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院士天地

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

埋头苦干,把一生浸在稻田里;宅心仁厚,把苍生装在心头上。

提到他,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的:袁隆平,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

用百度能搜到的简介在这里介绍他,我始终觉得那些称呼太过遥远,那些数据太多冰冷。我想说,把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不如把他比作大地的一粒种子,比作在大地母亲的怀里播种星星的人。

2021年5月22日,心情一波三折,从惊闻,到辟谣,再到噩耗……看新闻看得泪流满面,他是为数不多的,跟我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可是听到他去世就让我们泪流满面的人。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不会有生老病死……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本刊编委会主任袁隆平,于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至此,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停止了呼吸,稻花香里无需说丰年,只说袁隆平,只听哭声一片:碗里有米,心中有你。

天公哀叹,日月无颜色;大雨滂沱,泣诉凝无言;厚土无声,草木皆低垂。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国士无双 先生千古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说到: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

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会永远记得灯塔。他就是黑夜中明亮的星——袁隆平星。

那一刻,那颗叫袁隆平的行星也在驻足凝视,迎接一位伟大、高贵而朴实的灵魂归位。不,这是高与天齐的精神,还原成了人间的一粒种子,深深地、深深地,种进了5月的大地。这是禾苗拔节的最美季节,稻田里的蛙鸣正整齐地奏着您喜欢的交响乐——《红莓花儿开》《我和我的祖国》。昏暗的田垄突然放光,多情的土地为您举行一场仪式,最高最壮的那棵稻穗提前含苞,喊回了多年前第一次遇见您的那棵野败,一起邀您住进永生的家园……

从长沙湘雅医院到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从芙蓉路到营盘路,十里长街流淌着思念;那些夹道追着灵车的呼喊和哭泣“袁爷爷,一路走好”响彻天际;那些从四面八方飞来的鲜花和卡片,那些滴滴答答的雨点,仿佛都在作答:“他没有离去,就在这里,在这里”。

70年前他求学走过的天生路上,蓝花楹开得正艳。西南大学32教的草坪上,雨中排成长队的学弟学妹,只为到袁隆平站立的塑像前敬献白花。校门外,那个名叫“花雨鲜花”的花店,一次次售空,一次次调运,一次次补给……不断涌上来的鲜花淹没了塑像下的草坪,像是不断涌上来的稻浪。那天的白菊花突然开口说话:“何其幸运,我和一位伟大的灵魂相伴而行!”您刚读出“喜看稻菽千重浪”,那一束束花儿就唱着“国士无双袁隆平”。

作为母校110周年校庆时的杰出校友,袁隆平受邀在大会上讲话。当时作为教师代表发言的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董小玉追忆说:“2016年,当时有幸与先生同台,记得袁老风趣地说‘谢谢校友和母校,毕业于1953年的我今天回来了,很激动。我是一名奔90岁的老青年,还有一颗不服老的心。年轻人更要有自己的梦想,怀抱着梦想就有了前进的大方向,梦想必须与行动结合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成就。’最后,袁老还欢快地在舞台上跳起了舞蹈。他黝黑的皮肤和皱纹让我们仿佛看到他穿梭于田间地头的身影,他离大地那么近,却能望向天空那么远;他身材并不高大,但却伟岸无比。”

与重庆、长沙阴雨天气不同的是,三亚的五月已是热浪袭人,南繁基地的那些禾苗,正在咸湿的海风中低语:他没有离去,每一片禾叶上还留着他今年早春抚摸过的痕迹;田埂上留着他3月10日摔倒的痕迹,留着他像凝视新生儿女的眼神……基地的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怎能忘记您最后一次三亚之旅;“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从天涯海角的暖冬出发,是您作为一个中国儿子给光荣的七月预备的厚礼。

在家乡江西九江德安县,广大干部群众自发来到隆平广场、隆平公园、稻田广场的雕像前献花表达哀思;在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袁隆平老家袁家山,数名游客集体驻足默哀。家乡人民依然清晰记得,2004年9月,阔别故乡多年的袁隆平回到德安,全县人民夹道欢迎的场面热烈空前。2015年和2016年,袁隆平接连两次回到家乡,为省级隆平科普教育基地揭牌,为新建的隆平学校颁发奖学金,为超级稻基地测产。经过十多年的尝试和探索,德安的超级稻亩产已经接近1000公斤。

