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进程

2020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永生,在两会中为加快推进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防范化解“卡脖子”风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出建议。

一年来,中国石化布局了一批前沿引领技术项目,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将充分体现,推动石油石化行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截至“十三五”末,中国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率创新高,基本实现国产化,其中,油气勘探开发装备国产化率达92%,千万吨级炼油装备国产化率达94%,百万吨级乙烯装备国产化率达87%。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打乱了全球供应链,世界经济增长降温,石油行业也受到冲击。国际能源署在2020年10月13日公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对疫情对能源行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国际能源署警告,疫情给能源体系带来的影响将会持续多年,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将下降8%,布伦特油价到2023年才会达到每桶50美元水平。而如果疫情延长,跌幅加深,这一时间点将会推迟到2025年。

对此,尽管大环境下的石油行业并不景气,但石油和天然气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仍是全球能源主体。

马永生表示,预计到2050年,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费占比保持在70%左右,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占比在50%以上。清洁、低碳、多元是未来能源发展主要趋势,一次能源消费总量预计在2040年前后达到40亿吨油当量的峰值。能源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基石,油气安全是能源安全的重中之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油气安全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

中国石化通过自主研发生产、联合国内企业协同研发生产等方式,持续加大重大装备国产化攻关力度。2020年,中国石化在知识产权数量上求稳,新专利申请量与科技创新水平相协调、相匹配;在质量上求进,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加大重点技术海外专利布局,提高三新(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领域专利申请量。全年申请专利比2019年增长7.2%,其中海外专利申请增长55.6%;直属研究院三新领域专利申请量占比在30%以上。

乙烯裂解炉是乙烯工业的龙头装备,目前已经实现了从引进到出口的转变。2020年9月,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进入开车阶段,乙烯“三机”(裂解气压缩机组、乙烯制冷压缩机组、丙烯制冷压缩机组)、挤压造粒机组、EO反应器等重大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与进口设备相比,大幅节约采购资金,缩短制造周期30%。另外,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压裂机组、车载钻机、双抗石油地质专用管,炼化领域的反应器、压缩机、换热器、分散型控制系统(DCS)等重大装备国产化均实现零的突破,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缩短制造周期。

除此之外,各类为提升石油石化装备技术的会议也纷纷召开,2020年9月3日上午,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等单位在宝鸡联合主承办了“2020第六届全国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基地建设与发展论坛”;2020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在东营黄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供应链工作委员会联合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安特威阀门有限公司,定于2021年4月在山东省滨州市召开2021中国炼油与石化产业技术与装备国产化大会。

为加快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形成产学研用“一条龙”的攻关机制,教育部批准新增两所石油本科高校。2020年12月24日,教育部公示了拟同意设置本科的高等学校名单,共计33所高校入列,其中,有两所高校为石油高校,分别为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和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为石油石化产业输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有了人才培养的支撑,石油石化行业才能厚积薄发,稳步推进国产化发展,实现真正的中国制造。