和重庆南部[1],而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范围内黑叶猴纬度最高的栖息地。有研究人员通过对我国不同黑叶猴栖息地内黑叶猴群体食物组成的研究得出,相较于广西和贵州的黑叶猴群体,重庆黑叶猴群体更喜食熟叶而非嫩叶[2],另有研究表明,栖息地的生境质量会直接影响黑叶猴群体的觅食、移动、休息和社会活动等行为的时间分配[3]。上世纪90年代黑叶猴在中国分布于广西、贵州和重庆的41个隔离分布点,估计种群数量在 3500~3850只[4]。90年代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就地保护黑叶猴的一种有效方式。建立保护区可以系统而科学地逐步改善黑叶猴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可以在住房、就业、居民日常行为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在普及过程中降低保护区内居民生活对黑叶猴生存造成的的影响,提高居民对黑叶猴的保护意识。为了解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内黑叶猴的保护现状,促进保护区发展以及改善黑叶猴生存环境,我们展开了如下对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居民的调查。


1  研究区概况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重庆南川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6°54′~107°27′E,28°46′~29°38′N),总面积1300 km2,海拔340-2251m,有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夏暖冬寒,湿润多雨,少日多雾。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陆续有研究人员对金佛山地区的黑叶猴群体进行观测和记录,根据结果对其分布、生态及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已有的数据显示,保护区内黑叶猴种群数量约为20群,个体数量约为160只。


2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针对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居民设计调查问卷。主要调查目的为:通过对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内居民(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的问卷调查,了解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叶猴群体的大致分布地点,为之后的实地观察提供基础资料;了解保护区的建立对该地居民实际生活的影响及居民生活对猴群的影响,分析黑叶猴保护现状并为后续保护措施的合理制定积累意见。问卷均为封闭式问卷,问卷共设置14题。

本次问卷调查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调查人员当场发放问卷填写,并当场收回。本次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地点为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 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62份,回收有效问卷62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3.1 居民基本情况

在受访居民中,核心区居民占60.66%,缓冲区居民占26.23%,试验区居民占13.11%,说明本次调查辐射区域较广,调查居民居住区域类型齐全。从调查居民居住区域占比看,被调查居民中,核心区居民人数占比最大,且本次调查涉及到了居住在核心区的每户居民,每户至少有一人接受了调查。这是因为核心区居民居住在保护区的最关键区域,存在的黑叶猴较整个保护区占比最大,在三个类型区域的居民中与黑叶猴的日常活动关系最为密切,二者互相影响程度最大。通过对核心区居民的调查,能间接得出黑叶猴保护现状的最真实情况。而对比缓冲区与试验区居民的问卷调查情况,能横向对比出以保护区中心向外辐射不同距离上保护效果的差异。

从调查居民的个人基本情况看,大部分调查对象年龄在45岁以上,且调查对象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占95.08%。该年龄结构的分布与当地经济发展模式有很大关系,据调查对象介绍,当地居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有三种,概括起来为“苦甜游”,苦为黄连种植,甜为蜜蜂养殖,游为农家乐经营(主要在试验区)。三种途径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劳作,对年轻人吸引力较小。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等问题。

3.2 居民对黑叶猴的保护意愿

在本次调查中,将受访居民的保护意愿由保护知识、保护态度和保护行为三个方面来综合体现。    

91.94%的受访居民曾多次在保护区中看到过黑叶猴,且可以列出黑叶猴出现的具体地点。从调查结果来看,在该保护区内的黑叶猴活动范围较广,在保护区的20余个地点都有出现。这也间接地表明了黑叶猴在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数量能够得以维持,这与保护区的设立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密切关联。

保护区内居民对黑叶猴的认识程度较高,但保护知识较为匮乏。这导致该保护区内居民对黑叶猴的保护缺少科学性。受访居民中,有29.03%担任或曾经担任过村干部,相较于未担任的居民,他们对黑叶猴的保护现状更为了解,在接受调查时,能够较为清楚地了解保护区内相关的保护政策,对保护区的现状和变化有更多具体客观的描述。

黑叶猴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此区域,83.87%的受访居民愿意为保护黑叶猴出力。这表明保护区内居民对保护黑叶猴的态度良好,保护区内的保护工作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在该自然保护区内没有食用、穿戴、使用野生动物制品及猎杀野生动物的现象。受访者表示,保护区内实现规范有序的保护现状经历了一定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左右,金佛山自然保护区还未成立,当地居民还持有地方派出所颁发的猎枪证,各种野生动物的基本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上世纪90年代初,现保护区区域内仍存在食用野生动物和使用野生动物制品的现象。直到保护区建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食用野生动物和使用野生动物制品的乱象才得到遏制。