《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社长宋文芳说,自2007年创刊以来,袁隆平就是本刊编委会主任之一。14年来,他风雨兼程陪伴本刊成长,给本刊诸多支持和指导。2012年,时值本刊创刊5周年,袁隆平亲手为本刊题词: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当时,袁隆平还将下一步奋斗目标设定为亩产1000公斤。他说:“也许10年左右的时间,等我变成‘90’后时,中国超级稻就可以实现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了。”如今,目标实现了,他却走了。此刻,他归于高山大河,还原成大地上一束弯腰的稻穗,矗立在无数人的心田上。

斯人已逝,言犹在耳;稻穗低垂,精神不灭!袁隆平带着他对科研的热爱,带着“禾下乘凉”的梦想,将一生种在了水稻中,埋在了热土上,直到生命的终点!


自由自在 快活人生 


任何一个伟人的离开,都让在世的人们感到无所适从,被从未打过照面的人们依赖,这是他伟大之处。袁隆平是伟人,更是一位接地气儿的伟人。

或许他的身材比不上屏幕里那些高大帅气的“靓仔”,或许他的容貌不如镁光灯下胭脂粉黛的“俊男”,他用数十年不移的信念坚守在伟大的事业中。国士之功,耗己身而成山,饱暖万民,顶天立地,铸中华崛起之脊梁;化己力而为河,润泽千里,奔腾不绝,开亘古未有之功勋。

熟悉他的人说,他的魅力更在于,工作中他是一个“直男”,生活中他是一枚妥妥的“暖男”。不管是爱情还是事业,他都如此赤诚。无愧于我们心中最美的“男神”,无愧于我们深深怀念的偶像。

人们说,袁隆平自带流量,是真正的“网红”。

他天性中带着自由。大学毕业时,老师给他总结了两条——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加起来就是“自由散漫”。但是袁隆平的特长不是考试,而是独立思考。

由于偏科厉害,袁隆平的大学成绩一般,根据西南大学校史馆陈列的他大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国文64分,植物学65分,普通化学60分,农场实习67分;稍好一点的是地质学88分、农业概论88分、气象学84分;最好的是英文93分,这得益于他母亲在他小时候就打下的底子。

他说就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他的性格就像小孩子一样可爱。当被问及自己帅不帅时,他自称资深帅哥并用“handsome”作答。看到鸭子,他会像小孩子一样模仿它们“嘎嘎嘎”的叫声。别人称呼他为高龄老人的时候,他笑嘻嘻地自称“90后”,还说自己正青春。

2020年11月2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他的团队测得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平均亩产911.7公斤的消息传来,他开心得像个孩子,“我有一梦,叫做‘禾下乘凉梦’”,还秀起了英文,“我觉得excited,more than excited”。

对于如何在科研工作中保持良好体力和精神状态,袁隆平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体育运动。他说,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要下田。身体不好怎么行?所以袁隆平一直有坚持运动的习惯,游泳是他的强项,他曾连续获得湖南省农科院游泳比赛的第一名。此外他还有很多特长,会拉小提琴,会跳踢踏舞,会下象棋,会打乒乓球,还是位时不时就给对手来个扣球的“排球王子”。

闲暇之余,他最大爱好之一是打麻将,输了就钻桌子。其次就是抽烟,遇到熟人,他会一支接一支地给人家递烟:“抽嘛,拿到,来嘛……”

他是一个资深吃货。1952年,他去成都参加西南地区游泳决赛时,贪恋上了美食。他最喜欢吃的是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和水煮肉片。他还很喜欢吃甜食。家人开玩笑吐槽他是甘蔗压榨机、西瓜挖掘机、糖果粉碎机。不过,他也有不爱吃的东西:肥肉。因为怕变胖,是不是超可爱?

