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院士天地

檀润华:让创新方法在企业中开花结果

“这是对我二十多年所坚持事业的最大认可,很荣幸成为了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也很感谢来信的各位。现在,我对推广TRIZ理论饱含信心,要让更多的企业因此获益,再接再厉!”檀润华胸有成竹地说。

作为最先把TRIZ理论引入中国的研究者之一,多年来檀润华一直在行动,从TRIZ、C-TRIZ,到向国内的各高校、企业进行理论推广,引导广大科技人员运用创新方法突破核心技术障碍,解决技术创新中的实际问题。如今,创新方法的实践者已经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也随之迸发,檀润华功不可没。

取先进理论之精华


最初,檀润华学习的专业是流体传动与控制,然而,一次特殊的修学之旅,让他感受到了创新方法的魅力,也促使他改变了研究方向。

1994年,他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英国布鲁内尔大学进修,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产品设计与创新方面的前沿知识。这种先进的“创新方法理论”,可以在遇到难题时帮助人们突破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势,不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却能在发明创造中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细心的檀润华洞察到,如果将这种“神奇”的理论方法引入国内,或许能成为帮助国内企业加快发展的催化剂。萌生出的想法始终在檀润华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英国当时建有五个工程设计中心,他对此十分有兴趣,翻阅了许多资料,发现拉卡斯特大学中心,还有剑桥中心,都在搞创新设计,英国政府也在不断地投资建造工程实验中心,而此时国内的工业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及英国。

在檀润华看来,以设计为出发点的创新在国内还很稀少。国内的创新发展分为两种现状:工程界的人搞创新,他只会做钻研自己精通的行业技术,具体研究创新理论的人很少;从事哲学、管理等领域的学者们研究创新的人不少,但是他们对于工程中的创新过程理解甚少,所提出的创新理论很难在实际情况中进行具体操作,因为这些都是哲学思想与概念,对于技术工程师来说就如“天书”一般,晦涩难懂。

“这么一想,如果我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在未来中国发展过程当中可能还是会起到重要作用的。慢慢接触后发现,其实最关注创新的是企业,这一点让我很开心,企业发展的越快,经济也就越好,由此我便更加坚定了研究创新方法理论的决心。”檀润华如是说。

于是,他就放手钻研当时欧美先进的创新方法理论,并发现了前苏联科学家根里奇•阿奇舒勒总结归纳出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可以成功地揭示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大大加快了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

回溯到20多年前,刚在国内搞起创新方法研究时,檀润华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最初向企业去讲创新,他们甚至不明白创新的意义,却兴致盎然,檀润华一讲就是两个小时,企业家们与员工听得津津有味。在实际生产发展中,企业常常应用他讲到的理论,不断地向他反馈建议,“略显生涩”的理论因而得到完善,他也认识到创新对于企业意义非凡。渐渐的,不少企业家都找到了檀润华,想邀请他到企业中讲讲创新方法。他心中了然,这条路算是走对了。

在不断的打磨之中,檀润华逐渐深刻地意识到,创新方法研究就是研究创新的过程与跨学科知识的运用。过程中的每一步,知识应该怎么运用,这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结构化的方法加上跨学科知识的运用,就是创新方法中的科学方法。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触创新方法,自2007年起,我国政府就开始将“创新方法工作”作为重大科技专项开始推进。2008年4月,科学技术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财[2008]197号),指出“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方法应用,切实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截至于此,TRIZ理论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创新,檀润华的工作也越来越繁忙。

2010年,《TRIZ及应用》一书问世,这意味着檀润华将TRIZ理论从西方完全引入中国,也标志着创新方法要开始走不一样的道路了。


从实际出发促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理论到实践,檀润华带领团队做了不少的功课。近年来,TRIZ理论应用在各种各样的企业之中,就产生了不同的化学反应。在此期间,不断地有企业向檀润华提需求,献建议,其中最热切的一点,就是希望檀润华可以带领团队将培训中所讲的知识固化成为一个简明易懂的流程,这样一来,在企业之中,就可以将这种模式与企业业务的研发流程融合起来,让创新方法的理论形成业务板块中的一部分。照此办理,不仅是企业中的几个经过培训的人员懂得这样的先进理论,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在应用的时候,也可以按照原则流程走,实现全体创新的氛围。

