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成果

创新所至 三七花开

380亿元,这是云南三七产业2020年综合产值,占云南中药材产业总产值约1/3。20年前,这个数字是3.8亿元。

2020年,三七原料市场需求量为2500万公斤,20年前,这一数字是135万公斤。

从待字深闺无人识,到家喻户晓老幼知;从偏安一隅的“南国药草”,到在云药乃至全国中药材产业举足轻重的“百亿级大咖”,数字激增的背后,是云南三七产业曲折却坚定的蜕变。

这蜕变,离不开云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资源优势,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更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攻关、竭力输出的核心技术。昆明理工大学崔秀明带领的云南省三七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以下简称“三七创新团队”),就是为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杰出团队之一。

多年来,他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针对三七在种植、加工、开发、质量控制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系统开展了从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到质量控制、标准制定,再到产地加工、综合开发利用的全产业链关键环节研究,大幅提升了三七研究水平和三七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三七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创新所至,三七花开,且看他们如何用科技创新为云南三七的盛放提供丰厚的给养。


一切从三七开始


“崔三七”这个外号不是白来的,崔秀明已经跟三七打了半辈子交道。

调任昆明理工大学之前,崔秀明已在文山三七研究院工作了28年,积累了丰富的三七基础研究、产品开发、产业推广与管理经验。调岗是为了站在更大的平台上、更系统的研究三七。在这之前,出于同样的目的,他完成了中国药科大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的学习、研究工作。

2012年,崔秀明赴任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在学校200多万元的启动经费、500平米实验室、15亩试验用地支持下,组建了三七研究组,开启了三七研究新征程。

在这里,崔秀明找到了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当初的三七研究组,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云南省三七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更多的“崔三七”凝聚到一起。尽管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手段各异,但他们的“志”始终一致,那就是三七。

三七,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浑身都是宝,素有“云南三七金不换,胜似东北人参娃”的说法。我国95%以上的三七产自云南,而文山州是三七道地产区与主产区,有“中国三七之乡”的美誉。

《中国医药大辞典》总结了三七的功用——“三七功用补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三七的功用也得到了拓展,现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中成药。据报道,2019年我国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药品销售1109.8亿,以三七为原料的血塞通、血栓通销售额为66.83亿元和65.3亿元,销售占比超过10%。

众所周知,三七是云南白药、片仔癀、复方丹参片等知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但少有人了解,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已达450余个、保健食品达280余种,涉及企业1500多家。

更不要说在云南,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就有69个,国药准字批号有303个,涉及制药企业69家、饮片企业200多家。2019年云南医药工业单品种销售10亿元以上的4个品种中有3个三七相关品种,5~10亿元的品种中三七品种占了一半。

毫不夸张的说,离开三七,云药无从谈起。不论在云南,还是在全国,三七都是“大神”般的存在。“大神”之“神”不仅在量多,更在性能之优、功用之广。

而“大神”在成为“大神”的过程中,亦是跨沟过坎、披荆斩棘。崔三七们所做的,就是遇沟填沟,见坎平坎。


以标准构筑质量屏障


2017年11月30日,《中医药——三七药材》国际标准(ISO 20409:2017)正式发布实施。

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成立以来制定的第一个中药材国际标准,也是我国中药领域制定的第一个针对药材产品质量评价的国际标准,对促进我国中药材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之争就是话语权之争、主动权之争,从来都是“寸土必争”。《中医药——三七药材》国际标准,只是崔秀明和三七创新团队争来的话语权之一。多年来,他们结合我国实施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积极领导与推动了三七各类型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已颇具规模。

在国际上,他们制定了《中医药——三七药材》《三七种子种苗》《中医药——天麻药材》等3项ISO国际标准,推动了云南三七、天麻等中药材大品种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在国内,他们研究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文山三七》等相关国家标准3项。其中,《地理标志产品——文山三七》国家标准使三七成为我国最早制定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的中药材之一,为文山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获得“文山三七”中国驰名商标提供了科技支撑和理论依据。

他们研究制定了《三七种子质量》《冻干三七》《三七分等规格》“三七农药使用准则”“三七栽培技术规范”等20余项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使三七产业在发展之初就纳入标准化发展轨道。

他们还在我国率先制定了中药材地方特色食品标准《干制三七花》等,解决了三七地上部分进入食品领域的历史性难题。

前后30余项标准,从种子种苗到种植栽培,从生产工艺到产品分级,从药品制品把控到食品制品安全,覆盖了三七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关键生产环节,构建起了三七质量标准体系,有力保障了三七产业的健康、规范发展,在我国中药材大品种标准化发展中成就显著。

而三七创新团队能够有如此大体量的标准产出,不仅出于助力三七产业做大做强的强烈愿望,更因为有做到、做好这件事的实力。制定标准的人,首先要能力在线。能力几何,从他们近十年所开展的工作中可窥一斑。