他是撸猫患者,自打他荣升“铲屎官”后,眼睛就盯着小猫不离开。难怪有位网友说,袁爷爷就该活成一个神仙,天天开着他的小车穿梭在田间,管他一百年还是两百年,带着他的小猫守着他的田……

据说他的爱情也像电视剧一样。他曾和一位教化学的女老师恋爱三年,可是后来遗憾分手。分手后,他心有不甘,竟然苦苦等了三年。后来,在学校老师的介绍下,认识了妻子邓哲。那时他34岁,她24岁。两人一见钟情,认识一个月闪婚,这一相守就是58年。袁隆平曾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邓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的求婚。在我人生困难的时候,她始终和我在一起。”

他是一个节俭出名的人。1999年,“袁隆平”这个品牌市值就达1008.9亿元。对这个评估,他将自己定义为“中国的精神首富”。他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觉得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他出席重要仪式就在街边买10块钱的领带。但凡参加活动,一定会硬逼着接待人员将头等舱换成经济舱,将星级宾馆换成招待所。国家在青岛给他一座“豪宅”,他却把大宅子用来搞科研工作,跟团队在此成功研究出了“海水稻”。

袁隆平儿媳回忆说:“他对自己很节俭,可是对婆婆却无比大方。他经常出差,每次回来都有给婆婆买衣服的习惯,而且永远是买两件,一件大码,一件中码,看穿哪件合适就穿哪件,保证不会出错”。

他是一个低调随和的人。“2009年4月24日,我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见到了袁老,将《说文解字》线装本赠送给他时,他说书中记载了许多古代农耕的工具和技术,要好好地珍藏,抽时间认真拜读”。河南省漯河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主任鲁锁印回忆说,“那时候,袁老已是当世名流,还兼任着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但我们见面时他完全是一介布衣打扮,言谈举止毫无贵胄之气,亲切如邻家长者。那天结束会面出门时我才知道,非洲一个国家的总统正等候与他会晤,请袁老为他们解决粮食自给问题献计献策,这让我对院士袁隆平的敬仰陡然增加了万分”。

他是一个很执着的人。他的梦想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为此,他奋斗了一辈子。1949年,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执意学农,父亲想让他填报理工或者医学专业。母亲劝他,学农很辛苦。但他坚持自己的选择,填报了相辉学院,毕业时因院系调整,学校更名为西南农学院(即之后的西南农业大学,后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195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安江农校任教。这一待,就是17年。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一代传奇,将在这里拉开帷幕。

大概从1958年开始,袁隆平觉得还是要走孟德尔和摩尔根的路子,便常常偷偷摸摸地看这方面的书。不久,三年困难时期猝然来临,从那时他立下决心:一定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千里稻香 万家粮足


有美国经济学家曾说:中国只有占世界7%的耕地,却要养活22%的人口。2030年,中国人就要饿肚子,到时候谁来养活中国人?

手植一穗稻,自此无饥馑。如今,袁隆平狠狠打了他们的脸:中国人牢牢端稳中国碗,中国碗里装满中国粮!

“他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试验田。如果不在试验田,就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杨耀松这样形容袁老:“杂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血液里,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一粒种子到一颗粮食的距离,就是梦想的距离,也是他一生的足迹。为了还原他的科研历程,本刊记者认真拜读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袁隆平口述自传》,有几个时间节点和关键成果不得不提。

袁隆平31岁开始对水稻进行研究,提出一个问题:水稻能不能利用“杂交优势”?当时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邓恩和杜布赞斯基合著的《遗传学原理》明确指出:自花授粉植物不具备杂交优势。但袁隆平性格里有一股偏不信邪的执拗,要推翻权威的结论,就需要实践的检验。

1961年的7月的一天,袁隆平突然发现一株明显异于其他普通稻的稻子,他用布条给这株稻子做了记号,取名叫鹤立鸡群。他小心翼翼地伺候着这株宝贵的稻子,收获了一千多颗种子。第二年春天,变成了一千多株新的稻苗。

袁隆平满心期待这些稻苗创造一个奇迹,但现实让他失望了。为此每天坐在田埂上思考着问题的症结。突然有一天,他猛然醒悟:“鹤立鸡群”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水稻同样具有杂交优势。

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如何把具有杂交优势的水稻制成可以稳定产出的种子,使其大规模种植,从而实现增产。于是,在稻花飘香的夏季,袁隆平每天拿着15倍放大镜,在稻田里把腰弯到90度以上翻看稻花。要想近距离寻找稻花可是个苦差事,往田里一站就是一身汗,加上稻叶的边缘是细细的锯齿,稍有不慎就会把腿和手臂割出一道道血痕,还有稻田里满是蚊虫、蚂蟥和时不时出没的蛇。袁隆平一查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多天,依然一无所获……

