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品牌 为消费者而存在

时间见证发展,品牌改变消费,无数中国品牌,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

从模仿到创新,从衣食住行到大国重器。民族品牌的发展和进步,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衣食住行,提升了国人的生活品质,更助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演进。中国品牌的崛起,也在世界品牌之林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三个转变”,为我国建设品牌强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现实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自主品牌建设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民族品牌发展各有特色。历经过往,中国品牌的崛起,折射出“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不断迈进。

品牌的乘势而上,既是一个“经济故事”,也是一个“文化故事”。

消费者需求是品牌的根


中国品牌建设历史悠久,自古代,我国就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民族品牌,甚至很多老字号品牌穿越数百年传承至今。近代以来,我国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民族品牌,如民国时期罗蒙的西装、亨得利的钟表店、上海的雪花膏;1949年以后,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有“四大名酒”“八大名酒”等品牌的出现。

品牌是企业资产的一个综合载体,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

中国品牌的兴起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背景是“双轨制经济”,一方面还存留计划经济内容,另一方面我国在不断地推进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开始,中国品牌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在经济大背景下,民族品牌飞速发展,如长虹、海尔、格力、春兰、联想、熊猫、小天鹅等,一大批民族品牌在这阶段大量涌现,市场自由竞争。

虽然民族品牌呈现飞速发展的状态,但也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国市场产品质量问题、假冒伪劣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品牌形象受损。于是,消费者维权意识也在这一阶段觉醒,标志性的事件是1993年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个阶段大家在买东西的时候更加关注质量,品牌也更加关注质量建设,从消费者维权事件到“3•15晚会”的出现,整个社会对质量的关注促使品牌在质量建设方面作出布局。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开始从以质量管理为重点向全方位打造品牌转变。国际化、自主知识产权成为这一时期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此,中国民族品牌进入高速发展期。时日至今,我国人均GDP完成了从100多美元到1000美元,再到1万美元的两个跨越。我国已经进入了品牌提升的全新阶段,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品牌日渐增多,不断走向国际市场。

同时,国内市场进入消费者主权时代,消费可选择。企业的品牌建设则开始更多地依靠自身的质量、研发,将品牌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关注消费者满意度,推动产品与科技的持续创新。


产品质量是品牌的魂


品牌,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企业。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品牌是质量、服务与信誉的重要象征,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资源。而产品既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每件产品都有质量、每家企业都以质量为目标,经济发展才更有质量,企业如果单纯‘拼价格’并不能包打天下,‘拼质量’才是每个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不断尝试改变消费品的价格结构,号召更多企业把更多成本用到如何提升产品质量上去,而不是去花费过度的成本搞营销,没有质量的产品没有品牌可言。”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消费安全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关志松表示。

品牌质量决定着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品牌建设则决定着企业能走多远。“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质量标准和后评价体系,健全缺陷产品召回、产品伤害监测、产品质量担保等制度,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

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构成的经济循环中,消费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维护和保障自身权益的期待也持续升温。从追求量到注重质,从线下消费到云端网购,新的消费趋势和消费模式层出不穷。这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同时也对优化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惟有消费的各环节都畅通起来,才能让广大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在数字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也需要凝聚社会力量、突出问题导向,着力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不断升级,筑牢消费安全的社会基础、法治基础、经济基础和市场基础。

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无论市场如何变化,质量永远是品牌发展的内在支撑,质量始终是企业应有的价值追求。增强品牌意识、把握发展机遇,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样就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化自信是品牌的源


品牌作为一种市场载体,一头连着国内,一头连着国际。如今,在中国本土市场,华为、小米、OPPO、VIVO开始取代苹果;国货开始取代欧美、日韩品牌。胸前印着大大的“中国李宁”LOGO,脚上一双回力鞋成为当下青年人彰显时尚与个性的标志。中国已确定了制造业向更高附加值升级发展的战略目标,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

中国年轻一代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国货品牌的认同感与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其消费倾向的改变助力国潮流行。

年轻一代消费者正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年轻人对自己本国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有认同感。中国年轻消费者随着民族自信心日益增强,品牌自信也随之增强,国人对自己文化自信心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转变,年轻群体对品牌的认知态度更加积极与务实,不再一味追求大牌;同时“进口的等于好品质”的观念也在扭转,年轻人更愿意选择个性、国潮产品来彰显自己的时尚品位。

历经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中国制造的量与质已今非昔比。从代工服装到制造汽车,从模仿到创新,中国制造已开始摆脱价廉质低的象征。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调查统计,中国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制造大国,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新消费与消费升级时代,带来了挑战,也为中国本土品牌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品牌也纷纷走向国际舞台,用年轻化形象演绎中式情怀,引领潮流营销,席卷了消费市场。品牌又通过各种跨界、联名等方式,或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创新品牌中,或与国际IP互动,带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启了“出海”策略,越来越多的产品行销全球。


中国制造是品牌的本


随着我国各个层面从单纯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追求创造,追求品牌,伴随着国货回潮,消费者对中国的本土品牌的信心与日俱增,家电、服装、电动车、手机等众多商业领域已经居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全球有90%以上的个人电脑、80%的空调、74%的太阳能电池和70%的手机来自于中国制造。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如今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能力显著增强,消费形态正从购买产品到购买服务,从大众产品到高端商品转变。与之相适应的是,中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有越来越多代表中国的品牌自信地走向国际,以华为和海尔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早已走出传统中国制造道路,扎根全球引领中国品牌走向高端化、精致化。以“高质量”提振“中国制造”的不懈努力,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增强了我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使得中国制造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在国际中也开始拥有了一席之地。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面对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着力进行原创品牌的创新升级,将有助于更高层次地打开消费升级的广度与深度,有效抵御“逆全球化”与“产业链转移”的负面影响。

小到一粒纽扣、一颗螺丝钉,大到汽车、高铁、航天火箭,中国的制造业包含了所有工业种类,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加之中国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韧性强,对于内循环经济不仅有历史经验,还有冲出重围的决心。

自2017年起,国家设立“中国品牌日”,加强品牌建设已经6个年头,这六年不断推动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同时,更推动了中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不断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求。中国品牌日,不仅在改变世界对中国产品的偏见,更在重塑国人对中国品牌的信心。

品牌建设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激活品牌经济,让中国品牌发挥引领作用,才能树立起品牌自信,更好赋能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