从源头到产品的把控


与大多中药材类似,三七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栽培基础研究薄弱、种植规范程度不高、产地加工缺乏规范、标准化程度较低、产品开发深度不足等。解决这些问题,服务三七产业与地方经济就是三七创新团队的使命。

基础研究中,他们以提高三七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为目标,系统进行了三七活性成分分离、生物转化、生物合成途径及合成生物学研究;开展了三七药材、三七不同炮制品、三七化学成分的药理功效及作用机制研究,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动物模型水平阐明了三七功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为三七产品的开发打下了扎实理论基础。

育种种植方面,他们系统开展了三七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研究,构建了三七GAP规范种植技术体系。不仅绘制出了第一张三七高密度遗传图谱,为三七新品种选育奠定了良好基础;还建立了三七平衡施肥技术体系,指导了三七的规范化种植;发明的三七高效栽培技术,更为荫生药物植物的栽培管理提供了成功典范。

产地加工方面,他们系统开展了三七产地加工技术研究,建立了三七产地加工技术体系。以三七太阳能节能干燥技术、清洗降残技术、饮片生产工艺技术、三七总皂苷超声波提取技术等关键技术突破为基础,开发了三七超细粉、熟三七粉、冻干三七饮片等新型饮片,并与文山电力合作成立了文山第一家三七饮片生产企业——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创了文山三七饮片专业化生产的先河,引领了三七产地加工和云南饮片产业的发展。

综合开发方面,他们进行了三七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及规模化生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开发了三七保健食品等系列深加工产品。

这些成果,都成为上述三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的基石,又与标准体系一起,支撑着三七产业发展,哺育着当地经济。

如今,相关三七系列标准已在三七生产、流通交易、质量控制等三七生产环节广泛采用,不仅促进了三七产业的标准化、国际化、规模化发展,还为我国三七品牌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提高了三七知名度。

包括三七高效栽培技术在内的规范栽培种植体系,大大提升了三七的规范化种植水平,已累计推广300余万亩,新增产值50亿;建立的3个三七GAP基地,带动种植面积10余万亩,带动了一批农民种植三七脱贫致富。

三七冻干等新型饮片标准实施以来,已被60余家企业采用,仅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两家近3年就实现了饮片销售1.8亿元、三七超细粉饮片销售9.4亿。开发出的民族药、新药和保健食品等,近3年实现新增销售收入41亿元,新增销售利润6.87亿元。

他们还牵头与文山学院合作,在文山市“一县一业”项目及文山州三七和中药产业发展中心的支持下,建立了文山三七科技示范园,组建了文山三七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立了绿色三七共享共建种植基地,实现种子种苗、农用物资、药材回收闭合化管理,并采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了质量溯源体系,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安全、稳定有效的三七产品,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典范。

更为重要的是,三七创新团队在三七产业研究中取得的系列成果,还为云南省其他中药材大品种的研究开发提供了经验,对云南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和生物医药大健康行动计划的实施产生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七创新团队的科技助力,还体现在为当地三七产业政策制定提供的智力支持。

作为主要成员,崔秀明参加了《云南省中药材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云南省生物医药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编写,编写了《马边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云南会泽县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等;团队提出的开展三七临床大数据研究的建议被云南省政府采纳;《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三七产业健康发展》调研报告中的多数意见建议,也被文山州人民政府采纳。

站在更高更远处


2020年12月15日,昆明理工大学三七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通过云南省科技厅考核认定,正式认定为云南省三七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

从此,这个省级创新团队正式冠以云南省的称谓。多年来,该团队主持了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已获得包括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奖励多项。这是肯定,更是鞭策。

如今,团队拥有固定研究成员近40人,其中崔秀明与杨野、葛锋、刘迪秋、陈琦、曲媛、王承潇、熊吟、杨晓艳、刘源等组成中坚力量。他们各自专注道地药材资源开发与利用,三七种质资源,人参属植物药效作用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新型三七制剂的设计、构建和质量评控等不同方向的研究,有基础有拓展,互为补充与支持,始终保持蓬勃、持续的创新能力。

为了让中国三七走得更稳、更远,他们提升自身,也联合强手。

多年来,团队建设了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种源可持续利用三七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培养出了一大批三七研究人才;他们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团队、香港科技大学詹华强教授团队、澳门科技大学刘良院士团队、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峥涛教授团队、荷兰莱顿大学王梅教授团队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助力昆明理工大学成为国内三七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开发研究中心。

2020年1月11日,由云南省科学技术院、昆明理工大学、文山学院、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的云南省三七研究院在昆明成立,崔秀明出任首任院长。

这无疑是一个更大的平台,而他们已在平台之上。信仰“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崔三七”们,正尽已所能,竭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