一直到1964年7月5日14时25分,在翻看了14万个稻穗之后,袁隆平终于找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将其命名为“C系统”,让袁隆平确认了通过人工杂交培育优势水稻的可行性。

1965年夏天,在翻看了几十万株稻穗,仔细检查了其中的1.4万余穗之后,他们总共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也是通过对这6株雄性不育株做实验,袁隆平写出了一篇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2月的《科学通报》杂志上。这是中国科研史上第一篇关于水稻的雄性不育株的论文,同时,他在文末提出的水稻“三系育种法”,在全世界也成为杂交水稻三系法的开山之作。 

曾经,袁隆平因他的家庭出身、他对孟德尔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的坚持、他带领学生们做实验,成了被批斗的理由。直到有一天,一群人蜂拥跑去他做水稻实验的地方,把他费尽千辛万苦才培育出来的60多坛雄性不育株水稻,全都砸得稀烂。幸亏他的两个学生李必湖和尹华奇偷偷藏起来了3坛水稻。关键时刻正是那篇开天辟地的论文,以及一批有良知的干部,让他免于灾难,未被关进牛棚,这才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事业赢得了宝贵的研究时间。

虽然躲过了一劫,实验过程还是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麻烦,比如试验田的秧苗被人偷偷拔光,再比如他们在云南做试验时还遭遇了7.2级的大地震。环境的动荡和科研条件方面的困难,他和团队都挺了过来。期间还夹杂着各种风言风语,说“杂交水稻根本就没有前途”“袁隆平是地地道道的科技骗子”等。

夫国士济世者,皆出于狼烟滚滚之时,立于狂风肆虐之间。怀济世之心,行躬耕之事。不与俗世争宠,不与万民争利,不与顽敌争锋,沉心静气而俯首修功。

袁隆平一方面不为所动,在失败几千次之后,继续实验。另一方面,也不断思索原因出在哪里?

经过长久的思考和实验,袁隆平得出结论:以前做实验的稻子,亲缘关系还是太近,杂交优势不明显。要找到理想的不育系,就需要找亲缘关系较远的野生稻,于是他离开湖南,到云南、广东、海南等地寻找。其中一个重点区域,就是野生稻资源非常丰富的海南。就这样,他们长期驻扎在海南崖县(现三亚)的南繁基地,不断寻找野生稻,不断做实验。

1970年11月,他和学生找到了一株非常典型的“花粉败育型野生稻”,他给这株日后改变世界的稻子起了一个被载入史册的名字:野败。后来回忆当初,袁隆平说:“那个时候,我如释重负,感觉终于看到曙光了!”

接下来就是用各种稻子和野败杂交,找出其中最优良的后代,然后大规模育种推广。此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独家拥有“野败”的袁隆平团队,具备了研究杂交水稻的最宝贵资源。从此以后,全国的杂交水稻研究突飞猛进,整体上进入全世界最前沿的水平。

1971年,袁隆平进入湖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工作。当然,他的主要工作阵地,还是在海南的南繁基地。

从1975年起,随着各个关键难题的攻破,杂交水稻进入了大面积推广的新时期。杂交水稻迅速在全国水稻种植区域普及开来。平均而言,每亩田由普通水稻改种杂交水稻后,增产普遍达到20%~30%。

1976年,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从上年的5550亩激增到208万亩;1977年又扩大了十多倍,达到了3150万亩,全国水稻增产量就达到53亿多斤。同年,袁隆平公开发表了论文《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其中很多方法,成为全世界通用的制种方法。从家国情怀到天下大同,他在践行着“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更被人们亲切地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功成名就之后,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扎在农田、实验室,就像一个普通的农民一样。

2017年他研究出的水稻新品种取得突破性成功,创亩产纪录,该品种的水稻在试验田内亩产1149.02公斤。

2019年9月29日,他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袁隆平说,“这是一个鞭策,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应该继续努力,继续攀高峰。”袁隆平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杂交水稻领域的专家和院士。

感动中国做过这样的评价: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