3.3 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居民的影响

首先,大部分当地居民对保护区的设立初衷及其对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的保护与改善还未树立正确的认识。有49.18%的受访居民认为该保护区的建立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有40.98%的受访居民认为该保护区的建立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影响,只有9.84%的受访居民认为该保护区的建立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次,保护区的建立对核心区居民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大,核心区居民身处保护区的中心位置本就面临着出行不方便、居住地增收方式少等问题。据统计,被调查的核心区居民中,有60.53%认为保护区的建立给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经济发展方面:保护区成立前,现保护区内部分居民靠伐薪和采药维生;保护区成立后,此类影响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行为被禁止。二是交通方面:出于对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野生动物原始生活环境的维持,核心区内修路条件非常严苛,这导致核心区内交通发展缓慢,居民出行不易。为了避免核心区内的野生动物受到惊吓,保护区内都设有禁止鸣笛的标牌,这使得核心区居民的出行安全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另有34.21%的核心区受访居民认为保护区的建立未对生活产生影响,剩下的5.26%则认为保护区的建立对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核心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上面,但这种积极影响依然是伴随着上述消极影响对其生活产生影响的。

缓冲区和试验区较缓冲区限制条件少,野生动物出现频率低,但野生动物依然会对居民产生消极影响。而保护区的建立对缓冲区和试验区居民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游客增长和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上。保护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试验区内居民可以通过开设农家乐和旅馆来发展经济。

4 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结论

本次调查对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内居民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对黑叶猴的现状及居民的保护意识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如下:首先,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内黑叶猴种群数量及生存环境较为理想,且保护区内居民对黑叶猴的保护意愿较高。但与之对应的是保护区内的居民普遍对于黑叶猴及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政策不了解,导致保护工作没办法做到科学有效。第二,保护区内大部分居民对保护区的职责和功能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致使部分居民认为保护区的设立对其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对策,以期为相关单位的工作开展提供一定依据。

4.2政策建议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内交通相对闭塞,保护区内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消耗和保护区自然环境的改变势必会对黑叶猴的生活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保护区内黑叶猴的自然生活状态。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保护建议。

4.2.1通过加强政策普及提高保护区内居民的保护意识

保护区内现有居民存在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等问题,相对缺少自主获取自然保护区相关信息的能力和意愿。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并以适宜的方式帮助保护区内居民获取和理解保护区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相关政策规定的普及和宣传,确保保护措施的落实。同时,加强对当地居民的科普宣传,提高保护区内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刻认识到保护黑叶猴及其他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4.2.2通过加强政策扶持支持保护区内居民整体搬迁

当地政府可支持或引导保护区内居民探索新的增收方式。在调查中,有居民反映:猕猴会在玉米成熟的季节食用大量的玉米,并且会毁坏居民的菜地;野猪会在居民种植的黄连未成熟时就将其翻出土地。保护区成立后,当地相关部门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此类问题,降低居民经济损失。在过渡阶段积极完善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使保护区内经济发展与黑叶猴保护形成良性循环,切实从源头上提升保护区内居民保护黑叶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应对黑叶猴影响较大的村组实施整体生态移民搬迁或异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发展与黑叶猴保护的矛盾[5]。

4.2.3在自然保护区宣传中加强自然优势凸显

保护区应加强对黑叶猴等野生动物的宣传力度,运用小视频、H5等当下热门的宣传方式真正使黑叶猴及其他野生动物活跃在公众视野里,突出景区内的自然资源优势。


1.西南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2.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吴名川,韦振逸,何农林.黑叶猴在广西的分布及生态[J].野生动物,1987,(04):12-13+19.

[2]李生强,黎大勇,黄中豪,李友邦,黄乘明,周岐海.黑叶猴食物组成的地域性差异比较[J].兽类学报,2016,36(01):46-55.

[3]黄乘明,韦显盛,周岐海,李友邦,黄中豪.栖息地质量对黑叶猴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J].兽类学报,2007,(04):338-343.

[4]胡刚.中国黑叶猴资源分布与保护现状[C].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98-100.

[5]姚小刚,罗惠宁,余登利,李继祥.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对黑叶猴保护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8:130-131.

责编 / 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