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院士天地

长远布局 创新才能走更远

“20多年前,从事量子研究很孤单,出差一个人,作报告一个人,一边写论文,一边到处申请经费,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只要有一点希望,我就坚持下去,最终保住了我们的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尽管已到耄耋之年,中国科大教授、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院士谈到科研报国经历时,精气神十足。2022年双创活动周重磅活动——“量子计算+创新创业大会”举行,郭光灿院士视频连线发言。作为国内量子科学研究的先行者,他坚信,在中国自己的土壤上,能培养更多开拓创新的研发队伍。

郭光灿说:“不要等技术发展起来了再考虑产业。我们这一辈培养了研究人才,兑现了对国家对社会的承诺,更希望看到一代代年轻人,让中国量子技术走向全球,为量子信息产业贡献力量。”

同时,郭光灿认为,近年来,量子计算在全世界发展迅猛,但产业发展刚刚起步。量子计算产业要依托联盟和学会等平台,组织开展应用探索、产业需求、供应链建设等方面深入交流,加强“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的协调统一;探索科研、工程和产业各领域的分工合作协同机制,将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产业化合力。

与此同时,他也观察到,当下不同高校、科研院所有多个团队在从事量子计算机研究,但却十分分散,“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像打游击战”不成规模。他认为研究强调目标导向,将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等团队组成一个产学研联合团队,从硬件、软件、材料等不同层面共同布局,并通过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让年轻人不再受发论文、申请“帽子”的影响,扎扎实实将通用量子计算机研究推向深处。

在中国创新问题上,他希望科学家要拥有长远布局的胸怀和眼光。“科学家要有这样的眼光,某个领域需要哪些方面的内容,就要有所布局,不能擅长什么就做什么。”他说,只有这样长远布局,并且形成“兵团作战”的合力,才能在类似于量子计算机这样的复杂系统工程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