“提出问题,那就要想办法解决,不然,我们的理论就不先进,也得不到发展。我们在为别人讲创新,自己的理论模式也要创新,所以一定要把企业的流程重新梳理,把创新方法融进去,有的企业现在正做,我们也要不断吸纳更新,让创新方法更有生命力。”针对上述的问题,檀润华提出了世界首创C-TRIZ—发明过程解决理论,这是以前苏联的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为基础,面对国内区域与企业培养创新工程师及同时产出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品的要求,所构建的新一代技术创新方法,特别适用于企业技术升级及颠覆性创新的需求、以及3至4级创新工程师培养。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为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创造的大浪之中,自2016年起,中国科协每年都会举办创新方法大赛,同台评比出优秀的创新成果。创新方法已经在中华大地上蔚然成风,“怎样高质量发展”就是接下来檀润华的研究课题。要高质量,就要让创新方法结出丰硕的果实,做出的结果是要可以量化的优质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甚至是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如今,从国外引进的TRIZ推广模式已不适合当今国情,需要改变。TRIZ理论是由苏联人提出的,专家移民后在欧美推广应用。其模式是在培训后以认证的形式对工程师进行分等级认证,明确规定出一期招收的学员人数,培训内容与培训时间,根据考核评定是否通过培训。但在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基数大,一次培训应有较多企业参加,培训还应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实质性改变,因此,中国的创新方法培训不但要讲模式,还要关注成果的产出。

短期培训,长久创新。檀润华告诉记者:“一次完整培训,或者叫做技术转移的必然结果,是要产出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并且这些‘新’,要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为行业带来改变,这样的创新方法推广,才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并在企业中保持创新创造的活力。也只有这样,才会在国内大环境中形成正循环。”

中船重工、中信重工、三一重工、长城汽车、河钢、包钢……源源不断的企业利用TRIZ理论来解决技术难题,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为科研人,檀润华十分有使命感与责任感,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檀润华带出了世界级的创新方法团队,人数是第一,发表文章数量同样位列第一。


企业怎样去创新?


创新型企业是一个国家最有活力的企业,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也成为了政府重点扶植的对象。当前,创新型企业也成为中国企业的发展目标,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去创新,檀润华说出了他的看法。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企业亟需的。从国家层面上看,国家要投入资金,要搞基础理论研究,要建国家实验室都是大方针、大方向,是国家重大需求。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创新要靠自己的创新人才,根据自己行业的情况,行业发展遇到的难题,有针对性地不断地提升工程师水平,使之成为创新工程师或T型人才,才能进行有效创新。所谓T型人才是说,纵向来看,他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相当丰富,横向来看,数、理、化、天、地、生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也可以灵活运用。高水平的创新工程师是创新适应性专家,即解决一般的实际问题非常熟练,而且经常能提出一些有见解性的想法,新的想法出来后,经过努力还能实现。创新工程师与创新适应性专家就是企业最需要的创新人才。同时,作为一个国家,若能培养出众多的两类人才,国家创新能力会大幅度提升。

绝大多数的企业要提升学习能力。只有很一小部分高端企业拥有雄厚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对于绝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快速学习并掌握全世界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国内外均有一批大学与科研院所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每年要发表大量的高水平论文,快速学习并运用这些成果开发所需要的技术,对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十分重要,创新工程师与创新适应性专家要逐渐通过创新方法的学习,提升这种开发能力。  

企业要善于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关系。企业研发中遇到的基础理论问题可以通过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解决,经此过程的结果,往往是很快就能形成企业的生产力。目前,产学研合作路径并不是十分畅通,其基本原因是待解决的基础理论研究问题定义不清楚。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很强,但是并不能清楚地了解到企业的需求,企业也提不出比较明确的科学问题,因此,提升企业问题识别水平是解决产学研合作的关键。企业创新工程师与创新适应性专家恰恰能发挥作用,通过创新方法(TRIZ/C-TRIZ)的学习,他们可以大幅提升问题识别能力,大部分难题能够自己解决,部分需要基础理论研究的问题可以识别出来,并找到相关大学或科研院所的相关科研平台寻求合作。 因此,创新方法与企业创新人才还可以起到产学研合作的桥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