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科技助农,乡村振兴!

寻乌县生产的猕猴桃

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寻乌县猕猴桃畅销全国各地,云南反季节鲜食玉米在冬天被端上餐桌,苏北小城盱眙县的小龙虾帮助盱眙成功脱贫致富……

每一幅让人垂涎欲滴的画面,背后都有强大的科技力量在支撑。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科技颠覆了贫穷,突破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交通因素等等的限制,给产业插上了翅膀,给“三农”带来了希望。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科技正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理想,描摹美好的未来!

助农兴农,科技功不可没,未来可期!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科技助农,古已有之。

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系统记载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的农牧业生产经验,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土壤等因素与农作物的关系。这大概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最早关于科学与农业之间关系朦胧的描述。此后的《农桑辑要》《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古代农业科学著作,记录了各个朝代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知识,成为当时指导老百姓开展农业生产的“工具书”。

新中国成立后到1960年8月,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我国和苏联在农业科技领域进行全面合作,成立了中苏科学技术委员会,在聘请苏联顾问、专家,互派留学生,专家互访与交流,交换种子苗木、书刊资料,引进畜牧、作物良种及农机具等方面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交流。这期间,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主要借助苏联的力量,并没有太多自主权。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仍有8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农民大多穷到“揭不开锅”,这也成为老一辈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1986年5月16日,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后来在1993年12月28日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面对荒凉凋敝的农村,扶贫开发小组成员心里都没底,只能硬着头皮迎难而上。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把“吃饭线”作为贫困标准线。1986年,中国的绝对贫困标准为206元,2007年为785元。2000年的低收入标准为865元,2007年底为1067元。2008年,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二为一,国家扶贫标准统一为1067元;2011年,再次提高为2300元;截至2019年,上升至2800元。几十年间,中国的扶贫标准一直在根据物价指数、生活指数等进行动态调整。

由此可见中国脱贫攻坚的艰难程度,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科技来支撑,破除藩篱,助力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助力国家实现乡村振兴。科技对于“三农”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共识,国家也一直在强势推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2011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意见》还提出一系列利好政策: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对科技型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

后来,在脱贫攻坚战中,《意见》中提到的“科技特派员”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特派员是地方党委和政府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按照一定程序选派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一种人才下沉方式。作为“真专家”的科技特派员下沉农村,对农村“土专家”进行“传帮带”,为推动“土专家”的能力提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他们下沉带来的一些更具科技含量的项目,把科技带到田间地头,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规划》提出实施农林种养产业扶贫工程。重点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粮油扶贫、园艺作物扶贫、畜牧业扶贫、水产扶贫、中草药扶贫、林果扶贫、木本油料扶贫、林下经济扶贫、林木种苗扶贫、花卉产业扶贫、竹产业扶贫等专项工程。在这些专项产业扶贫过程中,产业和科技往往相伴相生。

寻乌县的猕猴桃以及柑橘、百香果、鹰嘴桃、甜柿等产业的大力发展就是科技专家下沉的结果。近年来,寻乌县科协依托寻乌天然优势,引进国内知名专家与寻乌县相应的农技协协会对接,帮助协会发展壮大。其中,邀请了中国园艺学会柿分会会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罗正荣与寻乌县甜柿协会对接,国家农业部桃产业栽培岗位科学家李国怀与寻乌县鹰嘴桃协会对接,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徐小彪与寻乌县猕猴桃协会对接……

各协会积极与专家对接,争取专家每年至少2次以上对协会技术骨干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协会技术骨干的技术能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土专家”队伍,进而解决当地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2020年共培训4000余人次(含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培训)。目前寻乌县猕猴桃栽培面积约2万余亩,产量逐年提升。

受专家的指导和鼓舞,寻乌县晨光镇果业协会党支部书记古安金在全镇开展科普惠民活动,建立了猕猴桃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培训室,并以实地指导的方式教授种植户新技术,举办培训班7次,累计培训种植户600余人次,为贫困户提供长期工作岗位20余个,短期工作岗位30余个,每人每年可实现增收8000余元,共辐射带动晨光镇香山、竹背、新群3个行政村,219户农户参与种植,其中8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致富。

随着科技以各种形式深入产业扶贫,驱动产业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的指导意见》;2020年7月,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银保监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21年5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的通知》……

在一项项科技政策的加持下,先进的农业科技纷至沓来,农业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推动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取得了累累硕果。

成果丰硕,未来可期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近年来,我国“运用科技手段构建精准扶贫新模式,为贫困地区培育科技产业、培养科技人才,科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25%,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了以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中,浙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15%,湖北达到6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建设现代种业强国为目标,深化种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全面提升种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同时,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提出要加速实施农业生物育种,将在基因挖掘、技术创新以及重大农产品培育方面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科技的发展,使我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助力中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连续5年,我国粮食产量都保持在1.5万亿斤以上。近10年,全国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3.9万个,植物新品种保护年申请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水稻、小麦、大豆全部为自主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以上,种业已进入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新阶段。

2020年11月2日,湖南省衡南县双季晚稻试验示范基地,公布了袁隆平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晚稻测产结果,实测平均产量为911.7公斤;加上2020年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达到1530.76公斤,平均亩产突破1500公斤,创造了杂交水稻双季稻种植的亩产新纪录。

科技与产业融合,做大做强产业。在云南省的很多村寨经常会听到“玉米房”“玉米车”等说法,这些都是农户种植了番兴明选育的鲜食玉米收入增加后买的房或车。番兴明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在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创新、玉米品质改良、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成功解决了玉米生产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其主持选育的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达1.14亿亩,新增产值达100余亿元,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畜牧业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其团队选育的甜、糯玉米为云南省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广面积已达300万亩左右,产值达到百亿级别。

我国鲜食玉米供货空档期为当年的10月至次年的5月(秋冬两季),这期间全国能够种植鲜食玉米的地区很少。利用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番兴明培育出反季节鲜食玉米,带领当地老百姓种植,显著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近几年市场行情好的时候,种植鲜食玉米1亩土地(秋冬两季)毛收入可以达到1.5万元。

以往,鲜食玉米品种以国外品种占市场份额多。经过番兴明团队以及大量种业人员的不懈努力,一些鲜食玉米品种在口感、品质、产量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少品种已经超过国外的水平。目前,番兴明培育的鲜食玉米品种在国内市场上已经占据了一定比例,并逐步扩大。在云南,鲜食玉米已经成为稳定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的产业之一。

家住鲍集镇沈集村的村民蒋中东,在盱眙县人社局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通过承包流转的土地,走上了虾稻共生的致富路。尝到甜头的蒋中东,2020年将稻虾种养面积增加到了60亩,还增加了螃蟹养殖,并且打算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2001年7月,盱眙县人民政府和扬子晚报社联合举办第一届中国盱眙龙虾节,此后,“中国龙虾节”红遍神州,并上升至“国际龙虾节”享誉全球。20年来,盱眙龙虾从江苏走向长三角,最后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爬”上人们的餐桌成为可口美食。与此同时,以盱眙龙虾节为契机,盱眙龙虾以科技研发为主要战略,催生了集养殖、调料、交易、研发、餐饮等多元化经营于一体的龙虾产业链,成为盱眙县乡村振兴主导产业。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科技是最好的桥梁纽带。转战乡村振兴战场,接续脱贫攻坚的成果,科技助农兴农的势头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